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之圣徒 » 第三百九十章·家事、天下事

第三百九十章·家事、天下事

    景王二十三年,秋,洛阳左庶长府邸。

    妻儿顺利回到自己的身边,这几日,姬龄顾着与妻儿温存,而有些荒废政事。

    虽说家臣们没有说什么,可姬龄还在一边处理政务,一边关心儿女的启蒙。

    如今小雪儿、小苏陌已经四岁了,按照姬龄的想法,他们本要到五六时才开始启蒙,可姬狄、冉求、顾巫等家臣认为,此时少主年幼,正是启蒙的好时候,芈青萝对小苏陌的教育一想关心。

    他也认为此时启蒙才好,贵族的教育姬龄不懂,不过儿女的教育是姬龄亲自安排,由他们的母亲芈青萝教育的。

    小雪儿、小苏陌经过他们母亲教育,虽忍不得许多字,数数、说话也还磕磕巴巴的,可她也认为孩子们也是时候接受贵族教育了。

    今年的时候着实反常,还处于秋季,可天气已经开始打霜、起雾。

    被白雪覆盖的洛阳城在浓雾之中增添了不少景色,这些都不是姬龄能在长垣或者朝歌城能享受到的。

    浓雾依旧慢慢的消散,在浓雾之中有人牵着耕牛,朝着自己农田走去。

    披着蓑衣,不由裹紧身上蓑衣御寒。

    除了自己的一条烂命,而身无一物的奴隶们,总算迎来了他们自己的新生活。

    根据左庶长颁布新诏令,此前阵前反戈平乱,赦免其罪,而且立有军功的,不仅发予民籍,还赐予耕田。

    如今奴隶们是真心的喜欢这位左庶长,他虽是高贵的王孙,可他却着实为他们这些普通人、低贱的奴隶着想。

    左庶长感恩国人没有盲目协从士卿们叛乱,给予没有土地的国人三十亩良田,有些许资产的国人二十亩良田。

    成年女子也可以获得五亩桑田。

    有了这些田产,国人虽然不能改变贫困的现状,但今年能熬过严冬,明年再勤快些,这日子总算有盼头了。

    左庶长一向看重军人,先后赐予参军的百姓土地不说,还免除他家来年税赋。

    而且在左庶长这里,没有贵贱之分,哪怕是奴隶只要一人参军,他家就会获得新国人的身份与待遇。

    也正是因为左庶长种种仁政,宗周已经组建起来新六军(共计七万五千人)并由天子赐名:羽林军、右威军、左威军、龙武军、神武军、玄甲军。

    六军之外,设立玄麟军、天策军归左庶长府统辖,玄麟军、天策军拥兵两万,且无天子诏命、虎符任何人不得调动。

    羽林军参照汉制由士卿、宗亲出任将官,士卒也由身家清白的国人担任,羽林军为天子亲军,归天子节制,羽林中郎将由天子任命,无军功者不得担任羽林中郎将。

    姬龄上奏天子,请封姬铎为羽林中郎将,负责统领、调选羽林郎,训练羽林军。

    右威军、左威军、龙武军、神武军归大将军府、大司马府、光禄勋府(郎中令)三人共同协管。

    大司马由姬龄暂领,大将军由姬伍担任,兵符暂归姬龄,五军则由大将军负责训练、管理。

    大将军可开府设衙,自选幕僚、参军,事后上报朝廷即可。

    新的天子六军,施行的曹魏的屯田制,战时六军负责作战,农时则负责农耕,以弥补军需不足。

    屯田制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

    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商屯亦称盐屯,是明盐商为了便于在边境地区纳粮换盐而办的屯垦。

    但是直到东汉末年,所有屯田的构想与实施都只限于避免从异地长途运输粮食,解决边境守备军队之需,并不作为经济和社会制度。

    西汉时就常用于开拓和驻守西北边疆。汉文帝时,大臣晁错就曾建议“徙民实边”。汉武帝时,赵充国建议“屯田”於边防,戍卫与垦耕并顾,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和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此一方法用意,既可解决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之下自力更生,又可使兵力在守防时亦不白花人力,乃一举两得之构想。但是直到东汉末年,所有屯田的构想与实施都只限于避免从异地长途运输粮食,解决边境守备军队之需,并不作为经济和社会制度。

