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外公魏忠贤 » 第14章 掌握诀窍

第14章 掌握诀窍

    过了几日是休沐日,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杨清琳带着墨云和昭儿,提着登门礼,去林家拜见了林盛。

    林盛看了杨举人的书信,因是同乡,交情还算是不错,推托不得,也就当面答应了收下杨清琳为徒。

    只是,到了正式行拜师礼的这天,林盛总共收了四徒,即:赵长生、李正鼎、张霆和杨清琳。

    其中,张霆的舅舅有权,赵长生的叔叔也有权,李正鼎的家里有良田近万顷,杨清琳反而是家世最弱的那一个。

    第一次授课的时候,林盛便拈须道:“举业之道,重在猜题。猜题之要,重在广种薄收。”

    说白了,就是由林盛先帮大家猜出北直隶乡试的题,然后众人命题作文几百篇,并背得滚瓜烂熟。

    实际上,杨清琳也一直在寻找猜题的秘诀。

    若想猜对乡试的题目,必须要尽可能多的收集北直隶的历年考题,然后,再根据主考官的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目前,杨清琳已经初步画出了北直隶乡试考点的柱状图,以及考题分布的规律图。

    在大明朝,和县试、府试和院试不同,乡试和会试之时,不允许主考官出截搭题。

    截搭题,也就是从四书五经之中,掐头去尾的任意截取几段话,组合在一起的考试题目。

    县考难,府考难,院考尤难,四十二年才入泮。乡试易,会试易,殿试尤易,一十五月已登瀛。

    新科进士作的这首诗,充分证明了,截搭题的难度。

    林盛又说:“今年是乡试年,明年二月便是春闱了。为时已经不多矣,望诸位发愤图强,刻苦读书。”

    说罢之后,林盛当场出了一道题,限时一个时辰交卷。

    正式拜师之后,林家的内书房里,便摆了四套桌椅和笔墨纸砚等物。

    林盛的四个入室弟子,一人一座,每座之间相距五尺有余,真正做到了互不干扰。

    林盛出的题,其实并不难,杨清琳此前已经做过了类似的题目。

    但是,为了不惹人注目,杨清琳装作闭目思考的样子,实际是在构思完善北直隶乡试的考点图。

    以前,杨清琳复习考研的时候,就采取了同样的方法,把可能出题的考点,全都归纳了一遍。

    盲目的大海捞针,和有针对性的大海捞针,迥然不同也。

    这么说吧,通过勤奋的努力刷题,很有可能考上一本大学。

    但是,若想考上C2的这两所顶尖大学,就必须过人的天赋了。

    没有天赋,想都别想,肯定考不上的。

    八股文的科举考试,看似极难。实际上,四书五经,加一起也才十七万字而已。

    这个时代,既没有数学,又没有化学,更没有物理、外语和生物,也就是语文和政治这两科而已。

    不客气的说,作为曾经的刷题高手而言,杨清琳应付这种应试的命题作文,可谓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矣。

    来到贵境之后,杨清琳辛苦的十几年寒窗。但是,此前的杨清琳,从小学、初中、高中、本科、硕士,一路苦读上去的,早就养成了超级自律的自学习惯。

    交卷之后,因为下午还有课,杨清琳他们便留在了林家用午食。

    进入万历朝以后,江南的大部分地区,都流行一日三食。

    北方和西北比较贫困的地区,依旧还是一日两食的老传统。

    至于官员之家嘛,早就是一日三食了。

    墨云和张霆的书童杨柳,一起去林家的大厨房那边,提饭食去了。

    张霆就凑到杨清琳的桌子旁,小声说:“我怕你忘记了,特意命杨柳带了咱们二人的饭食钱,去交给林家的厨下管事娘子了。”

    杨清琳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张霆便帮着查遗补了漏,唉,太让人感动了呀!

    两世为人的杨清琳,因为见过太多的世态炎凉,已经很难交到真心的知己了。

    没想到,却叫杨清琳偶遇了生性豪爽,且热心快肠的张霆,还真是一种缘分呐。

    等墨云和杨柳提着红漆的食盒回来,把饭菜都摆到餐桌上,杨清琳禁不住的微微一笑,林师倒是个明白人,饭食上不仅没有亏待他们,反而准备的异常之丰盛了。

    杨清琳和张霆的饭菜,一模一样,都是四菜一汤。

    四道菜分别是炒鲜虾、烧鸭、炙羊肉、蒸鱼,和一碗菌菇鸡蛋汤。

    只是,看了菜后,杨清琳禁不住问张霆:“少木兄,你给的饭食钱,可够?”

    饭菜丰盛得过了头,总不能白吃白喝吧?

    张霆抿唇一笑,说:“咱们两个,一共十两银子每月的饭食钱,应该够了吧?”

    每人每月五两银子的饭食钱,每天就吃一顿饭,可谓是绰绰有余了。

    张霆也不是对谁都这么大方的,杨清琳自是心中有数。

    杨清琳和张霆还在用饭之时,他们两个主动给了饭食钱的事儿,就被厨房的管事媳妇刘旺家的,禀报给了林家的主母周夫人。

    刘旺家的把事情完整的说了一遍,周夫人点头叹息道:“老爷的弟子之中,就数这两个,最知礼了。”

    这两个最知礼,另外那两个呢?

    尽管周夫人说的很含蓄,但是,刘旺家的本是她的陪房大丫头,自是听出了暗中指责之意。

    但是,伺候主母的时候,下人们很多时候必须学会装糊涂。

    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这种话太多的下人,几乎都没有好下场。

    等林盛下衙后,周夫人便把这事,告诉给了他。

    林盛拈须轻笑道:“张霆不仅生性豪爽,而且素来老成,必是他主动替杨清琳代垫的饭食钱。”

    姜还是老的辣!

    别看林盛没在现场,却猜到了真相。

    “老爷,您的这四位弟子之中,谁最有希望中举?”周夫人藏着心事,便试探着问了林盛。

    林盛不假思索的说:“必是杨清琳。”

    周夫人觉得有些奇怪,就追问林盛:“老爷您何出此言?”

    林盛笑道:“若想举业有成,必不是死记硬背可以做到的。吾观杨清琳的文章,不仅有急才,而且,分明是掌握了举业的诸多窍门。”

    在科举之道上的成功人士,经历大多相似,都是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考试诀窍。

    接下来的时间里,杨清琳就开始了两点一线的求学生活。

    用罢朝食后,带着墨云和昭儿,坐车去林家。

    申时四刻,下课之后,再坐车,从林家回来。

    时间过得飞快。

    在林家学习的这段日子里,杨清琳终于突破了瓶颈期,八股文的水平也跟着突飞猛进了。

    杨举人确实有眼光,林盛对于八股文的理解,已臻化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