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残唐再起 » 第十三章:残唐谋士

第十三章:残唐谋士

    难道就是传说中的谋士?李严几乎无法相信一个文人能将天下大势分析得如此透彻,甚至于基本上与历史发展雷同。仿佛隆中卧龙一样,躬耕于南阳,却熟知天下大势。李胤烨面对的时世显然比之汉末更为混乱,凭借一个闭门造车的书生,怎么会知道得这么多?随即问道:“先生在这三川,却是依靠什么作出判断的呢?”

    李胤烨瞥了李严一眼,似乎对李严问的问题十分不满,冷哼一声,说道:“我整顿的三百二十五名溃卒,分别来自五个藩镇,三路贼军,只鳞片爪之下,即便以中人之资,也能拼出一二。何况汴宋处的敬翔敬子振,漫游江淮的罗隐罗昭谏等均是胤烨故交,多方消息相加之下,总结出些须看法又有何难?”

    作为现代人,李严对于李胤烨的狷狂并不在意,相对于他之前所在的时代里那些没分量又“个性”的货色,李胤烨显然是值得尊敬的。李胤烨的话语中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他有一个文人间的交际网,即使从他提到的两人来看,这个网络的成员都是有本事有能力的实干家,资源十分宝贵。比如朱温手下的敬翔他还不清楚,但李胤烨这种显然眼高于顶的家伙能将之于葛从周这样的大将并列文武,显然是个大才——可惜落到那个朱阿三手里去了。至于罗隐,李严读过他的文章,大约知道这是个文学家,在钱镠手下干过主要参谋,应当也不是空谈家……即便李胤烨是个废才,就凭这一手资源,都值得奉为座上宾,当作人力资源主管来用。何况他还有一身才华?

    李胤烨见对方忽然发了呆,眼中有异彩流动,便开口叫一声:“李将军作何想?”

    李严回过神来,问道:“罗隐没有去浙江?”

    浙江?李胤烨只一愣神就反应过来李严说的地名是泛指,摇头道:“非,将军所说的浙江荒僻不说,也没有明主可托,罗昭谏此刻正在江淮荆州一带游历,某在长安的时候他托人来过信,说是盘缠用尽,在衡阳做主簿领些钱米。”

    洒脱!李严实在佩服那个罗隐的创意,做官赚钱做路费,实在太有性格了。不过李严的心思只是一动,却没有表现出来,现在他主要面对的是李胤烨,必须先拿下他,才能借助这个人的关系网络继续网罗人才——在找到根据地之后。

    此时天色已暗,两人不知不觉间已经说了半天。孙二小进门告诉李严,韩建已经完成全城所有整顿事宜,请李严和这位李先生过去主持。

    韩建心思敏锐,看出了李严对李胤烨的重视,因此特地提了李先生的名,否则按照惯例的话,一个投降的文人并不值得如此看重。事实上,单单的整顿事宜,对于有族兄帮衬的韩建来说,也不需要再来个人主持,这么做同样也只是个姿态。

    出门之际,李胤烨忽然说了一句:“这个韩将军倒是很小心

    李严一呆,明白对方已经看出他和韩建的关系,只是一笑,说道:“若先生助我,韩将军很快就不必如此小心了。”

    李胤烨却好象没听到一样,也不和李严客气,牵过马匹,走在了前面,弄得孙二小有些不高兴,嘟囔了一句,被李严瞪了一眼,只好低头。

    …………

    “三川全军一共二百四十九人,已经全部收容,由二营负责照料。”韩建对上首的李严禀报道:“防务由阎都尉的一营,属下的三营负责……”

    二百四十九人?李严有些疑惑,转向李胤烨,这个数目和对方所说的并不一致,有近一百的的差额。以李胤烨的能力,不会算术差到这个地步。

    李胤烨显然看出了李严的疑惑,道:“不愿留的留下也没用。”

    听李胤烨开口,韩建顿了顿,继续说道:“三川粮草仅够五百人补充三天之用,百姓日前已大多逃散,无处筹措。大体就是这样。”

    这个结论倒是大出李严的意料,这点粮草意味着以李胤烨和那些溃兵只能吃上一周,百姓也全走掉了。他呆在这里作什么?三川显然不是结寨之所……难道他就是等着被收编的?还有,如果说李胤烨当初是为了保护百姓才阻止了乱军,那么百姓为什么要逃掉?以常识来说,有驻军保护的小城比之流散荒野总要安全许多……

    李胤烨淡然道:“将军不必思虑,蒙那些兵士信任,某带着那些兵,只是替他们找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投靠。不过先前过路的大多没用,不值得投靠而已……至于百姓,这支溃兵小队人数虽少,但也有几百张嘴,不吃百姓他们不就全饿死了?李某不才,还没有差遣饿兵保民的本事,只好每家替百姓留上一天的口粮,让他们离去了。”

    李严沉默半晌以后才说道:“我有三个问题请教先生,首先,先生允许部属被俘后可以透露消息是出于什么考虑?其次,既然最后还是驱赶平民,那一开始为什么不索性任凭那些溃兵劫掠了事?第三,那些士兵按说应该可以分到的钱财粮食应该可以让他们找个地方生存下去,为什么又希望先生帮他们找一支可以托付的军队来过刀头舔血的日子呢?”

    李胤烨一笑,看了一下周围的军官们,说道:“第一,李某不是菩萨,没那份心肠和本事对每个兵士存着善心——那些人只需要借助我的脑子,也算不得是我的部属。之所以如此交代,只是本着让那些兵士对我这个脑子更多一份善意和感激,不会反噬过来而已。否则,如果我一介文士处处苛刻,那些士兵怎么肯服我?

    其二,对于百姓,李某无能为力。由李某安排他们出城,至少他们的性命暂时不会丢,否则的话,乱兵刀火之下,这些人恐怕连猪狗都不如……李某无德,但百姓出城之时依旧跪了一片……至于那日我出言劝阻,更多的是担心自己,我虽然也好击剑,但也知道是花架子,敌不住那些乱兵,没多少机会逃生,更何况家里还有古籍字画若干舍不得带走。人处乱世,首先得考虑自己,至于百姓,最多就是随便伸手而已……他们的生死,只能看天命了。

    第三嘛,不用我说,由韩将军回答好了,听他口音看他样貌,当是蔡地军人出身,应当有所体会。”

    李严无语,李胤烨说的都是实话,这个时代没有人道主义者,像他那样能够随手帮助百姓已经是难能可贵了。百姓感恩戴德也是有理由的……自己之前被称作李菩萨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的善心?听到李胤烨将第三个问题推给韩建,李严将目光投到韩建处。

    韩建见李先生一语道破了自己的身份来历,又将一个问题推给不愿再多出头自己,自好答道:“李将军等人是神策军出身,打仗少,却不知道咱们这样的藩镇军人家出身的孩子从小就没学到本事,长大后更是只剩下杀人一样手段,除了当兵,实在没有能力活下去,即便是寻常百姓,当兵十年,有点手艺也忘记光了,还是只能继续上阵杀人……何况,镇军当兵,如果有征战,还能劫掠到一些财货,比之农夫工匠好上不少……”

    李严的确没细想过这个时代士兵的狰狞的缘由,以前只是把责任都推给上位者,推给这个时代,却没有注意到人性的丑恶面也是形成兵如匪的一个重要原因。长叹一口气,却没有说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S:守业居然睡到12点半,实在汗颜……望诸位见谅,晚上还有两章更新,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