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宋旧事 » 第四十三章 君临即安

第四十三章 君临即安

    四月二十,赵构离开杭州,前往江宁。

    这个有点突然的决定,《宋史》上只有很简单的“帝发杭州”四个字,对其背后的目的和动机,并没有什么解释和说明。

    当时苗刘还没有抓捕归案,兵变的余波和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那赵构为什么要选择在这样一个非常敏感的时点前往江宁?背后是不是有着更深刻的原因?

    这个问题还得回溯到从扬州败退的时候。

    当时大部分重臣都主张驻跸江表重镇,比如镇江或者江宁,理由这两个地方既有长江的捍御,又可以为江北声援,可以安天下之心,而且离中原又不是很远,进可攻,退可守,战略纵深足够。

    可当时赵构被吓破了胆,心里早就打定了前往杭州的主意,所以不顾反对意见,执意南下。

    不过让赵构没想到的是刚到杭州没几天,就发生了几乎让他遭受灭顶之灾的事,赵构可能觉得杭州风水和气运有问题。赵构内心深处因此出现了动摇,也许杭州并不是最佳选择。

    可赵构也不喜欢镇江,这个地方离噩梦之地(扬州)太近了,而且就在运河口,金军就是坐船来,也便当地很。这种地方作为驻跸之地,安全性实在堪虞。

    还是去江宁看看吧,或许它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这就像买房,几套房子总得亲眼去瞧瞧,对比对比,才好做出选择。

    买房尚且如此,选择皇帝驻跸之地,不得比买房更谨慎些?

    赵构此前是没有去过江宁的,对这座六朝古都的印象,他只是停留于史书记载和文人描述。他还真想亲眼见识见识这座虎踞龙蟠,壮丽宏伟的帝王之宅的不凡气度。

    五月初八,赵构到达江宁,改其名为建康。到江宁后,赵构选择居住在神霄宫。

    神霄宫是道教神霄派宫观,神霄派因受道君皇帝宋徽宗赵佶尊崇而大兴。神霄派属于符箓派一支,主修五雷符,能呼风唤雨,役使鬼神,除害免灾。

    当时江宁城没并非没有更奢华宽阔的行宫官署,而赵构选择神霄宫作为自己的栖身之所,也可以反应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精神状态。

    赵构满心期待江宁能是个更适合自己的风水宝地,可老天爷却不是很赏脸。

    江淮一带从五月初开始一直阴雨不断,到了六月份仍不见停歇。足足一个多月阴雨不见太阳,这是极其罕见的反常天气。

    天色就是老天爷的脸色。

    老天爷天天阴着个脸,肯定是儿子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

    赵构不敢怠慢,下诏让大家赶紧给自己提意见。可这招不管用,老天爷继续阴着脸又是半个来月。

    所谓人在做,天在看。

    两个月阴晦无日,赵构心里有点绷不住了,经历了这么多事,他对神神叨叨的东西比以前更信了。

    赵构拿出了最诚恳的态度,他下诏罪己,宣布自己失罪之处有四:

    一曰昧经邦之大略,

    二曰昧戡难之远图,

    三曰无绥人之德,

    四曰失驭臣之柄。

    这四条啥意思,大家都能看明白,这样的检讨还是很深刻的。而且他把罪己诏贴在朝堂,遍告全国,让普天下所有人都知道他悔过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赵构路过镇江时,专门派人去祭奠陈东,并抚恤其家,足见其懊悔之心。

    做了这么多,可老天爷还是不大开心,这可怎么办啊。

    台谏官员坐不住了,肯定是皇帝还有事情没做到位的。

    右司谏袁植认为应该是那些祸国殃民的奸臣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于是上书请求诛杀黄潜善、权邦彦等九人。

    说实话,袁植这个意见提的有点失水准。

    赵构心里一直有疙瘩,苗刘当时就责怪他对黄汪处罚太轻,他哪壶不开提哪壶,搞得赵构恼火的很。

    第二天,袁植收到了吏部的调令,他被贬为池州知州(今安徽池州)。

    对于贬谪袁植,赵构也没有另找理由藉口,他很明确无误地公开说:朕方念咎责己,岂可尽以过失归于臣下。

    他的意思是提意见可以,不过要是尽扯些没谱不着边的,那对不起了,靠边站站,我不想听!

