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之圣徒 » 第二百五十八章·君信卿,卿不敢负君

第二百五十八章·君信卿,卿不敢负君

    鲁定公十五年,秋,八月末,卫国卫邑。

    冉求率领长垣大军,一路上攻打城池,连克七城,后又令军司马器义分兵驻守城池,冉求在断断半月攻下十五城,收缴七族之封邑,七族惶恐不安,合兵两万余,在城郊会战,最终在冉求与玄麟府左将军姬铎夹击下,两万联军,战败。

    七族不敌,只能请降。

    通过几个月的观察,他发现姬龄虽然有时手段狠辣,但并非不问青红皂白肆意压榨杀戮氏族之人,凡事还是可以商量商量的。

    于是七族商议后,推举卫伯隽上书姬龄,请求暂缓新政。

    卫伯隽小心翼翼的提出,这次的新政真的有必要么?

    “卫邑之下有乡,有里,邑中有邑宰、邑司马等大夫家臣,从先祖卫康叔在此建城起已经实施了数百年,大夫何苦骤然改之?”

    面对这个不知道被人问了多少次的问题,姬龄严肃地说道:“当然有必要改!”

    “二三子知道,数月之前,凡我卫国各邑分属卫、齐,用的也是卫制和齐制,或是晋制,各地甚至连职官名号都不尽相同。”

    齐国的地方行政制度是管仲打下的基础,先是“三其国”,就是将“国”的区域划分为三种:工乡、商乡、士乡。接着是“五其鄙”,将“野”的区域划分为五个行政等级:属、县、乡、卒、邑、家。每邑三十家,每卒十邑,每乡十卒,每县三乡,每属十县。这样,每属有民九万家,全国共五属,每属设五大夫执掌行政,设五正执掌司法。

    但卫邑用的卫制则是周制的延续,所以现在虽然公孙和中牟是姬龄的领邑,宗族所属上是姬氏,但邦国上是晋国领土,却有两套卫、晋的基层体制。

    无论是统治的形式上还是实质上,这种“一国两制”的情况都不能长久!

    “所以更改基层的政体,势在必行!现如今中牟各氏族公议后全体同意,卫邑如今却想要固守旧制,与我为难不成?七族之中的魏氏下场才过去不久,二三子莫不是想步其后尘?”

    此言一出,在座众人全都毛骨悚然起来,卫伯隽哑然,心中苦笑不已。

    姬龄前往卫城前,把中牟最不稳定的力量,也是最大的宗族魏氏用雷霆手段连根拔起,将他们的产业全部强行购买,把魏氏整个撵到了晋国魏氏大宗的地盘上去,自此之后中牟再无大族。

    卫伯隽这次被推举参加公议,感觉少了那一大家子后,街头巷尾都冷清了不少,这座城邑的中坚变成了在中牟之战里被吓破胆的魏人,所以才会那么快就同意更制。

    卫伯隽已经顾不上骂魏人软弱了,现如今,邑寺门外站满了带甲的武卒,公议要是说不出个结果来,就休想离开这座城邑归家,这是逼着他们表态啊!

    若是一个不同意,往小了说会被扣押在此,往大了说可能会被剥夺田亩房宅和店肆等产业,被这位新晋司寇轰出封邑,撵去晋境了。

    “隽虽无才,可亦是卫国公族,愿我君上前驱——”

    “下臣们愿附大夫骥尾……”

    看清形势的卫伯隽首先选择了服软,最后的结果不出所料,已经无兵无卒的氏族们全部妥协。

    既然中牟和卫邑在形式上都通过了新政的提案,姬龄便迅速颁布了这次新政的总纲。

    第二天,作为姬龄新附之臣的冉求和卫伯隽在卫邑寺内,与众多小吏一起聆听了姬龄激情昂扬的宣言:

    “诗言: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冉求号称多才多艺,的诗书学的不错,知道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周文王禀受天命,昭示天下,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于革新。

    “成汤盘铭上也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九字,所以革新从来不能停止。没有百年不变的制度,也没有万世不易的邦国,齐有管夷吾更制,晋有文公、悼公中兴,楚有孙叔敖变革。今日卫邑与中牟脱离旧制,成为卫国新邑,卫国新土,旧制不可不革,新政不可不立。”

    在前这一个多月孜孜不倦的立威、立信、足食后,两邑人心思定,对姬龄政权的拥护程度越来越高,是时候将触须伸展到全境了。

    宣言的最后是保证不会损害各氏族和国人的利益,反而会把获利固定下来,并将其政策化。

    周围的众吏一阵欢呼和颂扬,而冉求和卫伯隽则面面相觑,感到有些新鲜。

    一旦在外边抛头露面,年轻的姬龄家臣们总是穿着最好的衣服,他这会小声对冉求说道:“如果要说卫都邑和这里最大的不同,那就是中都做什么都要讲复古,而这里则提倡维新,子有师兄,你怎么看?”

    冉求先是默然,来到卫邑后,这几日的所见所闻让他心里隐隐生出了一丝担心。

    他的家族虽然号称周室诸侯冉国之后,但现如今已经衰败,只能算普通国人,他向孔子求学的目的很简单,那便是出仕,成为士大夫。

    在鲁国之时,他没有什么具体的职务,有时候帮助孔子和子路处理政务,有时候则带着少量兵卒巡逻御寇。

    但第一次被人重视、重用,还是多亏了姬龄的知遇之恩,算是他第一次得到为政的机会。

    冉求并不太重视德的修养,娴熟六艺后,他的关注点在如何施政和军阵之事上,很少向孔子请教仁、义、礼、孝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孔子才说他“不知其仁”。

    他虽然对孔子一些教学和思想不置可否,但却依然尊重老师。

    不过目前为止,冉求对姬龄这种积极进取的改革态度却更加赞赏,他所自创建长枪兵阵,便是乐于革新的一种表现,这一点上,和姬龄倒是不谋而合了。

    更何况,更新体制,就意味着有新的职位出现,自己和一众师兄弟也才有跻身高位的机会!

    卫邑、中牟,推行新政的事情敲定之后,姬龄起身,取下腰间的佩剑,递给冉求。

    冉求郑重的双手接过,姬龄才道:“此间事了,子有已立武功,接下来的治理、政令推行,还需要子有多多督促才是,子有可持我佩剑、麒麟令旗,凡有怠政,阻挠新者者,子有可依我律法,先斩后奏。”

    “主上厚爱,求不知该如何报答了……”

    “子有不必如此,我能得子有相助,已然是苍天庇佑了,能给予子有些许帮助,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从此刻开始,卫邑、中牟等五邑,划为子有的治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