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盛唐乐章 » 第037章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第037章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胡九同赢了擂台,恭贺人群渐渐散去,却独不见李迄身影。

    翌日携财礼登门,发现李迄却不在家中,门房也得了嘱咐不收礼。

    尝试数次,胡九同都没守到李迄,甚至侍女苏奈也没见上,他心知无法挽回交情,遂不再自讨没趣。

    李迄不想见是真,不在家中也是真。

    时间紧迫,他得抓紧排练。

    唐朝宵禁制度严苛,无故‘犯夜’会有罚笞,唯独上元节三天不限制,这三天对百姓显得弥足珍贵。

    上元节间,金吾弛禁,开灯燃市。

    到了盛唐时期,上元灯会已臻成熟。

    无论是民间普通百姓,还是权贵门前皆挂灯笼,皇宫、街上更是彩灯处处、煜煜生辉。

    放夜三天,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

    至于灯笼数量、大小以及款式,与各家的地位、财富有直接关系。

    街上看到的普通花灯,已经造型别致、绚丽多彩,灯上绣的人物、花鸟、野兽、景观等图案也栩栩如生。

    权贵高门更是花样别出,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似乎在争奇斗艳。

    李隆基就喜欢观灯楼,兴庆宫在每年上元夜前,都会在勤政楼附近搭设各种灯楼供赏,其中高的有一百五十尺,上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

    开元二十五年,正月十四入夜,暮鼓不鸣。

    放夜三天,正式开始。

    李隆基时隔五个月,再登勤政楼与民同乐。

    兴庆宫今年搭了十八座灯楼,相较去年增了三座异域风格,但是楼下的杂耍百戏如旧。

    由于没有千秋节的马戏游行,到兴庆宫外观灯的百姓也停留不久,就像旅游打卡一样看完一地再去别处。

    没了宵禁约束,每条街都有不同风景。

    小吃尝不尽,杂耍看不完。

    李隆基坐在勤政楼高处,百官此时都在家中过节,身边只有最受宠的惠妃,以及负责教坊的内侍韩庄伴驾。

    教坊编排的歌舞,已在楼下陆续上演,而圣人却盯着灯楼,好半天都没有说话。

    韩庄误以为节目不如意,在原地紧张搓手的表情,恰好被武惠妃看在眼内。

    “陛下在想什么?之前您时常点评歌舞,为何今日不发一言?”

    “没什么...”

    李隆基回过神轻轻摇头,“都是韩庄甄选过的节目,但是来来回回类型都差不多,没有次次点评的必要,朕只是觉得周围有些安静,力士也回家过上元节去了...”

    “陛下若觉得孤单,妾身马上叫人传诏高将军?”

    武惠妃话刚落音,就被李隆基伸手阻止,言曰:“算了,他一年到头都伴驾在旁,难得有机会休息两天,朕身为帝王称孤道寡,也习惯了这样的安静。”

    “陛下自巡幸东都回来,最近好像一直心事重重,有烦恼不妨说给妾身听?”

    看着水汪汪大眼盯着自己,李隆基咧嘴无奈笑了笑,对曰:“烦恼倒是没有,就是有些感叹而已,陆象先去年刚刚病逝,宋璟也已到了弥留之际,只怕挺不过今年了...”

    “原来是为此...”

    武惠妃恍然大悟,去年十月巡幸洛阳,李隆基闻宋璟病重登门,当时就已经有过感慨,没想到此时旧事重提。

    陆象先、宋璟都曾担任宰相,年前圣人又罢了张九龄政事,武惠妃寻思都和宰相有关,遂出言安慰:“陛下不必忧伤,自古寿岁长短各有天命,陆象先、宋璟已是高寿,您再想想张嘉贞、宇文融?他们比宋璟还要早生,却都走到了前面...”

    “是啊,人有天命。”

    李隆基点头附和,跟着叹道:“张九龄今年也五十有九了...”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武惠妃心里一个激灵,心说圣人究竟什么意思?难道在晦涩暗示我么?

    只要把张九龄逐出朝廷,搬倒太子不就水到渠成?

    看来得嘱咐李林甫,抓紧给老家伙上点手段。

    李隆基能当上皇帝,玩弄权术的手段非常高,他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就是故意让外人听到,还得让聪明人能听懂,而武惠妃从小聪慧过人,这也是多年受宠的核心原因。

    登基至今二十多年,光宰相就换了十几个,大唐根本就不缺人才,走了一个会有下一个,相互之间虽有争斗,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权一直限制皇权,弄得李隆基很不爽。

    我都是圣人了,就不能享受享受?

    察觉到武惠妃神情变化,李隆基露出欣慰的笑容,突然转身问道:“今日上元佳节,寿王会到城中赏灯么?”

    “呃...”

    武惠妃不由一怔,忙笑着回应:“臣妾不知,不过瑁儿素识大体,即便出了十万宅观灯,也不会走太远...”

    “爱妃不必多心,今夜全天下人同乐,朕记得景龙四年元夕,中宗与韦后微服出行,还曾巡幸京中多位大臣家中,寿王纳娶杨氏为妃正好一年,此时同游京城可增进感情,朕怎么会责怪他们呢?只是注意安全就行,若朕现在是寿王年岁,一定带爱妃去凑热闹。”

    李隆基说得郑重其事,旁边的武惠妃听得心花怒放,她感觉圣人拿出中宗、韦后举例,难道已属意瑁儿成为太子?

    “陛下正值壮年,若您打算微服民间与民同乐,臣妾也愿意相陪...”

    “罢了,朕若微服出巡,动静必然不小。”

    李隆基摆手拒绝武惠妃,转身唤来教坊使韩庄问道:“你执掌内廷教坊,可知宫外玩乐之处?”

    “这...”

    韩庄离两人不远,也听到了两人谈话。

    听圣人话里的意思,好像要自己推荐个地方,方便寿王及寿王妃游玩,他心里虽有个地方,但却不敢说出来。

    见韩庄支支吾吾,李隆基蹙眉追问:“教坊负责收罗民间之乐,你难道连个游玩去处都不知道吗?”

    “不是,奴婢有个地方,但是...”

    “知道就说!”

    “喏。”

    韩庄擦了擦额头汗珠,小心翼翼回答道:“曲江坊有个雅地名曰清庐,近半年常有古怪歌曲传出,受到京城不少百姓的吹捧,今天晚上那边有个大型歌会,奴婢手中正好剩了几张票...”

    “歌会?票?”

    “陛下,情况是这样...”

    看见李隆基没听明白,韩庄忙简单做了解释。

    皇帝还没下决定,武惠妃倒先蹙起秀眉,责道:“韩教使,你出的什么主意?曲江坊能是好地方?古怪歌曲受人吹捧,无非淫词艳曲而已,让寿王与王妃去妓馆,这成何体统?”

    “不不不...”

    韩庄急忙解释:“娘娘勿恼,清庐并非淫词艳曲,只是歌词颇为直白浅显,但曲调特别婉转动人,听说那谱曲作词之人,其乐才胜李鹤年十倍...”

    “胜李鹤年十倍?”

    “爱妃不必当真,必是自吹自擂。”

    李隆基笑着打断武惠妃,“不过既是几百人一起听歌,让寿王去长长见识也不错,韩庄,从速把票送去寿王宅邸。”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