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之圣徒 » 第一百二十八章·算计

第一百二十八章·算计

    四耦射手先后上堂,姬龄所在这一耦,自然是公子蒯聩完败。

    公子蒯聩只能黑着脸,强忍着怒火,接过了姬龄递过去的酒爵,一饮而尽,十分勉强地向姬龄拱手行礼。

    其余三耦的胜出者,分别是卫嘉,卫沽、贾屠胜出,自不必在论。

    卫国一向文盛武衰,哪怕是卫仰则是与贾屠一样,卫国虽不以知兵尚武著称,但近年出了一个射艺拔群的卫嘉,着实人期待,所以卫嘉获胜倒并不让人意外。

    但名不见经传的姬龄竟然以领先的优势,胜过公子蒯聩,这的确是让众人没有意料到的。

    本以为姬龄只是擅长文事,不曾想他竟连射艺都十分精通。

    姬龄是见识过卫平的射术的,并不算差,不过居然被卫嘉以绝对优势取胜,这就让姬龄有些诧异了。

    不得不说,卫嘉的实力的确有现代运动员的风采了。

    宾客卫威宣布了胜者,而国君则亲自向四名胜者献酒,将他们选为宫甲,或者是助祭人,作为嘉奖。

    姬龄惶诚恐地表示,自己只是侥幸取胜,未得南子同意,他也不敢接受宫甲之职。

    卫灵公向他索要“新诗”,姬龄以此时才思枯竭,侥幸等为由简单躲过了卫灵公的进一步询问。

    而后卫灵公大势夸赞姬龄一通,最后将卫嘉、贾屠选为宫甲,而卫平则可以加入下军中为军吏“多射”。

    最后在犒赏姬龄时,卫灵公对他格外友善,笑着微微点头,将他选为助祭人。

    卫灵公的这种青睐,着实让姬龄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比起每月必须侍候宫中的卫国宫甲,助祭人的自由度更高一些,只需要在举行礼仪时入内即可。

    不过升为助祭人,这就是意外着没有实权,况且以姬龄的学识、年纪,着实不适合助祭人这个位置。

    当然,不管被提拔到什么位置,都不能阻挡姬龄接下来的游学计划。

    姬龄对这一结果比较满意,自然也按照规矩,在谦让一通后才接受。

    随后,主人卫伯与宾客卫威也相互献酒,开始了作为大射仪尾声的旅酬和送宾仪式。

    旅酬,也就是犒劳,要求从身份高的人开始,依次向下进酬酒。

    敬饮之前需相互行揖礼,乐官们循环奏乐以助兴,于是观射堂上一片觥筹交错之声。

    虽然卫宜的族人卫平没能入选,但卫平仍然和蔼地向姬龄祝贺。

    而卫仰也不因为自己落选而太过失望,虽然与国君交好是从他们的首代家主卫伯以来的传统,但除了做宫甲、助祭外,还有其他许多途径可奏。

    他一直低调地将风头让给贾屠,坐于席位上笑迎过来献酒的众人。

    直到有个绛衣的卫氏家吏趋行进来,在他耳旁悄悄了几句话,卫仰的脸色才徒然有了一丝变化。

    卫仰家曾经助卫灵公继位,与卫仰极为熟悉,从某种方面来说,他是很看好卫仰这位后辈的,只不过卫仰家,近二十年,似乎有从卫国朝堂抽身。

    卫灵公察觉到了他的情绪变化,便关切地问道:“出了何事?”

    卫仰看向左右,又看了看姬龄。

    上前朝着卫灵公的耳边低声说道:“国君,有人在市集上看到洛邑宫戍,那人跟随着龄的家臣端木赐。”

    “端木赐,他不是跟随着孔丘在鲁国求学吗?”

    “怎么何时又成了家臣?”

    卫仰没有回答卫灵公,而是恭敬的向卫灵公行了一礼,便缓缓退去。

    卫灵公也作何想法,又脸色阴沉的看向卫仰,又举手示意,乐工连忙奏起名为《陔》的乐曲,卫灵公和两位卿士一同离开了泮宫,参礼者皆相随。

    司射乐基在门外以再拜之礼相送,然后,所有参礼人员相互行揖礼告别,大射仪至此结束。

    卫灵公匆匆回到卫国宫,连忙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孔圉和王孙贾悄悄观察着国君的表情,却发觉他一直绷着脸。

    王孙贾也是一脸茫然,与孔圉相互打了一个眼神,孔圉表示,他也不知道。

    见国君面色阴沉,孔圉问道:“听闻今日大射,国君又得俊才,国君何不喜?”

    当着自己心腹大臣之面,卫灵公也不再讳忌莫深,他扶着案桌叹息道:“你等可知姬龄此人?”

    “略微知道一些,听闻日子公子曾设宴款待与他,他还作了一首前所未有的新诗,其诗气势磅礴,非有大志能得呀!”

    王孙贾见国君问到,不仅将自己近些日子听来的,说与卫灵公。

    “寡人今日听闻,姬龄出自洛邑,与周王室有关。”

    孔圉听闻大惊:“姬龄出身与周王室?”

    孔圉的反应正如自己得知此事一样。

    王孙贾很快便明白了两人的意思,便抚须向卫灵公问道:“敢问国君,姬龄此人与当今天子有何关系?”

    卫灵公没有回答,而是神秘笑道:“说来他的或许还要叫寡人一声堂叔呢?”

    孔圉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不禁又向卫灵公问道:“国君可是想助他重回洛邑?还是准备效仿齐国旧事?”

    卫灵公露出向往之色,又笑道:“齐桓公乃不世贤君,尚有‘尊王攘夷’之志,况且寡人乃周室血脉,嫣能没有匡扶正统之心。”

    孔圉稍加思索,便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若是谋划顺利的话,只会让卫国跻身于诸侯大国之列。

    “国君大志,竟然如此国君可以去书洛邑,告知周王室之人,让他们迎回姬龄。”

    王孙贾在一旁听了半天,也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但又想洛邑复杂的局势,连忙出身制止道:“国君不可,此时周天子尚在,况且洛邑朝中势力庞杂,听闻公子猛与公子匄相争,两人试如水火,若国君,让他们迎回姬龄,只怕他们会出面极力否认,到那时候,我们的谋划岂不是要付之东流。”

    “那卿等有何计策?”

    “依我看,国君不妨先将姬龄调入朝歌,然后私人命人严密看守,等待时机合适时,国君或可以清君侧之名讨伐之。”

    卫灵公连连点头:“可!”

    “传寡人之命,册封姬龄为周毓大夫,入国朝,掌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