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亲王下西洋 » 第9章郑和没了?

第9章郑和没了?

    朱高炽言语伶俐,几句话就说明白了汉王的优势,像是生怕别人提出反对的意见:

    “汉王虽精于马战,但在这一年之中练水兵于太湖之上,早已熟悉水上颠簸,可谓我朝少有陆战、水战之俊杰。

    而且此番下西洋,咱大明以亲王为使,便是给足了海外诸国颜面。王师所到之处,必然俯皆颂赞煌煌天明,奉我大明为宗主。儿臣以为,汉王为使最为合适!”

    “臣附议!”

    “臣附议!”

    丘福、朱能二位国公先后开口,让靖难的从龙功臣纷纷附议。

    “臣等附议!”

    有太子保举,一众观望的文官更是争先恐后。

    只倒是苦了还跪着,开始细数自己九族的解缙。

    原本他以为自己此举是为大明长久而谏,却没想到,自己连九族都搭了进去,这时他脑海中才猛然响起皇帝之前的话:“难道你让朕派个亲王当正使吗?”

    这不就是暗示吗?

    “解缙,你还有什么话可说?”朱棣朝着解缙问道。

    “臣……附议!”

    “好!大汉将军何在?”朱棣朝着殿外喊道。

    大汉将军,这既不是汉朝的将军,也不是汉王的将军,而是明朝宫廷之内的禁军。

    “拉下去,打入诏狱!”朱棣挥了挥手。

    就在朱高煦还想定死解缙“谋反”之罪时,朱棣旁边的太监夹了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召曰:汉王高煦,膂力悍勇,机敏过人,处事周全,知进知退。着令领宝船舰队正使,王景弘辅之。”

    “儿臣……”

    朱高煦此时也顾不得解缙,正要领旨,却一下子怔住。

    “老二,你要干嘛?”朱高炽捅了捅僵住的朱高煦。

    “大哥,我的火铳?”

    “给!今天晚上就让你运出京城!”

    其实哪儿是朱高煦要火铳,他现在脑海里就有一个念头,他把郑和,弄没了……

    没了郑和,这下西洋还能顺利吗?

    “大哥,还有件事儿要你帮忙!”

    “帮帮帮!你赶紧领旨吧,没看见爹的脸色都变了!”

    “儿臣朱高煦,领旨谢恩!”

    -----------------

    鸡鸣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中,鸡鸣寺该当属第一。

    明朝初年,洪武帝曾有意整理京城中的佛、道两家,多将寺院、道观迁往城外清静处,而唯有鸡鸣山上鸡鸣寺屹立于城中,且赐日本贡品白玉佛观音像奉于寺中。

    檀香清幽,有两人对弈于古寺罗刹之间。

    “陛下,下西洋的人选定了?”姚广孝微眯他的三角眼,多年的礼佛倒也让他这幅病虎相貌有那么几分慈悲。

    “定了,让老二去吧。少师可不要怪咱不用你那记名徒儿,咱只是想着要是不让这小子去,指不定给咱闹出什么大乱子。

    这小子的心思,现在咱也看不透了,索性让他走远些,也说不准能让咱看的清楚些。”

    “陛下目光长远,臣不能及也!只是听说太子与汉王走的近了?”

    “恩,昨晚咱给老大透了些消息,许是两人说开了,也对,亲兄弟哪有过夜的仇!咱看今天两人勾肩搭背的下朝了。”

    “这么说,陛下已无意汉王?”

    要搁别人这么问,朱棣铁定抽刀砍了,但这人不同,朱棣心知这位,名为太子少师,实为自己人,是他朱棣的铁杆支持份子。

    “太子不可轻换啊!我看老二这小子现在也回过味来了,知道那所谓“汉王类父”、“太子多疾”的传言出自哪里,咱也是没办法。

    少师你说说,要是没老二这根搅屎棍,建文旧臣能一下子向着老大靠拢过去?再说了,没了老二这根搅屎棍,朝堂就不是这般文臣武将相互制衡的场面了。”

    “看来陛下现在已经成竹在胸,即便汉王走了,朝堂之上也翻不起什么浪花了!”

    “翻不了了,今天老大直接保举老二下西洋,他制下那些有海运生意的文官这下要跟他有二心了,且等着吧,总会闹出事儿。”

    “陛下深谋!”

    “算不得深谋,其实今天咱还挺开心,仿佛又见了洪武年间天家和睦的盛况,现在看老大啊,还有了点咱大哥的影子。”

    朱棣这声大哥,说的是洪武年间的太子朱标。

    靖难之役是朱棣这辈子都抹不去的污点了,叔叔夺了侄儿的皇位,能怎么洗?

    唯有一个个巨大的功绩才能掩盖,永乐大典,下西洋,迁都,北伐……这些都是朱棣未来的计划,但他从未想过自己的老二儿子会参与其中一项,也未曾想过洪武的天家和睦会再现。

    洪武年间,朱棣大哥在时候,一帮兄弟可没心思,也不敢觊觎大哥的位置,那是一众兄弟对老爹朱元璋皇权的畏伏,也是对大哥的敬畏与被呵护的感激,朱标为了他们一众兄弟可不止一次与他那个控制欲极强的爹争论。

    皇位高高在上,也只有坐上了,朱棣也只能在自得之余感慨帝王之位何其艰,帝王之道何其难。

    靖难功臣、建文旧臣、武将、文官,种种盘根错节的新旧势力如何平衡?如何驱之如臂?这是个无比巨大的难题。

    好在,从前年开始,从龙的靖难功臣皆已封赏,其余各方在他的威势下已经趋于稳定,他朱棣总算能放开手脚了,他相信,他能比建文做的更好!

    而这一年最开心的,莫过于这次老二朱高煦的退让,倒是让他看到点洪武初年和睦天家的影子,也让他感受到自己老爹在时那种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

    太子之位是他朱棣指定的,那就不容老二再染指!既然不想去云南就藩,那就自己去出海吧!

    开国这三年,朱棣多次纵容了世子多病的流言,就是在给自己争取时间,寻找各方的平衡点。朱家皇帝是好杀,但也仅杀鸡儆猴,一个方孝孺足够震慑了!

    寻找平衡,互相牵制才是正途。

    老大受文官影响太深,不扶持个以老二为首的武官集团和这群文人相抗,这世道终究会被这群嘴上仁义道德,心里偷鸡摸狗的东西给弄烂了,他算是拿自己儿子当了回搅屎棍。

    如今功成,老二有意退让,甚至远遁海外,未尝不是一次好事儿,虽然汉王系在军中依旧势大,但这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