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亡朝 » 第二十六章 无论如何,我们总得向前走

第二十六章 无论如何,我们总得向前走

    李贶生曾经在宫内接受教育的时候,听老头子说过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影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老头子说,一部分人只看见了前面那句话,另一部分人则只关心后面那句话。后一部分人也许还没什么,在没有外部威胁的情况下,他们最多是试图打造一个生产关系的乌托邦而失败,人们能过上一小段好日子,然后过上一大段坏日子,仅此而已。

    但前一部分人则比较危险了,为了打造出他们心中的生产力‘足够’的天堂,他们将会不择手段,并称其为‘提升生产力的必要过程’。

    至于老头子本人,老头子则是这样评价自己的:

    “你觉得一个依靠了系统二十七年,试图依靠个人的力量超越时代打造出一个法革预备中心的人,能怎么想?我曾经也是前一句的信奉者,但现在,我认为前一句只是对手段的阐述,后一句才是对目的的阐述。”

    前一句是为了让你在当下的经济基础之中,找到自己的朋友和敌人的,而后一句才是目的所在。

    通过上层建筑的转变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

    过去的天朝,不,应该说是大明,所依靠的是最典型的地主阶层主导下的小农经济。而在六十一年的发展后,如今的天朝则已经转变为工商业和小农经济对抗的状态。工商业凭借着外贸的暴利和农村保障体系带来的订单稳住了根基,而小农经济则依靠数千年传统的庞大规模和同样的农村保障体系勉强稳定了下来。

    农业和工商业的矛盾已经开始激化到一个极限,但都因为着农村保障体系的约束没有彻底爆发出来。可是,随着工商业的产能提升到一个阶段后,市场开始饱和,工商业在没有爆发矛盾的情况下无需进一步提升产能,便出现了如渤海系和江淮系之间,工商业技术官员派系的对抗。

    李贶生不希望他们继续内斗下去,于是抛出了铁路建设计划作为诱饵。

    现在的天朝,或者说中原,生产力足够建设南北贯穿线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无论是煤炭产量还是钢铁产量,天朝如今的产能应付小农经济下的农村和一部分城市也许尚且足够,但用来建设数千公里,甚至以后还会更长的铁路建设,那便必然是严重缺少的。

    这一点,那群靠着工商业发展而起家的新文官们肯定也能算出来。

    那么,产能不够就不建设了吗?

    怎么可能!

    这又不是单纯的经济事务,这也是政治事务。建设一条能够绕开江淮地区的运输线,连同南北,这其中蕴含的政治利益太大了,大到足以让那帮新文官将自己手里积攒的财富全部投出去。

    从这方面来看,虽然大部分新文官仍然是地主家庭出身,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已经俨然和资本家别无二致了。他们对于财富的开始是运动的,他们希望金钱能够流动起来,对于投资的欲求远大于那些习惯了依靠土地获利,渴求稳定的保守地主们。

    李贶生敢打赌,此时肯定已经有一批新文官开始联络煤铁发展委员会的同僚们,准备开始筹建更多的炼铁及炼钢工场了。

    毕竟真要修铁路,那钢铁和煤炭的订单肯定大增,赚钱啊。

    同理,西南系那帮人估计也开始联络岭南方面的同僚,准备从木材业上赚一笔钱了。

    大家都有钱赚,那么谁会是哪个亏损的人呢?

    这就不好说了。

    也许是地方议会,也许是地主,也许是自耕农,也许是顺天朝廷。

    “所以,你就跑来找我要技术了?”

    “拿去修铁路或者取代水力,总比你丢给科学院那帮傻小子乱猜用途好。”

    “你想过以后吗?贶生,这一次你是曾经听过说过蒸汽机的用途,但下一次呢?这样下去,等我死后,你觉得你们还能有自己独立的科研能力吗?”

    “这一关过不去,我们就没以后了。新文官没有利益是不会主动站派的,他们只会看着我们和那群旧文人斗。之后的事情,要么是旧文人大获全胜,天朝变回一百年前的样子,半死不活的吃着现在的遗产,等到改朝换代。要么,就是那帮新文官垄断技术知识,搞出真正的国家利维坦来。”

    “就算这样,你也走不久的,你清楚这样做,无非只是强化我个人的存在,然后用来蛊惑底层群众暂时跟着你。”

    “足够了,而且就算你不这么做,说的好像现在民间对你的狂热崇拜就少了似的。你不如去看看那帮自耕农都在想什么,他们可是把你当作他们的保护神的,个人崇拜早就泛滥了,你阻止不了。”

    “这终究不是正确的......”

