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残唐再起 » 第三十六章:黄巢之死(三)

第三十六章:黄巢之死(三)

    林言目光涣散,显然是失魂落魄之极,在他边上站立的将领也没有一个说话,他们之中谁也没料想到附近还有敢于成建制发动攻击的唐军,虽然只有数千,可这偏偏是一场夜战。

    从昨天白天开始攻城到现在,不过十个时辰,贼军损失已经达到了近一万五千之巨,在一座小城损失如此之大,对贼军将领来说,简直是闻所未闻。更可怕的是,剩下的人已经失去了意志,再攻城已经再没有把握了。

    退路在哪里?没有人说话。从目前的形势判断,当面登封只是河阳军一部和代北军一部,他们死守的原因已经很明显,就是想将大家堵在这周遭,等唐军布置完毕再一齐动手。没有顺利拿下登封——这结局已经是定了。

    十面埋伏啊……霸王也破解不得,何况咱们?

    “你们也都知道,他被我关着,现在也到了放出来的时候了……”林言忽然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

    诸将自然知道“他”是谁,听林言忽然这么说,都露出了惊惧犹疑之色,面面相觑。

    李重允开口道:“林将军,他已经疯掉了,即便没疯,也做不出什么来,只会拿咱们泄愤,不如免了吧?”

    林言摇头:“我没指望他有又多少能耐救咱们……只是想着让他战死在马背之上。毕竟,他是咱们的王啊……”

    诸将无言,慢慢的,散了去。

    自从被林言挟持以后,那个疯子已经没有多少影响力可言了。大家的担心只是出自一种本能的畏惧。如今,大家都没了退路,即便是一世枭雄又能如何?

    林言最后一句话触动了大家。那个人曾经是大家誓死相随,共谋富贵的一尊神诋。尽管短暂的富贵已成云烟,但他毕竟还是大家的王。而在这垂死时刻,王不应该就这样猥琐地死在囚车之中,战死才是他真正的归宿。

    至于他是否发疯,由着他罢。

    因此,当脸色苍白的黄巢重新出现在众将面前的时候,大家还是齐声喊了声“陛下万岁!”

    与其说这声万岁是对黄巢的敬畏,更不如说是列中众将对于一段时光的缅怀。数年之内,他们经历了从农人、游民、小兵到一个上位者的转变,从曾经捧着一碗野菜粥温暖地喝着熬冬夜的潦倒到一顿点心有十七八种的豪绰,恍恍然之间,竟如梦境一般。原本不属于他们的朝堂的威仪随着这一声“陛下万岁”终于是去了。

    黄巢淡淡地说了声:“众卿平身。”

    …………

    令大家所预期的雷霆之怒并没有出现,黄巢已经像个谜一般难以揣测了。他对几天前的叛乱似乎已经淡忘,没有追究任何人。

    沉默了许久,黄巢问道:“南下可行吗?”

    众将摇头。

    李重允道:“据回报,朱阿三的前锋已经占据汝州,两天内必定北上,咱们过不去。”

    黄巢的眼角抽动了一下,霍然站起,转身就走。却抛下一句话:“就地决战!”

    众将默默地站了一会,各回所部。

    是夜,又有万人散去。

    黄巢看着远去的火光,对一直神色黯淡的林言说道:“即便只剩下一人,朕还是皇帝!”

