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残唐再起 » 第三十二章: 亲疏远近

第三十二章: 亲疏远近

    看着被围在队伍中间的一个小圈子,李严知道陈州已经完了……这十多骑个个浴血,警惕地盯着李严所部的军队,在他们的中间是一个被绑在马匹上的将领,而这些骑手的警惕原因自然就是这个人了。

    最终确认围困自己的真是朝廷的军队,骑手们终于支撑不住,起码有一半人从马上跌下,倒地不起。

    等一个骑手小心地解下那个昏迷的将领,搀扶着坐到地上,李严马上问道:“陈州怎么样了?这个是谁?”

    骑手的反应出乎李严意料地冷淡,似乎都他这支援军隐含着一丝憎恶感。李胤烨小声地对李严说道:“他们是在怪咱们救援缓慢……”

    李严点点头,却没有丝毫怒气。吩咐高景行将依旧在昏迷的赵麓和这些伤兵进行救治,顺便告诉他们自己部队的情况,以消除误会。

    现在摆在李严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回师,据守牛脊山,二是突袭,猛攻陈州。

    犹豫了半晌,李严终于选择了第一条,下令全军回转牛脊山。李胤烨暗自点头,看得出来,李严心中挣扎了一番,最后还是理智为先了。虽说蔡军新据陈州,忙于劫掠,或许防备不严,但其兵力却是李严的十几倍,又都是训练齐整的部队,断然不是李严这一千五百人可以击败的。虽然一心想救下陈州百姓,但也没有冲动地学做飞蛾扑火之举,倒是体现了一个上位者所应具备的素质。

    一边的张言和霍存更是暗暗松了一口气,他们是新附之将,有的话轮不到他们开口,因此倒是真的担心李严一时头脑发热,和那些神策军的骄兵一样异想天开。

    …………

    赵麓醒来问过部下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手下在牛脊山搭了个小灵堂,刻了十多个牌位和两个木制人头,牌位上自然是陈州的赵家亲人,而供奉在牌位之前的木制人头则是秦宗权和孙儒。

    接下来,阴沉得与年纪完全不符的赵麓才来找李严,稍作感谢以后,就要求李严给他五十骑,却吓了李严一跳。

    “这个……赵世兄,现在蔡军实力强大,还没到报仇的时候,切不可卤莽啊!”李严连忙劝解对方,生怕这个比自己年纪略大的家伙一下子找秦宗权他们拼命,虽然对于赵家忽然松懈导致陈州失守有点看法,但总的来说,李严还是很佩服这个军人世家的,毕竟在贼军面前他们没有弃城而逃也没有开门投降,已经做到了这个世界难得一见的“义举”。因此,语气之中十分诚恳。

    赵麓虽然满脑子仇恨,但也没有迷失心志,感激地点点头,说道:“末将省得将军的苦心,也知道报仇须得活下去才能做到,不会去硬撼秦贼,末将只是想借些人与招致侥幸逃出来的陈州亡卒,重建陈军,为父亲报仇!”

    李严沉吟了一下,却是没说话。

    赵麓见李严不答,扑地跪下,说道:“将军,若蒙将军准许,新建之陈军便是将军徒属,麓愿做将军马前一卒!”

    李严见对方跪下,第一反应就要去拉。谁知道赵麓忽然抽出刀来,李严一惊,连忙退后,孙二小和一个值班守卫也迅速拔刀,正要喝问,只见赵麓刀光一闪,竟然是将自己左手的无名指一举切去,那截断指在地上跳了两跳,被赵麓捉在手中,双手捧起,慨然说道:“以指为誓!”

