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宋旧事 » 第四十九章 要死一起死

第四十九章 要死一起死

    建炎三年十二月初二,赵构到了明州。

    明州始设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很快成为海外贸易大港。

    明州市舶司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设,宋徽宗政和年间曾一度停废。

    赵构继位后,国家财政困难,为了增加赋税收入,于建炎二年重新开设了两浙路和福建路提举市舶司。

    赵构刚在明州住了没几天,就发生了一件让他糟心后怕的事。

    十二月初八,赵构下了出海避兵的决定后,禁军士兵张宝等人出于对海洋的恐惧,密谋作乱。

    幸好赵构在苗刘之乱后就加强了特务机关(由皇城司改制的行在所)对朝臣和禁军的监视,张宝等人的密谋被发现,参与密谋的十七人全部被抓获处死。

    张宝事件虽然被成功地扼杀于萌芽,却再次给赵构敲响了警钟。如果他不加强皇权控制力,即便没有金人出手,王朝也随时有崩塌的危险。

    十二月初十,金兀术拿下安吉,当他站在独松关前时,才切身感受到这个不起眼关隘的险要。

    金兀术一开始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样重要的关隘居然连个鬼影也没有,真真是天助我也。

    独松关东西两侧都是高山幽涧,南北向有一狭谷相通,独松关就建在峡谷中山岭最高处,要翻山过谷,必经独松关。

    那棵千年古松之高巍,更让金兀术震撼,这才是真正的群山之灵吧。他突然想起了故乡的白山,白山上的神树是否会和眼前这棵巨松有神秘的感应和联系呢?

    金兀术仰望着巨松,张开双臂,肃穆地祈祷起来。

    长生天哟,你听到了我的呼唤和祈祷了吗,保佑我们取得最后的胜利吧。

    其实独松关不能算关,应该叫隧道更为贴切。

    它丝毫没有的雄关的高大巍峨,反而像是一道极不起眼的小门洞一样。

    整个关隘高不过一丈,门上垒了女墙,关门如洞,宽不足一米,只能容一人通过。关隘深近十米,就像一条狭窄的过山隧道。

    最奇特的是隧道上头不是完全封闭合拢的,而是留着开着狭长缝隙,当敌人进入隧道后,守御士兵可以在敌人头顶上进行攻击。

    更让金兀术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么一个险要之地,居然连一个把守的士兵都没有。

    站在关隘上,望着蛮蛮苍山、幽幽深涧,金兀术不由地叹了一口气,对阿里蒲卢浑等人说:

    只要宋人用几百老弱在此把守,我们哪里能够渡过此关啊。

    十一日,兀术陷临安府,守臣康允之弃城逃走。钱塘县令朱跸率弓手土军,前路拒战,两种流矢,犹奋勇而进,力竭死之。

    顺利拿下临安,可金兀术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他在城内找了大半夜,也没找到赵构和众多官属的半个人影,金兀术这才相信了留守行宫的小黄门所说的话。

    赵构早就跑了!

    我想当时金兀术肯定爆了粗口,他从来没见过这么鬼精的猎物,赵构在逃命方面的功夫,比他老头子老哥不知强了多少倍!

    阿里蒲卢浑有点气败,问:哥,现在咋整啊?

    金兀术沉思了一会儿,吩咐说:明日一早,你先带四千精兵渡江追击,我在临安准备好舟船南下,分路并进与你会合。

    阿里点点头,眼下绝没有半途而废的道理。

    金兀术又叮嘱说: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只要你能将赵构围困于城内,就是大功一件,切不可贸然攻城,一切等我来。

    金兀术这一招不能说没用,不过他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速度。

    既然要打赵构一个措手不及,那就要快,快的让猎物没有反应的时间。

    其实最好是即刻出兵追击,抢在杭州城陷的消息到达明州前,瓮中捉鳖。

    如果让赵构先得到杭州失陷的消息,那不管你路上跑多快,兔子总还是要溜掉。

    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的最佳战术,毕竟人马不是机器,总得喘气休整。

    第二日一早,阿里蒲卢浑就领着四千精锐渡过钱塘江往明州追去。

    杭州离明州约三百余里,一路奔袭并不像阿里想象中的那么顺利轻松。

    他们过了越州到曹娥镇时,开始不断遇到宋军的抵抗,大大影响了追击速度。

    阿里意识到长途突袭的战术已经没有实现的可能,自己再继续冒进,要是遇到宋军主力的话,可没有什么胜算。

    阿里在上虞停了下来,等候金兀术大军前来会合。

    赵构在杭州失陷第二天的傍晚就收到了消息,当天夜里又得到了金军轻师追来的消息,便又急忙召集大臣商议。

    当下场面有点沉默。

    出海虽然已板上钉钉,也没什么好商量的,可真要去面对它时,又是另外一回事。

    未知的海洋充满了恐怖,连禁军那些粗笨的丘八都畏惧如此,何况他们这些从没遭过罪的三省相公。

    没有人愿意出海,可能好些人在心里盘算着是不是有另一种可能。

    而且逃跑又不是光荣的事,所以谁也不想先开这个口,旁边可是有个叫起居郎的人在记着呢。

    吕颐浩作为辅政大臣,这个关键时刻,还得他发挥带头作用,他说:金人已渡江追来,明州已不是万全之地,看来不得不航海避兵了。

    在吕颐浩挑明了以后,所有人都陷入了沮丧。

    大家都不吭气,吕颐浩也只能独自把丑角唱到底,他建议说:朝中各大臣随陛下航海避兵,陛下随从近臣以下官员可以让他们各从其便避兵。

    分头逃命的建议,吕颐浩的考虑主要有两点:一是减小目标,二是降低补给的难度,到了海上可就不是由自己说了算的。

    不行!

    赵构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否决了吕颐浩的建议。

    苗刘兵变、杜充叛变等等一系列事件,让赵构不得不认真审视一个曾被他忽略的事:控制力。

    君弱臣强,君强臣弱,这对力量的消长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靖康之难之所以造成灭顶之灾,大臣在背后落井下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而赵构上台后,皇权的控制力也没有得到任何加强,统兵大将的不听号令,地方官员望风如草,朝中大臣私利为先。

    单单建炎三年就发生了这么多严重事件,不得不说缺乏控制力是一个重要原因。

    经过这么多深刻教训,赵构绝对不可能再任由这样的局面发展下去。

    分头逃命,如果那些人失去控制,保不齐他海上几日游回来,就成了光杆司令,甚至前任了。

    他说:士大夫都饱读诗书,应当知道礼义廉耻忠孝节义,哪有作为臣子的不扈从跟随皇帝的?不管你官大官小都是天子之臣,如果大难临头各自作鸟兽散,我还算什么皇帝,我和那些山大王有什么区别!

    赵构也使出了最简单实用的一招:道德绑架。

    老板的态度这么坚决,吕颐浩也不好再说什么。读书人的脑子还是好用的,大伙儿都明白赵构的意思:

    要死一起死,要活一起活。

    出发吧,一起去海上。

    也许那里有不一样的风景。

    至于能是生是死,那就看龙王爷缺不缺女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