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维特根斯坦的山村 »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三章

    63

    去流体实验室,流体实验室与能源部、能源实验室不在一处,相距较远,当然,这“远”也只是一种YL尺度下的远。流体实验室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实验室,而是原能源部的一部分,是一个生产部门,在工艺流程上位于系统前端部分,不知何故,未以生产部门命名,却采用流体实验室之名,其车间确也有一间大约六、七平方米摆着一些烧杯、量筒、试纸之类东西的简陋的手工分析室。怎么好意思称作实验室?再在前面加一个“流体”的定语,让人误以为是一个正儿八经的从事科研的实验室,不注意或不了解,还真有可能被诓住。

    不想去部门办公室,部门办公室在人力资源部楼上,直接去了生产现场,就两部分:水、气两套公共系统(他们称之为两个车间)。尽管我预料了其工艺、设备、技术情况,但真正到了现场还是忍不住让我大吃一惊。又难免为了保密来一番解释,这次不等他们问我就抢先告诉他们,他们反复、啰嗦才得到证实,挺浪费彼此时间的。

    水系统,取水为老式的简易浮船取江水,然后进行处理。水处理系统现场看不见几块仪表和检测原件,显眼处有一些陈旧的压力表、流量计、手动阀门、转动设备以应急按钮。操作室是一件六、七平方米的小屋,旁边是同样大小的分析室(他们叫作实验室)。操作室只是一道1.5平方米左右的仪表屏,屏上零星有十多块显示仪表,指针式电流表一组老式针式记录仪,却没换记录纸,记录针无聊地晃来晃去。居然连一块数显表都没有,流量、压力等数据都要到现场去抄写。由于设备、工艺落后,多为原始人工操作,两个员工不停地跑来跑去,很少停下来。操作室旁边是同样大小的分析室(他们叫作实验室),空荡荡的。只有一个水泥平台,上面散乱放着几只烧杯、量筒、温度计、PH试纸和一个皱巴巴的日志本。

    分析室旁边是流体实验室的食堂,大约二十平方米,两三个人忙碌着烧饭做菜。感觉怪怪的,这食堂就在车间生产现场里面,显得不伦不类的。

    我仔细地看了设备、材料、工艺等,还是前苏联的那一套,同样的系统目前很多工厂早就实现程控了,实话说,这样粗陋、野蛮(当然,后来我才见识到还有更野蛮的)装置真是少见,而维特根斯坦的山村地理位置上距离城区并不远啊!我仿佛看到你在山村的某个地方孤独于沉思中的身影。

    再看看气系统,独栋的两层厂房,密密匝匝地布置着空气压缩机、冷水机组、氮气机等,管道在地面纵横交错着,人行通道由金属栅格板搭成的平台,很难想象怎么进行操作和检修工作。现场噪音很大,只有凑近耳边才能听清对方的吼叫,设备上的隔音罩全都敞开着。所谓操作室也就三、四平方米,就一张旧的办公桌和两把塑料椅子,一个两扇的单层玻璃的窗子已经残破。

    走在“流体实验室”的现场,感觉时光在倒流,墙上贴满各种各样的标语,标语是一种放大表达主张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对现实存在的掩盖。我真没搞懂,面对如此一个落后得几近手工作坊似的的场面,何以还能生出那种骄傲的情绪来?到底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是我没看出来吗?你不得不佩服围墙效应,怪不得三胖现象还能“合理”存在。是的,圣茹斯特,建造自由大厦的石头却被人用来建一座座庙宇或坟墓。

    拥有再多的金钱,如果不是以人的方式活着,比如失去人的基本特征:人之为人的自尊以及感知灵魂孤独的自觉,尤其后者。那么金钱粉饰短暂欢愉(通常会被理所当然地当作人生常态)则不过是肤浅的情绪宣泄,不是一个我本来的样子,也不是自我的寻觅,走向孤独之途即为通往自我之途,孤独越深,所能体会到的“我”的存在越加纯粹。

    注:2017.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