    李严万万没想到对方会这么激烈,呆了半晌,长叹一声:“这是何苦,我又没想过拒绝……赵世兄就委屈一下,暂任直属陈州大队队长吧……孙二小,通知斥候营,配合赵队长行动。”

    赵麓没说话,在地上猛地磕了三个头,转身离开。

    在赵麓磕头之处,血迹殷殷,加上赵麓留下的断指,大堂之内竟然多了两处血迹。李严呆呆地望着这两处血迹,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一时犹豫,完全没意识到古代汉子的激烈,让赵麓白白丢了一颗手指。

    李严之前刚起家的时候,总是嫌自己发展慢,但现在看来,发展得太快并不是绝对的好事,甚至说隐患大于获利。虽然现在自己只有四千多人,但山头主义,亲疏之别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并没有出现传说中穿越主角万人归心的感人场面,反而是矛盾渐起。如果给赵麓组织旧部,必然又是一股子新的势力,这也是刚才他犹豫的原因。

    除去战损,李严现在手下有兵四千多,麾下隶有四个正规满编营,两个暂编营,一个战斗工兵营、一个预备营和一些直属部队。除了这些,另外还有一支因为形势混乱而暂未离开的客军,即感化军时溥手下的刘知俊所部五百人。加上允编的直属陈州大队,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五湖四海,构成复杂。

    什么“军队无亲疏,大家都是兄弟”之类的梦话李严自然是不信的,他也不敢全军一致,全盘相信。

    在李严的手下论起嫡系,首先是除去还没出现的陈州大队以外的直属部队和第一二两营,除了韩绰一个新来的,这两个营其余的将校都是队伍只有他李严一尊佛的时候就跟着他的,因此对这一千人多人李严非常放心。

    其次是老兄弟张克行的战斗工兵营,只是他们战斗力有限,只能作为预备队来使用。紧接着的是三营四营两个有自身背景的作战单位,因为韩建现在正式承认了李严的领导,加上之前的渗透,勉强也算直系部队。后面的预备营因为兵员构成复杂,下级军官都是自己人,反叛的可能也不会很大,不过暂时不能放他们出去打实战,只能作为准嫡系来培养。

    最令李严放心不下的是两个暂编营,这两个营本来就贼军出身,因为集体吃过人,也和三四营打过仗,大家对他们没有认同感。而他们本身同样也不认可李严的领导,只服从于张言和霍存两人而已。这样的作战单位的存在对于李严所部来说的确是有些危险,李严现在既舍不得放弃他们,又不能对他们改组,只好想办法抓住张言和霍存,只要将这两人攥在手中,两个暂编营就不会有二心。这件事由李胤烨全权负责,李胤烨随即成为张言和霍存座上宾,按李严的说法,要催生出两人的主人公意识,恢复他们的人性。从李胤烨的反馈来看,霍存比较简单,全看张言,而这个张言难得地不忘自己出身,几天下来倒是有了点效果。不过李严自然不会因为口头几句话就推心置腹,现在的乱世比之汉末大为不同,一是更乱,二是人心莫测,全为自己。为了几句话,一个理想就誓死效忠的人已经是少之又少。若是换上刘备前来,估计都活不到一年。

    至于刘知俊,李严回忆了许久,得到的结论是这个人很能打,也招人嫉妒,于是反复跳槽,最后死在贼王八手中——仅此而已。这样的人其实是残唐五代的一种典型将领,对于这类人,私兵徒属的存在,藩镇头目的猜忌和军中山头主义的恶劣影响是他们反复无常的重要原因,可以说是武人制度下的一种产物,与后世儒家史书所说的天性凉薄,不知忠义廉耻事实上关系不大。

    在李严看来,如果和后世一样有一个完备的军制,至少可以抑制这个类型将领的批量产生,防止出现跳槽大军……可惜的是,改革军制却是得有个根据地,而目前,他更应该考虑的是怎么争取到这个“很能打”的刘知俊,至于他带的人马,听说只是时溥给的,倒不如全部还掉,否则若是刘知俊有了这五百人,那就又是一山头了……

    作为上位仅仅一年,普通人家出身的李严对于这复杂的人事关系非常不适应,不过他也只能忍着,把希望寄托在一片基本稳固的根据地之上——现在的情况的确是不允许对内部作大动作的。

    “孙二小,跟我去刘知俊那里……”李严叫了一声。

    一个亲卫跑了过来,道:“孙队正已经去了斥候营了,叫小的跟着您。”

    李严这才想起孙二小陪着赵麓走了,摇了摇昏沉的脑袋,走出大堂。

    (PS:貌似有5000了……顿首。)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起点中文网,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