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逍遥王 » 第五十二章 国内舆论

第五十二章 国内舆论

    征倭的事,满朝公卿都是知道的,也都在关注着后续的发展。

    九州岛上的事情,自然瞒不过有心人。

    特别是朱高煦、杨荣率领的三万余大军,全部占领九州岛之后,自然有一些漏网之鱼逃到了四国岛、本州岛之上。

    整个倭国沸腾了,九州岛虽说不大,但也有佐佐木家族的五万驻军,还有近两百万的九州岛原住民。

    十天的时间里,逃到四国岛、本州岛的,不到一千人。

    足利不满终于正视起大明派来的这三万大军,在本州岛与九州岛之间,集结十万兵力,准备夺回九州岛。

    毕竟,若是大明将九州岛打造成铁板一块的大本营,那倭国其余三岛,将直面大明的兵峰。

    同时,足利不满加紧派出快船,到大明宣扬朱高煦率领的大明军队的“恶行”,派遣使者请求大明皇帝撤军,并且充分利用朱高煦汉王的名头,宣扬朱高煦有“不臣之心”。

    在倭国使者口中,朱高煦成了吃人的“魔王”,残忍屠戮九州岛两百余万手无寸铁的平民,枉顾两国友好邦交,甚至扬言要在倭国屠戮众生,证道成魔……

    反正就,很离谱。

    南京城某酒馆。

    “听说了吗?汉王殿下率军征讨倭国,在那里杀了两百万平民!”

    “两百万?有这么多?”

    “比这个只多不少!我有个朋友的亲戚,与倭国商人有交易来往,据说那倭国商人都不敢回国了!”

    “是啊,是啊!听说那倭国的土地,都是红色的!”

    “我怎么听说是杀了五百万?”

    “太可怕了……”

    南京城某茶楼。

    “听说了吗?汉王殿下在倭国,专吃刚出生的婴孩……”

    “我怎么听说是,将孕妇肚腹剖开,将里面的孩子拿出来生吃?”

    “太可怕了!这可是我们大明的王爷啊!”

    “嘘!噤声!”

    南京城某码头、某园子……

    一时间,大明舆论一片哗然,甚至有国子监学子被人煽动,集体到奉天门前静坐请愿。

    朝堂之上,以左都御史陈瑛为首的都察院,更是一本一本参奏朱高煦。

    更有前段时间参奏朱高煦的礼部郎中秦政学,礼科给事中赵纬,如今跳的最欢。

    解缙等自诩清流的,自然也不会放过这等机会,在奉天殿上,将朱高煦骂的体无完肤。

    他们好像选择性遗忘,朱高煦只是个监军,统帅另有其人。

    特别是朝野之外的民间,听说朱高煦带人屠杀了两百万人,也是心有惴惴,以魔神视之。

    就连当年赫赫有名的杀神——武安君白起,也只是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对平民没听说有什么恶行。

    可朱高煦呢?简直就是屠戮众生。

    一时间,朱高煦的名头,可止小儿夜啼。

    毕竟,倭国的事迹,除了听课的数人之外,大家都不了解。

    最多东南沿海地区对倭国倭寇多有仇恨,但大部分人,都觉得倭国不过是一个海外小国而已。

    如今出现这种情况,是朱棣都始料未及的。

    大明的人民,还是比较朴实的,天朝大国、礼仪之邦,对于这种屠戮普通平民的举动,就算是敌国之民,那也是不理解,或者说有抵触的。

    特别是读书人,自诩读圣贤书,匡扶天下为己任,眼睛里容不得沙子。

    武安君白起为何毁誉参半,甚至被冠以“杀神”的名头?

    如今朱高煦所为,比白起要过分太多。

    白起是因为不得不为,而且坑杀的是士兵,而朱高煦干了啥?

    两百万平民?

    好像这三万大军的统帅杨荣杨大学士,根本就不是这次的领军者,而是朱高煦的傀儡。

    这就是一个人名声的好处了。

    杨荣是谁?内阁学士,右春坊右谕德、奉训大夫,是个文化人,名声好的很!

    朱高煦呢?

    爷爷朱元璋不喜欢他,嫌弃他生性狡黠、狠愎。

    亲舅舅徐辉祖不喜欢他。朱元璋驾崩,朱高煦来奔丧,徐辉祖见他游手好闲,品行不端,便暗中告诫他。朱高煦非但不听,还盗走徐辉祖心爱的宝马,渡江返回北平。归途之中,朱高煦经常杀死官民,还在涿州击杀驿丞,朝臣都因此指责当时的燕王朱棣。

    靖难成功,朱棣继位之后,朱高煦恃功骄纵,多行不法之事。

    都察院对朱高煦的奏折,堆积如山。

    这样一个人,去海外征伐敌国,杀死两百万平民,合理吗?

    很合理!

    至于他是统帅还是监军?

    不重要!

    骂他就完了!

    一时间,群情激愤,甚至秦政学、赵纬等,如同朱高煦杀得是他们九族一般,在奉天殿大肆参奏,请求朱棣将朱高煦召回。

    偏偏朱棣还不能表态。

    毕竟,若是朱棣公然表明支持朱高煦,那朱高煦的骂名,立马就会转嫁到他身上。

    他得位不正!

    抢了亲侄子的皇位!

    亲爹指使亲儿子干的这事儿?

    那也合理!

    其实原本按照朱棣的脾气,这时候早该血流成河了。可有朱高煦在倭国做的那些事,若是朱棣在大明再杀人,岂不是坐实了?

    文华殿中,朱棣坐在龙椅上,下方,朱高炽、道衍、解缙等内阁人员、六部尚书都在。

    “说说吧,老二在倭国的事,你们都什么看法?让咱将老二召回?让咱如同那赵构一般,给他下十二道金牌?”

    朱棣面色阴沉,显然是在奉天殿被气的不轻。

    解缙、李至刚等,这时却不敢说了。

    奉天殿上,大家都在说,法不责众。

    如今文华殿里,就这么几个人,而且皇帝陛下明显在气头上,说啥?

    没听朱棣打的比方吗?

    这时候谁敢开口,谁就是秦桧!

    “怎么不说了?嗯?哑巴啦?方才奉天殿里,谁说的必须将老二召回的?”

    朱高炽见群臣噤若寒蝉,只好硬着头皮道:“父皇,儿臣以为,先不说二哥儿在倭国之事,到底是真是假。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二哥儿跨海征倭,何等情形,我等都不了解,不好评判。”

    “反倒是,如今南京城中,群情激愤、流言传播较广,有些不同寻常之处。”

    朱高煦在倭国的事,倭国遣使来南京、派遣商人散布流言,那也不可能三两天就做到人尽皆知。

    此事定有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