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外公魏忠贤 » 第11章 撑腰

第11章 撑腰

    “啪。”杨清琳拍案而起,怒道,“拖下去,掌嘴二十!”

    门外守着的杨寰,得了吩咐后,当即把手一挥。

    跟来的锦衣力士们,随即一拥而上,把那个猖狂的婆子,从屋里拖了出来,“啪啪啪……”狂扇大耳刮子。

    杨惠娘吓得花容失色,赶紧抓住杨清琳的袖口,颤声道:“弟弟,都是我的不是,就饶了她吧。”

    杨清琳一看就知道,姐姐被刘龛的妈,欺负得不成名堂了。

    “姐姐,我是你亲弟弟,只可能向着你说话。你实话告诉我,在这里过得可好?”杨清琳斩钉截铁的说,“若是过得很不好,我这便带你回去,离开这座魔窟。”

    杨惠娘从小就胆子小,见了杨清琳给他撑腰,不仅说不出半句囫囵话,反而一个劲的哭。

    杨清琳和杨惠娘虽然不是同母姐弟,却也是亲姐弟。

    刘龛故意欺负杨惠娘,就是不给整个杨家面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姐姐,你别怕,大不了和离罢了。父亲那里自有我去解释。”杨清琳底气十足的替杨惠娘撑腰。

    可是,杨惠娘从小就胆子小很怕事,居然说:“书上说,从一而终,方为有德!”

    杨清琳也知道,夫妻之间的事儿,即使是亲弟弟也不太好掺和进去。

    但是,刘家人欺人太甚了,杨惠娘为了所谓的女德和杨家的面子,继续苦熬下去,只怕是活不长久的。

    已是绝路了,与其拖泥带水的熬着,不如干脆闹个一刀两断!

    “姐姐,你告诉我实话,还想不想和刘龛继续过下去了?”杨清琳只想问清楚姐姐的真实想法。

    “我……我不知道啊……”杨惠娘的回答,却是模棱两可的不知道。

    即使杨惠娘下不了决心,杨清琳也有办法让她过得更舒坦一些。

    刘家人仗的不过是刘龛考中了进士,当了官,还做了六品的大兴知县罢了。

    “我知道,你肯定有办法让我满意的。”杨清琳把杨寰叫进来,直接吩咐他,故意找个茬,把刘龛捉起来。

    杨寰正等着杨清琳用他呢,便不慌不忙的说:“不瞒孙少爷您说,诏狱里关了好些个建奴的细作,刘龛是不是他们的同党,一审便知。”

    “刘龛的爹娘怎么办?”杨清琳故意这么问的。

    杨寰心领神会的说:“私通建奴的共犯,怎么可能不抓呢?”

    “很好,若是差事办得好,我一定会替你美言的。”杨清琳的暗示,令杨寰精神大振,“得令!”

    杨清琳从来都不是所谓的正人君子,他的脾气向来是,轻易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儿。

    谁让杨清琳不痛快了,他必定加倍奉还。

    现在,明明有魏忠贤的势,却不借用,那是圣母表,绝对不是杨清琳的作派。

    “弟弟,这不太妥当吧?”杨惠娘心想,这不是诬陷嘛?

    杨清琳微微一笑,说:“我的好姐姐,仅仅是有同党的嫌疑罢了。”

    “我始终觉得不太妥当。”杨惠娘的心里,慌作一团,没有丝毫的主见。

    杨清琳很理解杨惠娘的处境和心态,但是,刘家人做得太过分了,不给他们吃点大苦头,只怕是不肯签和离书的。

    这个时代,士大夫之家,对女子的束缚极严,讲究的是好女不事二夫。

    实际上,在农村,稍微有点姿色的寡妇,其实是紧俏的资源。

    因为,在农村,有很多娶不起老婆的单身汉。

    闹和离,若是闹大了,杨举人的面子上,肯定有些难看。

    可是,只要把刘家人都捉进了诏狱里,此事就绝对不可能闹大了。

    “姐姐,你若真不想和刘龛过下去了,今天就跟我一起走吧。”不管杨惠娘是个啥态度,杨清琳都坚决力挺到底。

    “唉,嫁给刘龛的这些年,我一直过得生不如死,甚至还不如婆婆跟前的刁奴脸面大。罢,罢,罢,他既不仁,我也不义了。我愿意跟你一起走。”杨惠娘早就熬够了。

    只是,她一直担心娘家人不支持,这才一直忍气吞声的苦熬着。

    杨清琳是杨家的单传儿子,他在杨举人心目中地位,别提多高了。

    既然杨清琳愿意撑腰,杨惠娘陡然胆气一壮,索性豁出去了,怕个鬼?

    大不了,投湖自尽算了,总比成天以泪洗面强得多了!

    简单的收拾了些细软之后,杨清琳领着杨惠娘从后门坐车离开了县衙。

    几乎同时,杨寰带着他的手下,把刘龛和他的父母,一起抓了。

    以前,锦衣卫抓人,需要刑部出具的驾帖,相对比较麻烦一些。

    等魏忠贤逐渐势大之后,只要有东厂的行文,杨寰就可以抓人了。

    杨寰帮杨清琳办事,即使是先抓人,后补手续,东厂那边的贴刑官们,谁敢说个不字?

    杨清琳带着姐姐回了家后,便把整个五进院,都给了她。

    反正吧,替姐姐撑腰,杨清琳已经是下决心的一撑到底。

    哪怕杨举人不乐意,杨清琳也可以把姐姐杨惠娘一直带在身边享福。

    杨惠娘明明在刘家受了欺负,却不敢言语,除了一直无儿无女之外,主要是担心娘家人不支持她闹。

    有了杨清琳的力挺,杨惠娘还有啥可怕的?

    早上,写完一篇八股文章后,杨清琳又仔细的翻阅了最新雕版刊印的《时文缉要》。

    接着,杨清琳提笔写了一份拜帖,打算去拜会一下好友张霆。

    和杨清琳一起考中生员功名,又同为河间府学廪生的张霆,是杨清琳目前唯一的知交好友。

    杨清琳曾去张霆家中作客,张霆招待得极好,令杨清琳充分感受到了友情的滋润。

    若是张霆自己的家里,杨清琳完全不需要在拜帖里,多此一举的写明河间府府学廪生的功名。

    但是,张霆寄住于他舅父刘敢的家中,杨清琳的拜帖递进去之后,肯定会惊动刘敢。

    这个时代的人际交往,不管是哪家的长辈,都担心家中的子侄,误交了匪类。

    所以,交往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必须让好友的长辈们安心。

    作为有资格领取朝廷米粮的府学廪生,杨清琳明摆着是可以放心的交往嘛!

    写好了拜帖之后,杨清琳叫来了昭儿,吩咐他说:“你出门一趟,去崇文门里街的苏州胡同,找到张霆的舅父家里,也就是吏部文选司员外郎刘大人的家,帮吾递上拜帖。你听好了,务必亲眼见到张兄,并带回张兄的准话。”

    张霆既然就在京城,以杨清琳和他的交情,主动登门拜访,乃是应有之义。

    “禀小官人,张大官人性子豪爽,赏钱过重了,小人不知当收不当收?”昭儿有些为难的问杨清琳。

    杨清琳微微一笑,说:“只要他敢给,你就都拿着。只是,不论拿了多少的赏钱,你都必须告诉我准确的实数。等他来咱们家里作客的时候,我照他赏你的例,添两成,赏还给他的书童便是。”

    “是。”昭儿心下很是欢喜,仅仅是登门送个拜帖,便可白得三钱银子的赏钱,真的是赚大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