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战国那些事 » 叙10虢国下落

叙10虢国下落

    公元前771年,西周正式灭亡。

    从周武王到周幽王,一共十二个君主。

    这十二个君主里,在周穆王之前,西周是一天比一天好。

    在周共王之后,西周则是一天不如一天。

    虽然中间有周孝王、周宣王的努力,但依旧没有挽救西周下滑的命运。

    西周的灭亡不仅仅是国君的问题,和西周的制度有直接关系。

    西周的制度正在不断崩溃。

    而西周建立的制度之所以崩溃,和生产力迅速发展有关系。

    这一切不会因为一两个君主而改变。

    但仅仅就国君而言,前五个都是很不错,后七个只有周孝王、周宣王两个勉强算是不错。

    接着交代一下虢国的下场,这个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在周朝历史中发挥着绝对重要地位的诸侯国。

    虢石父尊宣王遗命,力主废后废太子之事,本想削弱申国,挽救周王室,没想到反而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镐京被彻底毁了。

    虢国军队来了。

    郑国军队来了。

    卫国军队来了。

    秦人来了。

    晋国军队也来了……

    犬戎彻底毁了镐京,几乎抢光了镐京的财物和子女,杀光了里面的人,烧毁了几乎所有房屋,几天之间,繁华的镐京变成一片废墟。

    诸侯合并打败犬戎后,汇集在城内,面面相觑,沉默不语,然后不约而同的来到申国,会见申侯。

    国不可一日无主,要另立新王,目前法理上最有继位资格的,就是前太子宜臼。

    这里注意了,前来勤王的诸侯基本上都去申国了,唯独虢国军队没有去。

    申侯害死了它们的前首领虢石父。

    虢国一直是反对申国的。

    毕竟申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周之诸侯,国民主体也不全是华夏族。

    最主要的,若要立宜臼做王,嫡子死了,宜臼是庶长子,继位没问题。

    关键是,宜臼可是参与灭周的,他犯了弑父,灭国等天理难容的大错的!

    这么一个人怎么能继续做周的王?

    应该立即诛杀才对!

    其他诸侯国联合申侯立宜臼继位为周平王后,虢氏继任领袖虢公翰选择了反对到底。

    《古本竹书纪年》载:“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

    虢公翰拥立王子余臣为周天子,因其立于携地,史称周携王。

    于是,周王室正式分裂为两大集团。

    一边是周平王及晋、郑、卫等东方诸侯,以及被周平王刚刚提拔为诸侯的秦人。

    另一边是周携王,及虢氏一族。

    周平王一伙引狼入室祸乱镐京,犬戎人熟路熟之后侵犯劫掠如同家常便饭,作为王畿的宗周故地已经不便于长期居留。

    为了在两大政治集团中抢得先机,同时也是为了开辟虢氏新的根据地,西虢将本国大部分族人迁徙到今三门峡一带(新的西虢国以黄河为界,又分为南虢和北虢两个部分)。

    占据了宗周镐京与成周洛邑之间的咽喉要道,留在故地的族人组成了“小虢”。

    至此,虢氏一族共形成了西虢(含南虢、北虢)、东虢、小虢三个政权力量。

    周平王虽然如愿继位,但此时也是头大不已。

    犬戎毫无诚信,时不时威胁镐京安全,支持他的晋、郑、卫等诸侯大多在东方,此时却鞭长莫及。

    如果继续留在关中,周平王将受到犬戎和虢氏的内外包夹。

    为了生存下来再图反扑,周平王不得不趁西虢在三门峡地区立足未稳之际,率部东迁到洛邑一带重建政权,于是这才有了史载的“周室东迁”。

    《今本竹书纪年》载:“晋侯会卫侯、郑伯、秦伯以师从王入于成周”。

    西虢、东虢,以及留在宗周故地的小虢,这几个虢国联合在一起,使虢国在东周早期成为战神一般的存在,诸虢与周平王集团的诸侯频繁发生战争,特别是与郑国交战。

    位于今河南郑州荥阳的东虢与郑国互为邻国。

    “周二王并立”期间,东虢紧随西虢,与周平王政权势不两立。

    因此东虢便频频遭到支持周平王一方的郑国的打击。

    后人不明白这段历史,故意把东虢国君说得昏庸不堪,似乎还昏了头一般的主动给郑国献上城池,让郑国在东方做大。

    虢氏虽强,但也抵挡不住周平王集团的“群狼战术”。

    尤其在礼崩乐坏的大环境下,东方诸侯为了分割王室的权力,自然与允诺分权的周平王站在一边。

    虢氏以一己之力很难对抗周平王及晋、郑、卫等一伙人马,最后败下阵来。

    周平王二十一年,周携王被晋国军队杀掉,西虢元气大伤。

    东虢被郑国灭掉,小虢后来被新兴的秦国吞并,周平王集团取得最后胜利。

    周平王也明白虢氏一族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虢国军队依然有着强大的实力(毕竟周朝直属军队也在他手上)。