    赵构在这件事上虽然强硬,可他心里却越来越没底气和信心。

    七月十一,发生了一件更坏的事情——赵构唯一的儿子,年仅三岁的赵旉在江宁死了。

    赵旉是赵构登基后第二个月出生的,当时赵构五个女儿靖康之难中都一股脑儿被金人掳走,赵旉就成了他身边的独苗苗。

    不过赵构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儿子的金贵,只是把他当作将来众多子嗣中的普通一个(郑贤妃所生)。

    赵旉这个小朋友说来也是不幸,兵荒马乱年代生于帝王之家,跟着老爹到处跑不说,一不小心还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

    赵构复位时,张浚就曾向赵构进言,说赵旉“尝奸帝位,议去之”。

    每次看到这句话,我都会忍不住去琢磨里头“去”字的真实涵义。

    一种可能是削去名位,直接废为庶人;还有一种可能则是直接除去,从物理上彻底消灭。

    张浚的建议无论是哪一种意思,都把帝王家的无情和冷血表现地淋漓尽致,让人不寒而栗。

    不过赵构倒是没听张浚的话,不久还册立赵旉为皇太子,可能是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私人问题。

    而赵旉小朋友呢,据说是因为缺乏照料,在立为皇太子后不久就生病了。跟着赵构跑到建康以后,赵旉病情越来越严重,一直高烧不退。

    七月十一这一天,宫人不小心踢翻了金炉,发出的咣当巨响居然把赵旉给吓死了。

    对于这样的因果解释,我觉得有点难以接受。

    但是把所有帝王家里的事情,都用阴谋论的眼光去判断分析(可能是受了宫斗剧的影响),可能又有些过激反应了。

    最终我还是找到了能相对接受的理由,那个时代的卫生和医疗条件无法和现在相比,就连宋徽宗时这么繁盛稳定,他也有不少儿女早夭,赵旉的夭折应该不是意外,也不会是阴谋。

    赵旉的夭折,又在赵构的心里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江宁难道也是一个诅咒之地?

    我们很难得知赵旉夭折后那几天赵构的真实心理和情绪,我想肯定会有为人父的悲伤,也会有为人君的忧虑。

    七月十五,就在赵旉夭折后的第四天,赵构下诏升杭州为临安府。

    临安的名称始于晋太康元年,据说是来自临安山,也有专家分析,临安有“君临即安”的特殊寓意。

    不管山名也好,还是特殊寓意也罢,杭州由州升府,赵构心里应该已经做出了最终的选择。

    其实促使赵构做出这样的选择,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出于安全性的考量。

    赵构北上驻跸建康的消息传到了金人的耳朵里,新一代军事统帅四太子兀术奏请金主吴乞买,大起燕云、河朔金兵南下,吴乞买立刻同意了兀术的计划。

    六月下旬,金军攻陷磁州(今河北磁县),灭宋计划重新开启。

    磁州失陷的消息一传到建康,赵构心里阴影更重。

    他一面下令江、浙、淮南引塘泺水、开挖沟洫,阻止金兵南侵。同时,又下诏告谕朝廷内外:

    因为距离抵抗金军秋季发动的攻势时间很近了,请求太后率领宗室奉迎神主回江南,文武百官官署不涉及军事和抗战的,跟随太后前往。官吏、士人和百姓家属南迁途中,有关部门不得禁止。而他自己则与辅佐大臣、军事将领防御金军进攻,应接中原战事。

    七月,金军入侵山东,安抚使刘洪道放弃潍州(今山东潍坊)逃跑,莱州(今山东莱州)守将张成举城投降。

    面对金军的攻势,南宋的军队还是没有多少抵抗之力。

    江宁离中原还是太近了,石头城虽然坚固,但能抵挡地住金军铁骑吗?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古人的劝告还是要听啊。

    杭州,还是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