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亡朝 » 第三十章 此刻,发生在天竺的一些事情

第三十章 此刻,发生在天竺的一些事情

    种姓制度是一种罪恶的制度吗?

    贾丁曾经并不这么认为,即使他并非婆罗门亦或者刹帝利,但他仍然是吠舍阶层的一员,对于贾丁来说,他至少比起那些首陀罗,甚至于达利特阶层的人来说,要好太多了。

    而婆罗门和刹帝利的高贵及特权......对于那些大人物们而言,他们不本来就拥有着这样东西吗?即使抛弃种姓制度,在那些没有种姓制度的国度里,难道他们的君主,贵族,官员和将军就没有特权了吗?

    说到底,天底下不都是一样的吗?高贵的大人物们自然有着种种的权利,而低贱的民众则必须承担大多数义务。

    至少,他不是最低贱的那一批人,不是吗?

    贾丁是这样想的。

    至少他原来是这样想的。

    如果没有那群震旦人的话,也许他甚至会一直这样想下去。

    可震旦人来了。

    震旦人来了,所以,一些过去的念头,已经无法在持续下去了......

    在已经数年没有回到的家中,贾丁同自己的母亲说了些什么,然后又安慰了一下自己的姐姐,给姐夫留下了一笔钱,请求对方照看好自己的家人。在姐夫沉默的摇头下,贾丁终于放心了,回头看见了自己的弟弟巴兰已经一副按捺不住的样子,收拾好了东西,等着他。

    贾丁笑了笑,然后和巴兰一起离开了家。

    在他们的背后,妹妹看见了自己的兄长在离开前流下的眼泪,忍不住同母亲分享了她的这一发现,而母亲只是沉默了一会儿后,便给出了让年幼的妹妹有些无法理解的回答:

    “不用担心你的哥哥,他只是高兴而已。”

    妹妹有些不解,她不理解为什么高兴的时候却会流泪,也不理解为什么哥哥会高兴。

    于是,她又转头向自己的姐姐寻求答案,但依旧得到了一个让她感到茫然的回答。

    姐姐沉默了很久之后才对她说到:“这是你的哥哥看见了他们所希望的那个印度出现了,所以才这么高兴......”

    ......

    印度并不是一个类似于震旦的固有概念,从遥远的孔雀王朝开始,到后来的笈多王朝,再后来,就是有北方的外来者所建立的德里苏丹国和如今的莫卧儿帝国了。

    在世代更替之中,印度从未真正的得到过统一,而事实上,大部分人也绝不会将印度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东印度,南印度,西印度,乃至于锡兰,孟加拉和喜马拉雅山上的人们,几乎将彼此看作是完全不同及对立的族群。

    他们从未想过印度的统一,也不认为印度能够统一。

    直到蒙古人从西方袭来。

    直到震旦人越过了雪山,丛林和海洋抵达孟加拉。

    关于蒙古人和震旦人的传说,贾丁听说过一些。据说,从上千年前,大概是孔雀王朝那个时期开始,震旦人和蒙古人就开始了漫长的作战。蒙古人占据了北方的草原,而震旦人占据了南方的群山和平原,并在北方边修建了一条覆盖了震旦整个北部边境的城墙,庇护着震旦北境。

