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宋旧事 » 第十一章 冒牌货

第十一章 冒牌货

    赵构的母亲韦氏出身低微,原是赵佶宠妃郑氏(显肃皇后)的侍女,她和另一个侍女乔氏结为姐妹,立下苟富贵勿相忘的约定。

    后来乔氏得宠(即乔贵妃,她给赵佶生了七个儿子,可见有多受宠),让赵佶去翻韦氏的牌,韦氏地位这才往上拔了拔,不过生了赵构后也只晋为婉容。

    韦氏不受赵佶宠爱,所以赵佶对这个老九也没多少重视,在赵构行冠礼的前一年给封了个康王,健健康康就好,别的也不期望了。

    要是在太平时光,赵构这辈子注定是个肥马轻裘、笙歌曼舞,夜深灯火上樊楼,无忧无虑无作为的“三无王爷”。

    可命运却突然跟他开了个巨大的玩笑,在靖康元年正月初八这一天,给赵构展开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故事线。

    和赵构一起去金营当人质的是张邦昌。

    两人也真够不容易的,有大门不能走,得从城头上坐着大篮子吊到城外,又得坐木筏子过护城河,还得一步一脚的走到金军大营去,一直搞到天黑,才进了虎口。

    今天我们已很难探知赵构一路上的精神状态和真实想法,也许是愤懑、不甘、无奈,可能还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人质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内心里并没有多少恐惧。

    一路上,张邦昌怕得长吁短叹抹眼泪,像个娘们似的,赵构看了有些鄙夷,劝他说:此男子事,相公不可如此。

    就这一句话,张邦昌惭愧而止。

    赵构说“不可”,不是“不必、无需”,这说明在事关国家荣辱尊严的事情上,他是识大体的,他不是不怕死,而是哭哭啼啼也换不来生路,反而让人瞧不起。

    输人不输阵,哭也没有用,虚岁20的赵构比46岁的张邦昌看得更透彻。

    赵构在金军大营当人质期间发生的事情,史书上记载的不多,现在能看到的史料里主要有两桩事,让金军对他的身份产生了怀疑。

    第一件事是射箭。

    金军可能是要故意羞辱他,也可能是闲着没事故意拿他逗闷子,有一天斡鲁补让几个人拉着赵构一起去射箭。

    在金人眼里,宋国的王孙贵族都是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菜鸟,别说射箭,估计连弓都拉不开。

    可没想到赵构不但能拉开弓,而且是满弓,脸不红气不喘,更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赵构“三矢一连中”。

    不知道“三矢一连中”是指连续三箭都中靶心,还是三支箭箭头穿箭尾连成了一字(用常识想想,应该是前者),反正赵构很能射,跟女真人比起来也差不到哪儿去。

    赵构算是在射箭场上给大宋朝挣了回脸,在今天看来就是一场外交胜利,不过这也让女真人有理由相信他不是康王,而是哪个将门子弟冒充的。

    没过多久,发生的第二件事情,更加“证实”了金人的怀疑。

    宋金双方虽然签了约,但冲突仍是不断。

    二月初一,姚平仲率军夜袭金营,不胜而逃,这彻底惹怒了金人。

    金人将赵构和张邦昌两个人质提溜了出来,看这架势,像是马上要送他俩上路的样子。

    张邦昌吓得全身打颤,痛哭流涕,墙都快扶不住了,而赵构却面不改色心不跳,镇定自若稳如老狗。

    假的,肯定是假的。

    金人最终得出了结论。

    还好金人没直接把赵构这个“冒牌货”给砍了,而是让赵桓另外派个货真价实的亲王来把他换回去。

    二月初九,赵构被释放回城。

    赵构死里逃生,我们平常说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应该就是他这种。

    (他后面的传奇经历,也有力地证明了他才是真正的天选之子。)

    赵构用勇气为自己挣回了一条活路,也在朝野上下赢得了极高的评价:

    还是康王顶事啊,关键的时候不含糊,将来必定能担重任,特别是扛炸药包、堵枪眼那样的重任。

    随着种师道的西北边军和勤王之师的陆续赶到,斡鲁补待不住了,收刮了数百万金银和无数战利品,金军以骄傲的姿态离开了。

    开封终于松了一口气。

    为了奖赏赵构的功劳,赵桓给这个不起眼的九弟封了一串不要钱的官:太傅、静江奉宁军节度使、桂州牧兼郑州牧。

    三月,又迁集庆建雄军节度使、亳州牧兼平阳牧。

    此次重立盟约,是赵桓被迫无奈的断尾求生之举,其实并没有真正去履行的意思。

    别说这么多钱凑不齐,就算有钱,也舍不得这么给啊。更何况太原、中山、河间三镇,那可关系到社稷存亡,他还没傻到那个程度,说给就给。

    斡鲁补狠狠地赚了一笔,粘没喝看得十分眼馋,他苦围太原小半年,啥都没捞到,怎么行?

    于是他派了个人前去开封,要求赵桓履约,赶紧把太原让出来,并给他送百八十车金银过去,要是不给,就自己带兵来取。

    赵桓直接把粘没喝的使者给扣了,而且给辽国降将耶律余睹写了一封密信,约他一起反金。

    结果时运不济,被抓了现行,密信落到了金人手里。

    狡猾的宋国,真真是找死!

    灭宋本来就是金人的既定计划,重新订立盟约是在粘没喝西路军迟迟打不开局面,导致战略目标无法实现的情况下的第二选择。

    斡鲁补他们心里也清楚,赔款割地的条件宋国肯定兑现不了,而这恰恰是他们想要的。

    金人故意提出宋国无法满足的苛刻条件,其实就是为下一次杀猪,埋伏下最充分的理由:宋国背约。

    战争的机器一旦发动,就很难停下来。

    而赵桓用自己的无脑,成功地加速了自己的败亡。

    大家且看他自掘坟墓的三件事:

    一是形势缓和后,卸磨杀驴,罢免了主战的李纲和种师道,身边留下的尽是些一味求和的贰臣和怕死鬼。

    二是解散勤王之师,理由是议和了,太平无事,没必要再浪费这么多钱养这么多闲人。

    三是名将种师中战死,种师道被气死,西北边军失去脊骨,大宋最强战力形同散沙。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在短暂消停了几个月后(金人不耐暑热,其军事进攻基本在秋冬季,所以有南宋一直有“秋防”之事),天气转凉,金军开始了第二波攻势。

    与之前相比,金军吸取了经验教训,金太宗作了通盘的战略部署:

    大军仍是兵分东西两路,分别由斡鲁补和粘没喝统领。斡鲁补自真定南下,直扑汴京;粘没喝取太原后,取潼关洛阳,切断宋国西北援军通道,主力部队自郑洛合围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