    林言没有答话,在他心中,忽然觉得这几个月的富贵完全很像是幼时孩童间的泥巴戏,一切都是假的,可偏偏大伙都如此投入。

    “朕是自己的皇帝,死了也是!”黄巢喃喃自语,却不知道有谁能够听到。

    …………

    登封城经过一天半的清理,已经没有了成堆的尸体,但在垛口女墙间,依旧可以看到零星的碎肉,凝固的血液给城墙染上了斑斑暗红。

    得到斥候回报,李罕之和李存璋都露出了兴奋和焦急之色。黄巢此刻只剩下一万多人,而登封城之中就有近八千人,只要大部队的前锋一到,黄巢授首已经是指日可待。他们焦急的是,却不知道是哪支队伍可以先到。毫无疑问地,李罕之期待河阳兵先到,李存璋则希望代北骑兵最先赶来。

    在与属下的讨论之后,李严希望最先赶到的是朱温这个他最为厌恶的“枭雄”。

    据李胤烨的分析,如果现在就迅速突袭,如果运气好,以目前登封城的兵力就抓到黄巢。但同样的,登封城内联军的三个股力量之中,只有李严最不能抓到这个贼首。原因很简单,李严是“委神策军讨贼斩斫兵马事”的奋击将军。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没有地盘的势力头子——尽管很小。黄巢的脑袋对于李严来说实在是过于沉重了,如果真的意外拿到这个首级,那么他就等于自己把自己推到一个进退不得的境地。

    首先是各镇的态度,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和黄巢斗了几年,现在黄巢终于要完蛋了,脑袋却被一个神策军将领给拿走了——这个将领甚至麾下只有四千人不到,这怎么能让他们平衡?

    其次是朝廷的态度,神策军如果拿到黄巢的人头,对于朝中的大佬们的确是面子无限的事情,这是中央的胜利嘛。但最后落到李严手里还有多少就成问题了……功归君相,归太监归领导是规矩,而李严本人年纪轻轻自然不可能再被加实职,最后恐怕只能拿到一个爵位一笔钱。还有一点,李严虽然和那个早熟的寿王说过的话不过百句,但却早已经被划到其党羽名下,之前为了争取不直接卷入长安政治之中写的马屁信又进一步确认了这一点。朝廷里掌权太监恐怕是对他十分警惕,如果李严没拿到黄巢的脑袋,那还好说,太监们会借着论功行赏的机会将李严踢到边远地区去。但如果真的拿了黄巢的脑袋,那么问题就严重了,太监们找不到很好的借口将他弄到老少边穷去,多半会选择给他一个没有什么实权的高官以示“恩赏”,李严就不得不面对手头没兵混迹政治圈的悲惨境地。

    至于为什么希望朱温拿到大功劳,却纯粹是李胤烨的毒辣心思。他认为,目前李克用势大,是第一势力,要是被他的人拿到黄巢的脑袋,就等于讨贼的所有功劳都被李某人拿去,到时候恐怕得封王才能了事。而李克用一个少壮派,说不定头脑发热还要更上一层楼,那么局势会乱得难以捉摸,李严想要稳定发展几无可能。

    而河阳方面,李胤烨对诸葛爽的评价是:一武夫耳。也就是说,这个人只是个兵头子,没大本事。如果被河阳取了黄巢首级,对于搅混北方基本上没有什么帮助。河阳本来就是发展之地,加上人又不行,拿到功劳也只是加个官、封个爵、弄点钱的货。

    朱温就不一样了,他有地盘有野心,人事结构也很完整,具备了割据的基础。也肯定被朝廷纳入了牵制李克用防止其独大的侯选人之中,如果他拿到黄巢的脑袋,朝廷八成会把河南全交给他。虽然秦宗权的蔡军还占据着三分之一河南,但李严相信,最多三五年,朱温就有能力成为真正的“河南王”。到时候,以他为首的中原势力难免会和河东李克用一系发生冲突,双方僵持对于李严的发展来说自然是好事。至于个人好恶,在大局势下却是根本算不了什么。

    “只是,先生是不是太把我当回事了?”李严听完分析之后曾经这么问李胤烨。

    李胤烨的居然是句粗口:“老子看人从来没走过眼!”

    …………

    “李将军,大帅可是对你很是关切呢。”一个声音将李严从纷乱的心思之中唤回现实,却是李存璋,他的眼中闪动着一丝古怪的光,有拉拢也有警惕。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起点中文网,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