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射雕:重生杨康,逆天改命 » 第十六章、朝堂奏对,八步成诗

第十六章、朝堂奏对,八步成诗

    完颜洪烈一句话,顿时就把整个朝堂气氛拉的紧张起来。

    完颜洪煦冷哼了一声,荣王一党俱都投来了不善的目光。

    赵王一党则是蓄势待发,只待完颜洪烈一声令下,便要冲出来怒喷。

    “所奏何事?”完颜璟脸色不太好看。

    完颜洪烈起身,看了眼对面的卫王完颜永济。

    完颜永济的眼神有些闪躲,脸上浮现出一抹忧色。

    “叔祖此次身使宋国,签订盟约,扬我大金国威,确实居功至伟。”

    “然,我想问一问叔祖,为何我家康儿一离开宋国临安,就遇到了伏击?”

    “啊,竟有此事!”

    赵王一党为首几位重臣,俱是一脸震惊。

    就连亲王世子都敢劫杀,还有没有天理,有没有王法了!

    完颜永济见赵王一党对他怒目以示,拂袖道:“看我作甚,此事谁能料到。”

    瞟了杨康一眼,完颜永济接着又道:“他行刺宋国皇后,得罪宋人太狠,遭至报复也怨不得人!”

    完颜璟听到这话,脸色一沉。

    完颜洪煦心感不妙,暗骂完颜永济愚蠢!

    完颜康再怎么也是完颜皇室成员,在宋金边境遇刺,此事可大可小。

    完颜洪烈拿到明面上来讲,皇帝本是不高兴的。

    但你完颜永济直说他活该,岂不是在打皇帝的脸?

    果不其然,完颜璟一个眼神,一旁的完颜瑄立刻肃然道:“皇叔慎言!”

    “好了,此事等调查清楚再议!”完颜璟一锤定音,接着,就看向了完颜洪烈一方,盯着年仅八岁的杨康。

    完颜璟的子嗣并不多,活下来的也只有如今的完颜洪煦和完颜洪烈二人。

    完颜洪煦有两子,而完颜洪烈却只有这么一个独子。

    虽说完颜洪烈的王妃乃是汉人女子,完颜璟却一点儿也不在意。因为他的元妃同样也是汉家女儿,私底下觉得完颜洪烈这方面类朕是好事。

    但对于这个皇孙,完颜璟私下见过几次,但印象都不算好。

    他是典型的文人雅士型的皇帝,自然不会喜欢野蛮任性的孩子。

    反观完颜洪煦的长子定国,却是知书达理,少有贤才。

    朝中荣王和赵王两派明争暗斗已久,尤其是近来他的身体每况日下,元妃都向他吹了好几回立嫡的枕边风了。

    这一回,荣王一方做得太过分了!刺杀之风气一起,朝廷内外将永无安宁之日。

    完颜璟必须表态了。

    他语气并不算严厉,申饬了完颜永济一番,字字不提刺杀之事,但又句句不离此意。

    表面敲打的是这位皇叔,实际上却是在警告荣王一党。

    申饬完毕,完颜璟的目光再度落在杨康身上。

    作为此次事件的苦主,完颜璟再偏心也得对这个皇孙有所表示。

    杨康感受到了这位金国“徽宗”的目光,挺直了腰板,心道:

    终于该我表演了!

    “康儿,此次对宋之胜利,你出使临安三年,亦有功劳。想要什么奖励,尽管开口,朕都赏赐与你!”

    这时,朝堂之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杨康身上。

    完颜洪煦认为他还是之前那个草包,顶多就是要金银珠宝之类的。若是开口要美人,那乐子可就大了!

    完颜永济因为他被皇帝训了一顿,心中更是不爽,在心底默默诅咒他在文武百官面前出糗!

    完颜洪烈上朝之前,就已经和杨康通过气了,让他按照自己教的话回答便可。此时,满怀期待地望了过去。

    杨康出列,长揖拜道:“回禀皇爷爷,孙儿别无所求!孙儿能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乃是孙儿的荣幸!”

    他并无一官半职,只是皇室成员,因此称呼皇爷爷也没有任何问题。

    完颜璟知道这番话十之八九是大人教的,看了完颜洪烈一眼,接着又笑道:

    “可朕听说,你在临安皇宫不怎么老实呢。”

    完颜洪烈心中一凛,刚要开口,就被完颜璟瞪了一眼,示意他闭嘴。

    完颜洪烈只得看着杨康干着急,只盼这个好大儿千万不要胡言乱语。

    “孙儿小时不懂事,顽劣好动。在临安三年,读了不少圣贤书,也晓得了一些道理。之后只想好好念书,将来长大了能够报效国家,为皇爷爷办事。”

    完颜洪烈松了口气。

    完颜璟微微颔首,正要开口夸奖时,一个鲁莽的声音冒了出来:

    “康弟连宋人的皇后都敢行刺,真是厉害得紧!”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说话是御座边上一个十一二岁的髡发少年。

    “豪儿,还不住嘴,没点规矩!”

    完颜瑄赶紧出声呵斥,完颜豪正是他的世子。

    “还望陛下赎罪!”

    完颜瑄当即告罪。

    完颜璟摆了摆手:“童言无忌......”

    但完颜豪这看似无心的一句话,却把杨康行刺皇后这事重新挑了出来。

    完颜璟也不能再继续装聋作哑下去,其实,他也好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康儿,可有此事啊?”

    “回禀皇爷爷,确有此事。”

    “啊!”

    众人都瞪大了眼睛,纷纷注视着杨康。

    完颜洪煦一方众人心中大喜:这傻小子说出实话来,今后就完了!

