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深层心理学 » 第三十五章 分析与释梦

第三十五章 分析与释梦

    各位,心理分析的部分到此基本结束,接下来将是有关梦境的分析。

    这二者有何共同和区别?或许都会有一丝疑惑。

    就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梦的解析》,初一看似乎是两种独立的理论,如果联系在一起看,也不易明朗地找到共通点。

    但只要善于发现,也不难理解:这二者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梦是通往潜意识的通道”,“把潜意识的病因带到意识中,症状就会消失”。

    当然,心理分析也能分析出潜意识的因素,但梦境比分析更接近潜意识。

    就像一个人在现实中遇到尴尬、耻辱、伤心、愤怒、恐惧、焦虑……事,可能会在心中纠结困扰、难以自拔。所以人们常说的:时间是痛苦最好的解药。

    如果用分析的方法,可以把这些负面情绪渐弱消化;但如果领悟力不够,难免会有一个较长地痛苦过程。

    但如果像做梦一样,消化的过程就会快很多。

    所以,有一类人,每当做完不好的梦,反而有一种得意感。因为他觉得自己醒来后能马上遗忘那些不好的梦境,对他造成不了任何坏影响。就像前面所述的例子中:一个男孩遇到打击时,习惯用被子蒙住头,猛然掀开后想像重新开始。

    还有较为普遍的多数人,当遭遇人生中难以承受的重大打击时,不禁发出感慨:“如果这只是一场梦该多好啊!”

    甚至还可能会想像睡一觉起来,真的是一场梦。

    那些人们常说的心态好、心理阳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群,之所以不会被负面情绪长久纠缠,也只是因为潜意识和意识转换得比较快而已。通俗来说就是遗忘得较快。这种遗忘就是前面章节所述的“被压抑的,往往是满足的。”

    一种理所当然、本能、真实的快乐,往往会被成功压抑,导致表面意识的遗忘,也不会在潜意识中继续躁动。

    比如还未完全启蒙的儿时乐趣,到成年后大多会遗忘,只保留一种无形而外放的快乐和开朗。只有那种经过教化、有条件的快乐,才容易留存在记忆中。

    那么如果是痛苦呢?是否也可以适用这种心理机制?从心理哲学上说,痛苦和快乐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也应该适用于这一压抑机制。

    就“就被压抑的,往往是满足的。”这个机制而言,这是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中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从某个角度看,这句话有翻译错误的嫌疑。因为按照常规的理解,人们在生活中之所以压抑某种情绪或冲动,恰恰是因为没有满足。但从另一角度而言,正好也说得通。因为此压抑非彼压抑。精神分析中的压抑,是指把生活中的情感和意愿压抑到潜意识中,让自己感觉不到。这并没有病态的贬义,而是一种成功的自我保护机制。

    真正的疾患,在介于压抑和现实满足之间的中间状态。那是一种潜意识与意识冲突的高频状态。

    这种潜意识冲突常在梦中反映出来。所以心理疾患者或者退行满足型人格的人,在做完一个不好的梦,清醒后反而会有一种得意和满足感;外向开朗的人做完不好的梦,相反会很阴郁。因为这种梦境与现实的切换,恰恰是潜意识与意识整合机制的反向表达。也就是“把潜意识的病因带到意识中,症状就会消失。”这个心理规律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