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反清,开局石达开就扯旗造反 » 第十九章 石达开要了兰芳共和国

第十九章 石达开要了兰芳共和国

    石达开没有幻想英国会放下复仇,他在接见兰芳共和国的求救使者。石达开答应他们的请求,同意兰芳回归华夏。

    他说,不能再允许谁的拳头大谁就说了算,更不能允许西方洋人在餐桌上、而华夏人只能在菜单里。

    冯华夏在五大香山家族的引领下,查抄了广州十三行,收获巨大,白银无数,粮食堆积如山。花了十几天,连一家财产都没算清。

    石达开命令冯华夏在广州城开仓放粮,李世贤负责把白银运到香山,设汉王府银库,作为黑旗营的财产,负责兑换汉王币。

    现在江门军校学生,有很多地主孩子,石达开很重视学生们的团结,有时间就给江门军校学生上课,你听,又开始了!

    你欣赏艺术品,那是你的世面。牛娃在山上奔驰,那是他的世面。

    什么是没见过世面?指责放牛娃不懂艺术,或者放牛娃指责你不懂放牧都不是!城里的孩子见过车水马龙,乡下的孩子见过满天繁星。

    所谓“世面”,只不过是你能看到的表面现象,你们谁又比谁更见过世面?

    世面就是坦然的接受,千奇百态的人和事,你们还是学生,怕被人说没见过世面,这是不对的!

    朱门酒肉臭,山珍海味,这不是世面!路有冻死骨,雨雪风霜,这才是世面!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不是见没见过世面,而是能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见天地,见自己,见众生。

    同时,苏家主按照石达开指示,按照官府名册抓人,男的杀掉,女的交给五大香山家族处理。

    葡萄牙人罗三哥也和香山五大家族在广州设水陆衙门,筹划海关征税。

    石达开还下令,秦日纲出任海外省高官。没错,秦日纲的位置很尴尬,国公吧,功劳不够,师长吧,他的资历又太高。

    秦日纲为华夏流过血,他为黑旗营立过功!石达开左思右想,干脆到海外去开土拓疆。

    秦日纲在忙着找幕僚陪他去兰芳共和国,他还给石达开建议,在海外设玄门分部。

    海军出发前,张钊把义律人头放下,终于为父亲报仇雪恨了!

    张钊哭了一场,让僧人诵经,排下许多祭物。五七个僧人,从小山转到桥上。兵士们早就摆下黑猪白羊,金银祭物,点起香烛。僧人们摇铃念经,祭奠张钊父亲。

    张钊跪在坟前,“爹,愿父亲在天之灵,佑儿平安。”

    说着,他拿起义律人头,扔到火里,又把衣袖掀起一块,当场斩下!“儿子今天发誓,为汉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等我回来,一定给父亲大人重修陵墓!”

    石达开宣布,兰芳共和国为华夏海外省,任命刘阿生总长为镇南将军,南海侯,调任广东总管。

    张钊率领海军第一舰队,保护秦日纲带一千黑旗营去上任,海军第一舰队,驻扎兰芳,全军出击保卫海外省。

    兰芳共和国,成立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是南洋华人创立的。

    1776年,广东嘉应州的客家人罗芳伯与陈兰伯,在东南亚西婆罗洲坤甸成立了“兰芳公司”,类似于东印度公司。

    1777年,“公司”改为“共和国”,以东万律为首都。罗芳伯担任国家元首“大唐总长”,被当地人尊称为“坤甸王”。

    共和国建立,名誉总制是大埔县的陈兰伯,实际首任总制是罗芳伯。

    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这种漂洋过海,南洋谋生的移民浪潮史称“下南洋”。

    “下南洋”在福建、广东、台湾一带也称“过番”,指到南洋一带谋生。

    中国人的南洋路,到了清朝,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

    “闽粤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较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难以维持。

