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之圣徒 » 第二百九十五章·于无声处布暗子

第二百九十五章·于无声处布暗子

    鲁哀公元年,冬,卫国。

    姬龄明年大婚的消息很快便盖过了“变法”,就连卿大夫们也因为姬龄大婚之事,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姬龄将变法改为暗中进行,毕竟“变法”一出,会引起各国的重视,甚至引来齐晋等大国的制止。

    和芈青萝成亲,正好转移视线。

    变法的势力、官吏、新军也需要在暗中发育,最好能在悄无声息中,将新军、官吏培养好,这样变法就不会怕后继无力,落得王安石一样的下场。

    自打姬龄平定公孙氏,姬龄就奉卫侯元之名成立了司寇府,与玄麟府不同的是,司寇府是合法行政,而玄麟府则是征夷将军府。

    随着姬龄执掌国政,主持新法,虽大臣们多次反对,但卫侯元依旧启用姬龄这个年轻人,并委以重任。

    而投靠姬龄的孔门弟子也水涨船高,纷纷出任幕府僚吏。

    现冉求为司马(器义迁为左参将),管理整个西卫的防备,随时准备支援姬龄变法平乱,姬铎驻守大本营。

    宰予出任为中都令,成了几万国人的父母官;公西华做了小宗伯,管朝廷礼仪。

    就连向来被孔子认为没什么出息的樊迟当上了也被认命为少司农,负责普及和改进农业先进的生产技术。

    桑翁年纪太大了,姬龄不敢让他再在农田奔波,只让桑翁负责农学院培养农业人才之事,就连公治长,也凭借熟悉动物习性的本领,做了虞人,负责各县农场建立之事。

    公冶长的妻子是孔夫子之女,可姬龄并未因此而对公冶长许以高位,而是他一再强调了,用人不重出身,只重才干,有了功绩,别说公冶长曾经犯过法了,就连奴隶他都重用。

    昔日的穷寒士人们,如今可以投效姬龄而得到重用,年纪轻轻便位列卫国朝堂,这是先前在孔子门下学习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所以颇有些意气风发。

    自宓子贱风尘仆仆地刚到卫邑后不久,该地的大小官吏都前往拜见。

    宓子贱叫两个副官拿记事簿把参拜官员的名字登记下来,这两人遵命而行。

    当两个副官提笔书写来者姓名的时候,宓子贱却在一旁不断地用手去拉扯他们的胳膊肘儿,使两人写的字一塌糊涂,不成样子。

    等前来贺拜的人已经云集殿堂,宓子贱突然举起副官写得乱糟糟的名册,当众把他们狠狠地鄙薄、训斥了一顿。

    宓子贱故意滋事的做法使满堂官员感到莫名其妙、啼笑皆非。

    两个副官受了冤屈、侮辱,心里非常恼怒。

    事后,他们向宓子贱递交了辞呈。

    宓子贱不仅没有挽留他们,而且火上加油地说:“你们写不好字还不算大事,这次你们回去,一路上可要当心,如果你们走起路来也像写字一样不成体统,那就会出更大的乱子!”

    两个副官回去以后,满腹怨恨地向他们的主君姬龄汇报了宓子贱在卫邑的所为。

    他们以为姬龄听了这些话会向宓子贱发难,从而可以解一解自己心头的积怨。

    然而这两人没有料想到主君姬龄竟然负疚地叹息道:“这件事既不是你们的错,也不能怪罪宓子贱。他是故意做给我看的。过去他经常发表一些有益于国家的政见。可是我没有采用他的意见。你们在卫邑写字时,宓子贱有意掣肘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隐喻。

    他在提醒我今后执政时要警惕那些乱谏的臣属,不要因轻信他们而把国家的大事办糟了。若不是你们及时回来禀报,恐怕今后我还会犯更多类似的错误。”

    姬龄说罢,立即派其亲信山去卫邑。这个山见了宓子贱以后,说道:“主上让我转告你,从今以后,卫邑再不归他管辖。这里全权交给你。凡是有益于卫邑发展的事,你可以自主决断,而且。你每隔三年向主上通报一次就行了。”

    宓子贱很赞赏姬龄的开明许诺。

    当然宓子贱的这个做法,姬龄是真的典故的,只不过本来他治理的应是鲁国单父,但现在却治理得是卫邑。

    卫邑与别处不同,这里是公室(旧贵族)的聚集地,如果姬龄强行在这里推动变法,只怕会引起公室的不满。

    眼下姬龄的家臣、幕僚队伍越来庞大了,光是人员就很庞杂。

    家臣、幕僚多了也并非好事,这会造成意见难以统一,若是遇到有远见、果决的主君还好,若是换了袁绍一类的人物,就算拥有绝对的优势,也会落败的。

    变法是流血的,哪怕他为此已经做好了准备。

    姬龄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比历史上那些变法的名人才华出众。

    为此商鞅付出了代价,吴起也付出了代价,王安石、张居正等人也付出了代价。

    姬龄已经准备好了价钱,看似不惊的他,却在暗地加强了府中的护卫,墨麒麟也大量派了出去,执行任务,有些人需要为变法之路让道,有些人需要留下引出其他潜藏起来的势力。

    可是过多的流血也是无意义的。

    将卫邑交给宓子贱既是想让他稳住公室,也是想让他治理好卫邑,最好是将卫邑变为卫县,只要他们不参和,那么卫国这基本盘就不怕乱。

    如今变法的工作已经悄悄开展了,以朝歌为周边的各县,纷纷开始将下山的野人、奴隶登册造籍,国人们也在积极地开垦荒地、翻土,补种豆菽等耐寒作物。

    生活充满了期待,明年国君又降低了税赋,只要今年好好努力,明年就能过上好日子,至少不会在挨饿了。

    姬龄的部下们,刺、勇、器义、卫虎等人,本就是发于山野、隶妾的社会下层人士,靠着能力和功劳一步步混到今天。

    只要姬龄稍作宣传,有这几人以身作则,军功爵制度很快便能取得右军底层兵卒信任。

    战阵之上,他们不再是打酱油的徒卒,而是为了田宅钱帛、爵位而战的虎狼……

    在“世卿世禄”的卫国,在选拔人才,尤其是军事将领时,除了靠乡射礼里出色表现升上来的那点基层士人外,主要走“亲亲尊尊”路线,既由各氏族举荐自家子弟。

    虽然姬龄军中也不乏氏族子弟,但他们能力的确要比刺他们好些。

    只是作战不如出身低贱的奴隶们勇猛,毕竟他们除了命,就真的一无所有。

    一般来说,普通民众无论在战争中立下多大功劳,都被看作是义务,军功不会改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甚至在统治者看来,作战立功就于士以下的阶级无关。

    但施行军功授田宅,升职位却不一样。

    不过军功爵制,他也只敢在自己的封地内施行,在春秋,这个时代早早提出上首计功,是会被道德君子们狂喷的,更何况卫国、玄麟府中还有许多儒生、士子,而且这也会让对手有借口杀来围殴的,所以在军中姬龄只能一边用“军功爵制”,一边让封赏作战勇猛的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