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1999之文娱称王 » 第11章:将顾轩作为检验自己教学水平的工具

第11章:将顾轩作为检验自己教学水平的工具

    在校长一锤定音后,顾轩重新回到下面继续答题。

    之前主席台上发生的事情,自然吸引了下面的学生注意。

    上面吵成一团,他们在下面吃瓜吃的津津有味,一直等到顾轩回到座位上开始答题,他们才想起自己是来干嘛的。

    题目那么难,时间又那么短,还是赶紧做题吧。

    他们一边做题,一边四顾,发现其他人和自己一样,也都才刚拿起笔,才放下心来。

    不对,郑文杰怎么两张草稿纸都写满了,这孙子竟然趁我们吃瓜的时候偷鸡。

    于是所有人都向他投来了鄙视的目光。

    而顾轩,依旧没有在草稿纸上写下任何数字,不过接下来的每一道题,他都假装思考一下,才写上答案。

    即便如此,他的答题速度要比其他人快多了。

    等他将数学卷所有题目答完,其他人写了才不到一半。

    顾轩将答完的数学卷放到了最下边,开始答英语卷,立刻吸引了所有老师的注意力。

    假如他真是因为从刘明华那里拿到了数学卷的答案,做题速度才能那么快。

    那么他现在开始答的英语卷,是不可能再拿到答案的,如果做题速度慢下来或者错题太多,就说明他在数学卷上,是可能做了弊的。

    英语卷依旧是从选择题开始,顾轩从容不迫,其实前世的他,大学就通过了英语六级,再加上他当老师的期间,为了阅读一些外语书籍,也一直没有将英语放下。

    即便没有那份答案,此时的他做这份试卷,也没任何的问题。

    所以相比于数学卷,顾轩做英语卷的速度更是快捷。

    一个老师在顾轩身边,目睹了他一分钟内,连续答了三道选择题后,脸色有些不好的走开了。

    回到同僚中去,他才有些惊讶地说道:“顾轩有点东西,我找的那几道题,他只扫了一眼题目,不到一分钟就答完了,而且答案完全正确。”

    “是吗?我记得我也出了几道选择题,我去看看他答得怎么样。”有个老师不太相信地说道。

    不一会,他也回来了,不过脸上带着笑容。

    众人还以为他有什么收获,没想到他悠悠地说道:“我那几道题,难住他了,足足花了两分钟才做完。”

    所有人无语,这是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吗?

    不过,参与了英语卷出题的老师,都忍不住到顾轩身边转了一圈,想看看自己精心出的难题,有没有给他造成障碍。

    同时心里也是在和同僚们较劲,如果自己出的题难住了顾轩,说明自己的出题水平要比他们高一些。

    很可惜,一直等到顾轩答完了英语卷所有的题目,开始看作文的时候,都没有遇到让他感到棘手的题。

    甚至除了他在做阅读理解时,花了几分钟阅读题目原文,其余时间,他没有遇到过让他停笔思考超过一分钟的题目。

    这给那些出题老师带来了满满的挫败感。

    同时,他们也认定了顾轩根本没有作弊,如果数学卷做的那么快,是因为刘明华给了他答案。

    那英语卷做这么快怎么解释,答案在他们手里,难不成他们也帮助顾轩作弊了?

    英语作文,也没有给顾轩带来任何的阻碍,他掌握的词汇量远超过同龄的高中生,只不过写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把一些超出现自己所学的东西用上。

    写完英语作文,顾轩也没停顿,立刻翻出语文卷。

    相比于英语卷,语文卷对他来说更加简单,即便是上一世的自己,并没有答案,除了最后的作文因为没有时间写,30分没有拿到。

    剩下的70分,他拿到了58分。

    这一世,顾轩有了更加宽裕的时间,所以他直接翻到了作文页。

    这一段在其他同学眼中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顾轩却能读懂。

    大致意思是,如果做一件事情,一定要了解清楚症结所在,才能庖丁解牛般将事情做好。

    作文自然是没有答案可抄的,顾轩就开始构思该写什么。

    正在思考的时候,他突然想起前世在报纸上看到过一篇文章,文章所写的内容,恰好作文题目相扣。

    于是顾轩闭上眼睛,在自己的人生幻影中寻找,很快就找到了那篇发表在临水市晚报上的文章。

    文章发表的时间是2003年,之所以顾轩对这篇文章印象深刻,是因为文章所写的正是君北县的事情。

    君北县之所以称之为君北,是因为早先的县城位于一条名叫老君河的北侧。

    后来城市建设,对老君河的南侧也进行了开发建设。

    君北县从以前的临河,变成了现在被老君河穿城而过的格局。

    老君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黄河汛期的时候,大量的泥沙被冲进老君河里。

    虽然每年县政府都要拿出一笔钱疏通河道,但收效甚微,而且老君河两侧都是棚户区,很多人习惯性的将各种生活垃圾丢进河里。

    泥沙的堆积,让老君河经常断流。

    大量生活垃圾则让老君河成了臭水沟。

    夏天的时候,半个君北县都能闻到河里淤泥被太阳暴晒的腐臭味。

    而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如何治理老君河,作者没有写如何清淤疏通河道,没有写如何防沙阻止泥沙顺流而下,而是写了围绕老君河产生的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最后作者总结了一句话:“治河先治人。”

    因为文章中,字里行间都含着怨气,很多人推测作者可能是当时君北县刚卸任的县高官。

    因为这位县高官刚上任的时候,就主抓民生工程,所以治理老君河变成了他的重要推动项目,但最后一直到他三年后卸任离开,老君河依旧还是那条臭水沟。

    不知道为什么,顾轩特别想将这篇文章提前写出来。

    或许是君北三中就在老君河旁边,每年夏天,所有师生都要承受毒气的袭击。

    或许是因为卢沟村也位于老君河的下游,每年枯水期,父母都要用推着小车去十几里外的地方推水浇田。

    也或许是希望这篇文章被自己提前三年被写出来,有可能被那位在今年刚刚上任的县高官看到,或许他最后的结局就不会狼狈退场,而老君河也会有一个新面目。

    但顾轩明白,更大的可能,是这篇作文在被阅卷打分以后,就被丢进学校的故纸堆中,再也不会被人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