    为了谋生计、躲避战乱,700多万中国人漂洋过海,一批又一批地到南洋谋生。

    广东人擅长经商,很受当地酋长的敬重。由于欧洲人骚扰,当地华人社团,从广东省请团练,来南洋担当保镖,当中势力最大的是兰芳公司。

    清朝乾隆年间,广东嘉应州客家人吴元盛,因为谋划起义事泄,逃亡到婆罗洲,创建了“聚胜公司”,成为公司首领。

    后来其下属罗芳伯,声望逐渐超过吴元盛,反而成为吴元盛的上司,罗芳伯成立“兰芳公司”。

    当地的土著酋长,要求兰芳公司保护他们。罗芳伯就在坤甸成立“共和国”,总揽保安工作。

    各部族的内部事务,由酋长负责。未加入的部族,看到共和国的成功,纷纷表示愿意加入。

    石达开的客家人前辈,罗芳伯少负奇气,生性豪迈,行侠好义,喜结纳。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35岁的罗芳伯下南洋谋生,历经风浪,从“三发”的地方上岸。

    罗芳伯来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有许多客家人来到加里曼丹谋生,他们集中在坤甸一带。

    有的在农村种植水稻、椰子、咖啡、胡椒,有的在山区开采石油和煤矿。

    当地的条件极为艰苦,路途遥远,他们得不到关心和照应,被称为“天朝弃民”。为了生存,他们团结互助,结成了不少“客家人同乡会”。

    起初,芳伯以教书为业,他有文化、有胆识、有才能,又懂武术,身体壮实,既能团结侨胞,又能与当地土人合作,深受当地人民和华侨的拥戴。

    加里曼丹岛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还有港湾可发展交通,但采矿公司互相争斗,外部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武装入侵,内忧外患极为剧烈。

    罗芳伯站稳脚跟后,积极联络苏丹和当地土族头人,成立客家人与当地民众结合的军队,奋力击退外来入侵者,取得了东万律的管辖权。

    军事上的胜利,提升了罗芳伯的政治影响。平息了盗匪后,罗芳伯的声望如日中天。

    罗芳伯率领的部队,已经有三万多人,平定叛乱后,又有二十多万当地人主动归附。

    当地苏丹也表示臣服,要将王位让给罗芳伯,但多次被他拒绝。最终在苏丹的一再劝说之下,罗芳伯表示可以接受政权,但不答应做国王。

    罗芳伯就派人回清朝,觐见乾隆皇帝请求称藩,但清廷以海盗匪巢视之,不接受南洋客家人的国家。

    为此,罗芳伯郁郁而终,临终前他还交代国民,无论今后谁为国家领导,归顺华夏之心决不可变。

    当时罗芳伯等人,想要归顺清朝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想找到一个强大的靠山。

    当时的东南亚并不平静。荷兰殖民者在1596年就侵入印尼,1602年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不断在印尼诸岛进行侵略扩张。

    荷兰殖民者,一直对兰芳共和国虎视眈眈,并不断派兵侵扰。

    罗芳伯等领导人认为,如果仅仅依靠兰芳小国的力量,很难抵抗荷兰殖民者,只有借助清朝的力量,才可以镇住荷兰人。

    兰芳的这一举措,起到了一定效果。罗芳伯向清朝称藩的愿望,虽然未能实现,但清政府同意与兰芳共和国开展贸易。

    兰芳也借助此点,向外制造假象,宣称兰芳已经是清朝的藩国。此举果然唬住了荷兰人。

    当时的清朝正处于康乾盛世,荷兰人担心对兰芳的入侵,引起清朝的反对,他们不得不停止对兰芳的骚扰。

    到了废清时期,荷兰人认识到清朝已经衰弱,无力顾及南洋。于是荷兰人趁着鸦片战争之机,入侵兰芳共和国。

    兰芳共和国在大总长的领导下,一方面全力进行抵抗,另一方面火速派人请求清朝派兵支援。

    清朝不支持,武器装备又相差很远,兰芳共和国危险了。他们听说客家人石达开,在广州称汉王,大总长刘阿生大喜过望,就派了使者来求援,要成为华夏的一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