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之圣徒 » 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孙龄取周

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孙龄取周

    “正如夫子所说,愤怒是没有用的,我虽然在楚使面前态度强硬,可我们还很弱小,现在还不是楚国的对手。”

    姬龄在听闻夫子的言论,若是跟臣子们说。

    次日姬龄又命人将囊瓦带来,这一次囊瓦没了以往的傲气,楚军军粮耗尽,就连囊瓦的中军大帐也断了粮。

    如今只要周军继续围困楚军,不出三日,楚军势必出杀马食肉之事,等战马吃尽,势必就要吃人了。

    周军与楚军历经三次谈判,最终在第三次,双方达成和解,楚军归还所劫掠的财物、太子猛,作为惩罚,此次参与劫掠的楚军,要留下一半士卒充为奴隶。

    楚军带领两万五千残兵灰溜溜从洛阳撤离,为了督促楚军退军,姬龄命令大司马王孙伍率领一万新军时刻监视楚军撤离周境。

    王子朝、南宫极跟随楚军一同被驱离周境,令南宫极、王子朝没有想到的是,姬龄竟然没有杀他,而是放他们离开。

    王子朝望着古老洛阳城,他知道自己这一走,恐怕此生再也回不来了。

    王子朝回想自己在洛阳王宫张大的点点滴滴,他失去不仅仅是王位,还有自己引以为傲的王族身份。

    姬龄已经以周王室宗族的名义,革除了王子朝的王子、姬姓,从此以后世间不会再有王子朝、姬朝,只有一个丧失国家,丢掉自己姓氏的周氏朝。

    王子朝心有不甘,他恶狠狠指着洛阳方向,诅咒道:“姬猛!姬龄我诅咒你们,子孙相杀,血脉断绝!”

    王子朝从发出诅咒的那一刻,便决定自己不再与太子猛是兄弟,从此以后二人之间只有仇恨。

    太子猛被士卿们迎回了宫中,他虽然性命无碍,可临行前还是被王子朝发现没有死,昨天夜里,派了刺客,刺伤了太子猛的后背。

    好在医者看过以后,并无大碍,只是需要静养而已,在太子猛养伤的这段时间里,国朝交由王孙龄处置。

    景王二十四年,春二月,太子猛病,不朝,王孙龄代太子猛治国事。

    景王二十四年,春三月,太子猛带病扶灵,景王葬于陵寝,太子猛于除服,四月登基,昭告天下,咸使闻之。

    古老周王朝终于在此动乱之中,挺了过来。

    新朝新天子,楚昭王在听闻新天子登基后,派遣使臣破天荒的进行朝贡,恭贺新天子登基临朝,楚使说,此前在洛阳发生动乱,绝非楚王的意思,而是楚国令尹的自作主张,如今令尹囊瓦已经被贬为庶人,两个只当是误会。

    主政的姬龄并未接受楚王的和解之意,而是以天子的名义下诏吴国,将吴国的爵位晋为侯爵,并赐胙肉,表彰吴侯夫差在南方平定乱局的卓越功勋。

    宗周式微,此时不能太过得罪楚国,以免给楚国趁机攻打的口实,要不然姬龄一定会以天子的名义下诏申斥楚国。

    宗周发展到今天,要受制于这些势大的诸侯,一旦以天子的命令下诏申斥楚国,势必引得晋国、齐国等国的不满。

    堂堂一个宗主国,竟然要受制于臣子,这让孔子、姬龄等人十分憋屈,只能发奋图强。

    楚军撤退后,姬龄下的第一道诏令就是命令罚为奴隶的楚军修缮民居,士大夫虽然有意见,但他们的财物还在姬龄的手中。

    归不归还,全在姬龄的一念之间,士卿在次动乱之中,损失惨重,就连为楚军提供便利的周公也被洗劫大半财货。

    周公是五朝元老,若不是考虑处置他,会招致许多不必要大麻烦,姬龄一定会废除周公的爵位。

    虽然不能废除周公的爵位,但收回部分私邑却是可以的,收回的土地将由姬龄幕府中的士人治理。

    此次‘王子朝之乱’虽然落下了帷幕,但后续处理不是一两年内就能处置妥当,王子朝在洛阳城中还有许多党羽,就连临近的郑国也蠢蠢欲动。国人在此次动乱之中虽然遭受了损失,可主持国政的王孙龄却派遣楚国奴隶为他们重新修补房屋,免费耕作,这也算弥补国人们的损失了。

    收了国人的民心,这下士人已经掀不起大浪,姬龄可以放手进行了自己的改革。

    姬龄下令,天子新继,自知国人此前深受祸端,未彰显新朝气象,特免除境内奴隶之禁,发予民籍,凡为奴满十年至八年的奴隶,一律为新国人,可到官府租借耕地,地租十之四,凡国内百姓皆要在官府登录民籍,无地之民,可租耕公田,租息十之三。

    国内士子,凡自有才学者,无论出身,无论贵贱,可到招贤行馆接受询策,以待论才赏官听用。他国士子入周,在询策后,不用者,赏金五十以作路资。

    周太史录曰:“王二十三年,夏七月初,(王孙)龄免其死,废其爵,毁玉册,收姬姓,逐王城。朝怒遣人刺杀,太子猛伤背致疡,故不朝。带病入敛,葬先王,谥曰:‘景’。

    新王初立,命龄代政,龄下诏曰:‘国人动荡,深受祸乱,民乏地困,不可侵扰,施以仁政,使其沐育王恩,国民信服,社稷可兴也!’王允,下《化民》诏,以公田租借无地之人,一时之间,万民称颂。”

    没有了强大的旧氏族干涉,姬龄推行变法再也不会遭受到强大的阻力,虽然他知道,自己已经得罪了国中所有的旧势力,可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姬龄内联士人,外有强军护卫新法,再也不惧士卿们的阻挡,变法大势已成,为了避免自己之后新法被废,人亡政息,姬龄还三请老子、孔子为姬苏陌的夫子。

    虽然姬苏陌才五岁,可也到了读书的时候,此时,正是在自己的儿子心中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时候。

    虽然教导顽童让夫子颇受心思,但夫子对姬苏陌的疼爱也是真的,此时孔子对于如何教导姬苏陌也是极为拒绝的,毕竟他也是第一次教导一位‘君子’。

    姬龄看出了夫子的担忧,对夫子劝慰道:“夫子放心,我不求我儿雄才大略,只希望他能从夫子这里学到做人的道理,分辨是非曲直,学得‘仁爱’即可。至于治国之道,暂且等到他心智成熟时,在学习吧。”

    “嗯,你说的有道理,想我一生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如今我已过耳顺之年,可以顺心所欲,而不逾越礼仪。苏陌今才五岁,还是懵懂幼童,当广学明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