    完颜洪烈也是着急不已,昨天的剧本里没这一出啊!小子啊,你可千万机灵些,不该说的千万别说啊!

    万众瞩目,但杨康早有准备,一点儿也不慌。

    “孙儿对韩皇后不敬,乃是受了奸人挑拨!”

    接着,杨康便杨贵妃设计之事道出。

    “孙儿当时听说此事,只觉五内俱焚,他们如何欺辱孙儿,孙儿都能忍受。但要轻蔑皇爷爷,羞辱我国,孙儿便要跟他们拼了!”

    杨康说这番话前,对着铜鉴模拟了好几遍,表情拿捏得十分到位,把那种少年血性,完美演绎了出来。

    朝中一时全部愣住了。

    过了一会儿,却是完颜瑄带头拍手叫好:

    “赵王世子能有如此血性,忠君爱国之心,实在是难得!恭喜陛下,有这么一个好孙儿!”

    杨康看向完颜瑄,一时也不知他到底是哪一边的。

    完颜璟听到完颜瑄的吹捧,脸上也多了一丝得意的喜色。

    “乖孙,你的想法是对的,但日后做事还得谨慎一些,免得再被奸贼利用!”

    “是,谨遵皇爷爷教诲。”

    完颜璟觉得杨康顺眼了许多,语气都变了。

    “你既喜欢读书,那皇爷爷便替你找两位好老师,好好教教你,如何?”

    “多谢皇爷爷,正是求之不得。”

    完颜璟想了想,开口道:“赵师傅何在?”

    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讲学士赵秉文闻声出列。

    杨康对他早有了解,此人一生仕五朝,官六卿,名声闻于朝野,平生以诗、文、书法名于世,为此时的金国文坛盟主士林领袖。

    如果能够拜在他的门下,自己就能披上儒门外衣,以后不需要亲自开口喷人了。

    但赵秉文也是有傲骨的。

    他虽然官职不高,但脾气还真不小。

    一听皇帝打算把这么个宗室子弟强塞到自己门下,当即就不乐意了。

    毕竟此时的金国贵族大多数都还比较傲慢粗鲁难伺候,更何况是这个恶名在先的小世子!

    赵秉文虽然在金国为官,但毕竟还是个汉人。

    即便他平时骂南宋骂的最狠,但听到杨康行刺大宋国母这等忤逆狂悖之举,心里对他就是一百个的拒绝。

    “陛下,请恕老臣无能为力!”

    赵秉文一跪到底,大有一副誓死不从的架势。

    完颜璟尴尬地笑了笑,他是个铁杆汉粉,因而对读书人,尤其是赵秉文这类儒林领袖,还是相当的敬重。

    “是朕唐突了,赵师傅年岁已高,恐怕也力不从心了。康儿,朕再给你换一个吧!”完颜璟自圆其说道。

    谁知杨康忽地开口道:“孙儿听说,我大金朝堂之中,学问最高的就是赵师傅了,孙儿只想跟着他老人家学习!”

    眼见杨康如此好学,完颜璟一愣,旋即心中一喜,比起军国大事来,他更喜欢探讨风花雪月。

    “赵师傅,你看这孩子一片向学之心......”

    赵秉文看了杨康一眼,心中暗自想到:你这娃娃就是把老夫吹上天也无用。看老夫如何让你知难而退!

    “既然世子如此虔诚,老臣也不好再拒绝了。但老臣收徒也是有门槛的,方才世子说在临安读了不少书,那老臣便斗胆考校一二如何?”

    “赵师傅,康儿方才八岁,你可不能难为他啊!”完颜璟笑吟吟道。

    赵秉文点了点头,又道:“世子若能做出一首像样的诗来,老臣日后便倾囊相授。”

    啊!

    众人又是一惊。

    就连最上方的完颜璟都觉得你赵秉文真不给朕面子啊,这不是纯纯难为小孩吗!

    七八岁就能赋诗的,那都是什么人?

    你当他是神童吗!

    在场所有人,都认为杨康这一出是铁定没戏了!

    谁知,杨康突然高声道:“作诗有何难,我作便是!”

    什么?!

    完颜洪烈心中越来越惊,这孩子今日给他的惊吓远多于惊喜。这朝会的进展不知何时完全脱离了他设定好的剧本!

    完颜洪煦一方则是各个心中窃喜:真当自己是神童了?还作诗?就等着看笑话吧!

    反倒是龙椅上的完颜璟兴致勃勃的。

    “康儿,你尽管作便是,只要能作出来,皇爷爷一定让赵师傅收下你!”

    言下之意,不论好坏,只要是首诗,朕都给你撑腰!

    吟诗作赋什么的,不比那些糟心的政事有趣一百倍!

    赵秉文哼了一声,抬手道:“世子,请!”

    杨康在心底狂笑。

    若是要考校四书五经背诵,他还真是一字不会。

    但偏偏是作诗!

    诗他不会做。

    但还不会抄吗!

    没想到,穿越者必备的文抄公环节早早地就到来了!

    真是瞌睡了送枕头啊......

    眼见杨康在朝堂上负手踱步,荣王一方大臣俱是嗤之以鼻,暗道装模作样!狗嘴里还能吐出象牙不成?

    他们以为杨康是憋不出来,实际上,杨康却是在思考,究竟该抄哪一首比较合适!

    “世子,可准备好了?”

    赵秉文开口催促道。

    杨康刚好迈出第八步,陡然回首,气势如虹,朗声颂道: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朝堂上下,鸦雀无声。

    是,是谁,让他作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