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之圣徒 » 第三十三章·三桓默认

第三十三章·三桓默认

    面对齐国阳谋,三桓竟无半点举动,身为臣子,在国君作出昏聩的举动竟然不加以制止劝谏,竟然还有怂恿国君的言行。

    面对齐国阳谋,孔丘深知其中的危害,为了鲁国安宁,孔丘已经连续三日请见国君,身为鲁国臣子,孔丘绝不能坐视鲁国上下沉迷于声色之中,而忘了鲁国先君的宏图之志。

    次日,在孔丘的烦扰下,鲁侯宋终于恢复了朝政。

    齐国不修姜太公之德乐,却用郑卫濮上桑间的靡音乐,惑乱鲁国,真是活回去了!

    所以面对女色的诱惑,乐的撩拨,孔子不为所动,他宽袖一挥,将她们尽数轰散,就像一群被老农惊走的麻雀儿。

    随后他又对看得如痴如醉的鲁人们怒喝道:“二三子!政务处理好了么?农事结束了么?贩运的丝麻售罄了么?休要围观,速速散去!”

    众人唯唯诺诺,顿时散开了,只剩下穿着便服的季孙治捧着齐使献上的礼单和国书,站在原地发怔。

    自孔子升任宗伯后,在曲阜举行的在大议礼上力挫少正卯,成功将鲁昭公的墓葬与鲁国先君合在一起,季氏对此也无法妄言。

    而在与晋国中军佐的会面中,孔子又不辱使命,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升任大宗伯半年来,他威望来高,在曲阜设法而不用,国中无贱民,少正卯现在已经不敢在公开场合与之一起出现了。

    “我怕心胸狭窄的孔丘会寻借口斩了我。”这是少正卯的原话。

    私下里的确有人在议论,孔丘虽为掌管礼仪的大宗伯,爵位也只是中大夫,可实际上,却已经在曲阜“摄行相事”了。

    眼看孔子威望一日高过一日,而鲁侯的话语权也在各种细微礼仪的纠正下一日强过一日,三桓自然忧心忡忡。

    但外有齐国,内有三桓,乃至于仍然不服从曲阜命令的费邑公山不狃、郈邑侯犯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倚重孔子及其弟子施政。

    “大司徒作为执政,却不在庙堂内处理公务,反而外出巡回周游,终日前来观看齐女,恐怕对邦国不利罢。”

    比方现下,面对孔子严肃的话语,季孙治就不能不摆出笑脸来:“大宗伯,齐国这是在向鲁国示好,都是两国讲和的礼物,我只是来检验下齐国的诚意而已!”

    “讲和?齐国是真心请平?”

    虽然喜欢齐国送来的礼物,但鲁侯还是保留了一丝清醒,对于齐国人的反复无常,他的哥哥鲁昭公,还有他早就尝试过无数次了。

    “千真万确!齐国布置在边境的兵卒已经解甲归田,边关也大门开启,不再设防。”

    孟孙何忌的领地濒临齐国,是战争中受损失较重的,齐国占据了灌邑,让他们的主邑郕如芒刺在背,与齐人的对持也让在阳虎之乱后保留实力最多的孟氏无法力投入朝堂斗争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季氏和叔孙氏恢复实力。

    所以当齐国露出一丝和好的迹象,一心不想外战,只想内战的孟氏顿时松了口气,开始极力鼓吹和平。

    大司马叔孙州仇也道:“礼物中除却女子、骏马、车驷外,还有百车海盐,吾等从田氏处辛苦求来了百余钟,勉强足食,可现下齐人一次性就送来了数百钟!针对鲁国的禁盐策已经结束,齐侯在书信中承诺,不会再阻断关市。”

    叔孙氏现下是鲁国最弱的卿,控制的人口甚至只是公山不狃的一半,所以他有极大的危机感,一直想给自己找一个强援,齐国便是较好的选择……只要有齐国扶持,那季氏、孟氏、公山不狃便不敢肆意兼并自己了!

    三桓中,已经有两桓倾向与齐国和平,只要作为执政卿的季孙治再拍板,那这件事就基定下了。

    季孙治心里早就有了打算,齐侯在送来的礼物、国书外,还给他了一封私信……

    所以他先是不答话,而是笑着将目光转向了公议中一直沉默不言,看似拘谨地思索事情的孔子:“大宗伯觉得,齐国此举何如?”

    孔子整理衣襟,起身道:“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聘者,宴有好货,飨有陪鼎,入有郊劳,出有赠贿。然齐人之聘,轻礼而重币,其仪于礼不合,其思黠而不正,虽然,然齐国请平之意不可忤之!”

    鲁宫大殿之上,虽然钟鼎金玉并没有增加,侍候的人也就那么多,但格局在孔丘的调整下焕然一新,国君尊位被抬高,无形中似乎已经凸显了君权。

    孔丘在大殿上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侃侃而谈自己的意见:“承先王之命,当初鲁之始封国君周公和齐之始封国君太公曾共同辅佐成王。成王曾赐以盟书,齐鲁两国今后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残杀≈在盟约尚藏在公室内府,载于史书,每当新君即位都要郑重地宣誓永志不忘……”

    闻言后,鲁侯宋有些迷茫地看了看朝堂的那些老臣,自己继位时有宣誓过这事么?

    三桓有些尴尬,礼乐崩坏,在鲁国这个自持为礼乐大邦的国中也同样如此,鲁侯宋的继位就十分仓促,许多应有的礼节都没有很好地传承,又何止是这一样呢?

    总之,齐鲁两国虽然是一对老冤家,平日里相互称之为“密尔仇雠”,但双方一旦不想继续掐架时,老黄历就会被翻出来。

    追溯完先君时代齐国和鲁国的交情后,孔丘便找到了鲁国与齐国友好的合乎礼法性,凡事必求名正而言顺,这就是他的做派。

    就孔丘的心而言,他属于并不避战、惧战的类型,否则在齐国大举进攻西鲁时,就不会力挺子路带着偏师进攻齐国,与费邑的公山不狃互为犄角了。

    但他也不好战。

    当年子贡曾经询问为政之道,孔子对他了三样:“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又问:“若是不得已必须去除一样呢?这三者先放弃什么?

    孔子曰:“去兵。”

    在孔子心中,兵甲、衣食、信义,其对于国家的重要程度是依次递增的,自古皆有死,然而民众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他认为,现在鲁国需要的不是兵甲,不是穷兵黩武。而是急需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处理自己内部的种种毛病。

    孔子的计划进行得还算顺利,通过大议礼,他为先君正了名过各种细节的礼乐纠正,他将鲁侯一步步扶正而这只是表面上的,三桓依然控制着国中大部分的地域和民众、财富,而三桓内部,也滋生着公山不狃。

    掐头去尾,解决掉尾大不掉的家臣。

    对于季桓子来说,孔丘这一举动虽有些出乎他意料,但却又在预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