    大约在数百年前,震旦北境沦陷,蒙古人占据了震旦北境,并利用震旦北境的财富和兵力,开始了向西方的进军。

    从那之后,又过去了一百多年,震旦人击败了蒙古人,重新收复了失土。

    这是震旦人的历史。

    而蒙古人——他们曾经大举西进的帝国分裂之后,不少蒙古人留在了西方,其中一部分人建立了帖木儿帝国,而后,帖木儿帝国又进军印度西部,成为了莫卧儿帝国。

    这是蒙古人的历史。

    而如今,震旦人的历史和蒙古人的历史,已经将印度卷入了其中。

    四十四年前,正德十七年,震旦人第一次抵达印度,同孟加拉,高康达,毗阇耶纳迦罗和康提等国展开了贸易。震旦的概念第一次从遥远的传说变成了现实的存在。

    三十九年前,正德二十二年,为了更方便同震旦展开贸易,康提,孟加拉两国向震旦称臣,朝贡。

    三十二年前,正德二十九年,孟加拉请求震旦驻军,并请购震旦枪炮,以方便对高康达苏丹国作战。

    三十年前,正德三十一年,孟加拉宣布加入震旦帝国,以此获得了震旦的庇护以及在震旦帝国范围内的免关税贸易权和自由航海权。

    从那之后,震旦在印度的发展便无法限制了,震旦人靠着孟加拉人的引路,在印度征服了大量的邦国和土地,同西方的蒙古人一样,震旦和莫卧儿两国,一东一西的蚕食着整个印度。

    原本来说,这对于印度人是无所谓的。无论是马拉提人,比哈尔人,泰卢固人还是泰米尔人,他们都不觉得自己有个祖国叫做印度,也没有太多的国家情怀。

    被外来者占领了就占领了呗,像孟加拉人,从一开始就主动向震旦人臣服,如今跟在震旦人身后喝汤,不也挺好的吗?

    本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震旦人将印度人的概念,用某种诡异的方式塑造起来了。

    在震旦人看来,他们懒得将印度人划分为这样那样的族群,对于震旦人而言,他们只会认为印度人就是印度人,最多区分为孟加拉人,印度南方人和印度北方人。

    震旦人不认为区分印度人有什么意义,反正印度人软弱,愚昧,保守,落后,排外,自私的性子是不会变的,他们傲慢的用着近乎于粗暴的方式革除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并强迫着印度人学习天朝的一切文化。

    可惜那个时代还没有爆发征日战争,否则,这些震旦军队应该看看他们在日本的同袍是怎么做的,并看看征日战争是怎么失败的。

    无论如何,在震旦人傲慢且粗暴的管理中,第一批生活在震旦人统治下的印度人开始成长起来,并且......学会了自天朝而来的思想。

    而当他们抬头看向周围时,却只能看见与自己所学习的东西截然不同的现实。

    正德三十六年,比哈尔大饥荒,为了获取到足够多的棉花,震旦人强行要求大量比哈尔农民种植棉花,不少农田荒废,粮食产量急剧下降。

    正德三十九年,震旦人征发二十万印度人前往缅甸修建通向岭南的道路——这批人里,最终只有七万人回到了故乡。

    正德四十一年,东印度大饥荒,与此同时,东印度地区向天朝出口的粮食数量,相比起正德四十年,增长了三成。

    同年,震旦本土,粮价一分未涨。

    正德四十五年,震旦进攻毗阇耶纳迦罗帝国,毗阇耶纳迦罗帝国东岸领土全部沦陷,次年签署割土协议。

    在征服了毗阇耶纳迦罗帝国的东岸土地,并迫使南方的马杜赖那亚王国臣服后,利用政策限制和重税,再加上大量来自于震旦本土的廉价手工业商品,致使当地大量手工业者破产,南印度手工业遭受重创。

    正德四十九年,南印度大饥荒,预估死亡人数:七十万。

    正德五十三年,印度大饥荒,预估死亡人数:一百五十万。

    蒙古人尚且是将印度视为了未来的本土所在,征服之后虽然也有杀戮和压迫,但本质上仍然会进行一番治理。

    可震旦人,他们傲慢的姿态中是完全没有任何试图治理这片土地的想法的,对于震旦人来说,只有中原才是他们的家乡,一切美好和财富都应该向中原聚集。他们不在乎印度如何,他们只认为这里是为中原提供财货的地方,为此,他们所谓的管理和统治,本质上却是一种为了追求效率的剥削体系。

    教导印度人学习天朝知识也并不是好心,只是震旦人也需要一批识字的人替自己管理印度,同时,这也是震旦人早年留下来的政策惯性。

    但就是因为这一政策惯性,却导致了印度人最终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