    周平王后期,东周王室便与虢国讲和,虢国见大势已去,只能归附东周,虢国与王室冰释前嫌。

    周平王算是坐稳了王位,郑国获得了最大的政治利益,他不但吞并了东虢(《左传》开篇的《郑伯克段于鄢》中,武姜起初要求分封共叔段的地方,后来的战略要地虎牢关就在原东虢境内)。

    郑武公父子两代还因拥立周平王有功,始终占据着王室卿士的位置。

    到周桓王时期,为了制衡郑国的一家独大,周天子重新倚重虢国。

    “虢公忌父始作卿士于周”,虢氏再次恢复了在周王室中的传统影响力。

    虢公忌父、虢公林父多次代表周天子出兵讨伐诸侯,还干涉了晋国的内战“曲沃代翼”。

    此时的虢国,依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晋国的政治干涉,极大地影响了虢国后来的国运。

    东周早期,周王室尚有一定的威信和实力,诸侯要扩大自身影响,还必须拉扯一下周王这面大旗。

    郑国之所以一度出现“郑庄小霸”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郑国方面借助了周王朝的余威。

    “曲沃代翼”之后,晋国小宗灭掉本国大宗的“非礼”行为,更是结束了晋国过去拘于周人礼法的时代。

    晋国大破大立,它需要一场“立国之战”来宣示自己的力量,打击亲近周王室的诸侯国,从而更好地“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郑国是晋国的盟友,一时间不太好下手,那么谁是晋国最合适的打击目标呢?

    扒拉一下眼前这些诸侯,唯有虢国最合适。

    虢、晋虽然同属姬姓,但此前分属不同政治阵营,彼此关系敌对。

    虢氏拥立的周携王正是死于晋文侯之手。

    ……

    虢国改弦易帜、归顺东周后,又在王命支持下频频干预晋政,“王命虢公伐曲沃”、“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给晋国叛乱的曲沃一方予以沉重打击。

    曲沃小宗赢得晋国内战胜利后,周天子派曲沃的仇敌虢公作为王使到晋国,赐曲沃一系为新的晋侯。

    简直是直接打脸晋国,也算是给了篡权上位的晋武公一个下马威。

    随即,晋武公之子晋献公诛杀对君位有威胁的群公子,失意的晋国公室贵族大量逃亡虢国。

    诸般旧恨与新仇交织,让晋、虢两国关系坏得已经一发不可收拾。

    虢国是东周旧势力的代表,拥戴王室,唯王命马首是瞻。

    而晋国是新势力的代表,充满了扩张欲,它要驯服王室,建立霸权,称霸诸侯。

    新旧势力的博弈,使得晋、虢两国是迟早要正面交锋的。

    最让新兴的晋国眼馋的是,虢国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它占据了宗周和成周之间的战略要地。

    周王室东迁后对诸侯的影响力大大降低,各诸侯国都趁此机会拼了命地兼并小国、扩张领土。

    晋国偏居北方,偏偏它又不是什么安分守己之辈,一直对中原虎视眈眈。

    虢国独享的地利之便,成为晋国向外扩张的主要障碍。

    但虢国也不是束手就擒,被动等着挨打的,虢国也利用其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和周王室“旧勋新宠”的身份,在如今的晋西南地区向各个诸侯小国扩张势力范围,成为当时汾河平原诸侯小国的盟主、领袖。

    受后来晋楚百年争霸、以及晋文公重耳等人故事的影响,后人大多认为晋国是春秋之际的最强者。

    但在春秋早期,晋国却是个实力一般的小国,不但不如“春秋小霸”郑国,更无法跟如王者一般存在的虢国一较高下。

    这也注定了,晋国发动对虢国的逆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由于史料的缺失,我们无法知道晋、虢战争的很多细节,但检索《史记晋世家》《左传》等史料可知这场战争的大致进程如下:

    前669年,晋献公诛杀晋国群公子,虢国为流亡的晋公子们提供了政治庇护,晋、虢两国已经进入到战争状态。

    前668年,两国兵戎相见,晋胜。

    前667年,晋献公想再次攻打虢国,却被晋国大臣们制止。晋国开始专心内政,富国强国,并日渐崛起。

    前655年,过几年的蛰伏,羽翼丰满的晋国借道于虞国出兵伐虢,上演了战略大迂回,才彻底灭亡了虢国。

    晋、虢战争是一场长期的拉锯战,长达十四年,并牵连了周边的虞国等小国。

    不过在后人的讲述中,这场惨烈与复杂的战争最后被浓缩成了“假道伐虢”、“唇亡齿寒”两句脍炙人口的成语。

    似乎晋灭虢就跟玩儿似的,不费吹灰之力轻轻松松就实现了。

    但只要深入了解东周早期政治局势和晋、虢、周三方关系,就会发现晋、虢战争远不像成语故事中那样轻描淡写。

    虢国灭亡的意义,不亚于周室东迁,也是天子王权衰落的一大关键。

    虢国灭亡后,王畿之地大大缩小,周王室丧失强藩,彻底失去了回归镐京故地的希望,从此只能彻底偏安洛邑一隅。

    也可以说正统的周,其实已经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