    最早提出屯田制度的则是曹操麾下的枣祗,此外还有韩浩,而实行者包括任峻和曹魏时期的邓艾等。

    曹操与他奠基的曹魏政权整合军屯与民屯,在各地设立田官专门负责屯田。屯田制逐步确立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钱粮收入来源,同时也解决了屯田军民本身的生计。

    早在随曹操镇压黄巾军馀部时,枣祗就对亦战亦耕、兵农合一的做法产生了极大兴趣,建安元年,曹操击败了颍川汝南的黄巾军,夺得了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

    枣祗建议曹操利用这些农具,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

    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枣祗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将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

    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榖百万斛,曹操于是下令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

    后来又接受枣祗的建议,下令军队屯田,屯田制得到广泛推行。

    之所以实行屯田制,这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姬龄已经请旨免除了国人大部分赋税,往后两年至三年内,国库的收入将大幅度缩减。

    甚至就连深居王宫的周景王、太子猛的用度,也被姬龄削砍到原来的三分之二。

    国家在这几年内的用度,除了将士功赏、官员俸禄,就连祖宗祭祀能免则免。

    哪怕就这样,国库依旧不够养活九万多的军队,更别说是发放各级官吏的俸禄。

    不过好在姬龄是一个历史系学生,熟知华夏历史的他,在苦思冥想后,不禁想起了朱元璋的:“养兵百万,不取百姓一米”的军屯戍边制。

    虽然春秋的历史背景情况不适合“军屯制”,可曹魏时期的“屯田制”还是挺适合的,只要事先告知士卒们,他们只要听从命令,好好作战,等立下军功,那国家不仅会赐予他们良田,甚至还会允许他们率先赎买这些屯兵的良田。

    等国家度过财政危机后,那屯田制也将被逐步废除。

    周太史籍录:王二十三年,秋,左庶长上奏曰:国库空虚,财政凋敝,此王之所以不振也。故求行节俭,削用度,王室当为表率。

    王允,自此宫中、太子府皆节衣缩食,一餐减其半,非大事、节庆不祭,备三牲,裁撤金玉、铜冥,以漆器盛之。

    又请重设六军,赐名曰:羽林、左威、右威、神武、龙武、玄甲,行闲时屯田,供养甲士,龄曰:不费民粮,可蓄十万兵。

    高台上的小火炉努力的向外喷吐着火舌,橘红色的火苗,给这个寒夜的秋季多少增添了一丝温暖。

    姬龄感受不到多少温暖,站在浓雾中里的他只能仰望着火苗发愣。

    芈青萝坐在小火炉面前,同样在发愣。

    四天前,齐国那边传来消息,齐军在祝阿城下猛击曹国、宋国、陈国的军队,尤于曹国、陈国贪功冒进,步入了齐国陷阱之中,被齐国击败不说,等到卫侯辄率领卫军驰援时,曹国、宋国等已经损失大部分主力。

    陈国更是损失殆尽,而反观卫军,每逢卫军出击,齐军每望而却逃。

    陈国心生怨气,甚至出言指着这是齐国与卫国的阴谋诡计,两国此前早有密约,难保卫国不是想借着齐军削弱邻国的实力,如此他好吞并诸侯,称霸中原。

    卫侯辄当即大怒,欲拔剑斩杀陈国大将,好在被臣子们拉住了,只是三日后,陈国退出联军,率兵返回陈国,蔡国随后,曹国次之,最后只是剩下宋、卫两国,无力再战,只能驻守所得城池。

    此后齐国大将华周,分兵看守卫军、宋军,他自己亲自率军北击公子荼的“讨逆军”。

    如今胜利的天平,又朝着田氏倾斜,而鲁国又毫无动作,齐国的局势一夕之间,竟然出现这么多的变化,这着实让姬龄心烦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