    “也许,但只有活下来的人才有资格决定是否正确,而且,崇拜你总比崇拜别的什么妖魔鬼怪好得多吧。”

    所以,把蒸汽机的资料给我吧。

    李贶生毫不客气的向躺在床上的老头子递出了手,他清楚,眼前这个老人肯定是有他想要的东西的。

    据老头子自己说,他上辈子不是这方面的从业人员,上学学的则是叫什么社会心理学的东西。但是,老头子曾经也是有系统的。

    在老头子与系统的决裂是早有预谋的,在彻底的决裂之前,老头子已经预计到系统大概会脱离他选择别的代理人,因此提前便从系统那里搞来了大量的资料作为技术储备,这些年偶尔会放出一些。

    不过更多的资料,正如老头子所担忧的,为了防止科学院养成依赖的惯性,老头子一般不会将资料直接交给科学院,而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科学院自己去研究。

    放在以前,李贶生不会对这样的举动做出任何的反对,毕竟从理论上来说,老头子的担忧是正确。

    但是,现在不一样。

    李贶生没有时间了。

    老头子的安排一切都好,唯一不好的就是,它无法应对那可能在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袭来的,被系统所选择的新势力。

    李贶生嫌太慢了。

    和李贶生对视了片刻之后,老人终究是没有精力和身强力壮的青年对峙了。闭上眼睛后。老人挥了挥手,对李贶生说到:

    “自己去拿,在档案室里存着的。”

    “哪个档案室?”

    “最保险的那个。”

    最保险的......

    那应该不是宫内了。

    宫内安全,但安全不等于保险。由于宫内大殿仍然被用作朝会的缘故,按照规矩,每月五,十五和二十五,都会有朝廷百官进入宫内,加上疏散了大量太监,侍女后,宫内不少地方禁卫军照顾不过来,都荒废了,因此虽然有禁卫军守卫,不至于出现兵变,但论及保险的话,宫内也远没有那么保险。

    真正要说保险的地方,那就只有一个地方了。

    西山煤场。

    西山煤场是西山极其周围所有煤矿的区域性统称,最鼎盛时期拥有煤矿劳工二万三千人左右,包括劳工家属及商贩在内,这里大概聚集了七万到八万人。

    只不过,现在西山煤场作为官办的矿场,在经历了数次改革后,由李贶生接受,改进了开矿环境和技术,将设备更新了一次,劳工数量也减少到了一万五千余人,包括其家属和一些商贩在内,这里现在大约有四万余人生活着。

    而之所以说这里最为保险,是因为西山煤场有一个能够让所有野战军为之汗颜的功绩。

    二十一年前,正德四十年,天朝大叛乱,第一军和第四军总计派遣两万七千人进入顺天府,发动兵变。禁卫军与其鏖战两月之后,因伤亡惨重且迟迟等不到外部的支援,在当年还不是老头子的老头子的指挥下,放弃了皇宫,前往城外躲避。

    当时,西山煤场的劳工们在听说了顺天府的变故后,曾因为被兵变部队所掌控而无法做出反应。在第二个月,兵变部队无法快速攻入皇宫,因而调离了一部分看守各个煤矿的部队后,煤矿劳工们开始串联,并做出了决定。

    大叛乱的第三个月,在中原十四支野战军,除了发动兵变的两支以外,残余二十五万余人无一做出了反应,赶赴顺天救援天子的情况下,西山煤场九千余劳工开始串联,对看守各个煤矿的残余兵变部队发起进攻,并在消灭了看守部队总计两千余人后,将武器分发给全体劳工。

    进入顺天府,救援天子。

    九千余劳工混合五千余残存的禁卫军,在顺天府的街道和巷子里,同兵变部队连续战斗了五十天,因为缺少火炮等重型武器(禁卫军并没有工兵和炮兵的编制,是一支纯粹的步战部队),遭到步兵部队的大量杀伤,但也将兵变部队死死的缠在了顺天,最终,同赶来支援的水师部队一起,消灭了兵变部队。

    此战之后,九千余煤矿劳工,仅剩四千七百五十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