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徒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 » 第46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46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让崇祯很受伤。

    朕倒是想立即将土豆推广到全大明,但是种苗肯定不够用啊!这不明摆着的事情吗?

    “这么简单的算术题,崇祯皇帝应该会算。”

    情不自禁的,崇祯委婉的替自己辩解。

    徐浪嗤笑: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可不是这样的。他经常做一些不切实际揠苗助长的事情。”

    孙传庭和李自成的决战,洪承畴和满清的松锦决战,都是因为崇祯的不切实际的催战,而惨败。最终导致孙传庭和洪承畴这两个大明最后的栋梁,一个死一个降。

    崇祯很不忿:

    “师父,有了您的提点,我看崇祯皇帝已经蜕变了,不会再重蹈历史的覆辙。”

    徐浪带着期待,微微点头:

    “希望如此吧。”

    现在他已经和大明这架战车,深度的捆绑在一起,这要是崇祯皇帝那边,有个什么变故,徐浪估摸着,自己很难有好下场。

    当天中午。

    在徐浪的授意之下,大明皇家农投集团公司就派出了专员,将招收加盟农户的广告,张贴到了整个顺天府的所有州县。

    这一下,整个顺天府都沸腾了。

    一方面,农户们家家户户都在弹冠相庆。

    这么多天下来,土豆高产到令人发指的消息,早已经传遍了顺天府。

    亩产普遍在二十五石以上啊!

    百姓们顶礼膜拜的,把土豆称为“仙粮”。

    他们早就盼望着,自家也能成为大明皇家农投集团公司的签约农户,种上仙粮,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所以,当看到农投公司的招商广告贴出,顺天府的所有有田地的自耕农,都像是过年了一般,喜大普奔。

    但是另一方面。

    与此截然相反的是。

    那些士绅大地主们,顿时就恐慌了起来。

    自打大明农投商贸这两大集团公司上市以来,这些士绅地主们,发现他们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越来越多的佃户,从他们的农庄逃离。佃户们宁愿去开荒,然后和农投公司签订契约,也不愿意给他们干活儿。

    剩下来的佃户,情绪也非常的不对头。越来越多的佃户,不满当前这种整日劳作却食不果腹的日子。

    他们的工坊,更加的难以招到人。因为待遇和商贸公司属下的工厂,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这样的情况下。

    士绅地主们开始联合行动起来。

    他们通过各种关系各种途径,纷纷向皇帝的“恶政”表示了抗议。

    然而,让他们失望的是。

    他们的努力,仿佛石沉大海,杳无回讯。

    这天晚上。

    怡红院里。

    一群身份特殊的人,悄悄地聚集在了一个包房里。

    如果是有眼力劲的,看到这些人,绝对会大吃一惊。

    因为这群人之中,不但有内阁辅臣韩爌,户部侍郎孙居相,左都御史曹于汴,京兆少尹魏光绪,这样的高官。

    而且还有著名的晋商八大家的各家家主范永斗,王登库,靳良玉等人。

    “韩阁老,你必须要为天下士绅进言啊!”

    范家家主范永斗,向韩爌躬身作揖,脸色凝重道。

    “任由皇帝这样乱搞下去,天下士绅的根,都要被掘断了。”

    “现在农投公司的触角,还只是伸到了顺天府,这要是皇帝将这个模式推广到全大明,我等还有活路吗?”

    韩爌叹息一声:

    “难啊!”

    现在朝廷重臣,几乎都认购了大明皇家商贸集团公司的股份,也就是说,大家都已经上了皇帝的贼船了。

    群臣还敢较真的反对皇帝吗?

    要知道,仅仅百分之一的股份,群臣就可以从商贸公司拿到数以万计的分红银子。

    皇帝直接拿股份分红做要挟,谁还敢反对?

    包括韩爌自己,都认购了商贸公司5000股的股份。非是买不起一万股,而是韩爌做事喜欢稳妥中庸,差不多买点就行了,他不想买太多让自己显得太突出。

    左都御史曹于汴道:

    “皇帝此举,乃是取祸之道也!”

    户部侍郎孙居相表示赞同:

    “这么搞下去,地方绝对会乱起来!”

    中枢重臣拿了商贸公司的分红,不方便反对,但是,这部分人,在天下士绅的占比,实在是低得很。

    魏光绪捋须颔首:

    “顺天府说到底是天子脚下,无人敢轻易作乱,但是到了地方上,这把火迟早会烧起来!”

    曹于汴叹息:

    “如今这大明,皇帝不像皇帝,大臣不像大臣,百姓不像百姓,乱象频频啊!”

    孙居相问范永斗:

    “后金大汗交代的事,你办的怎么样了?”

    “妥妥当当的。”

    范永斗答道。然后又发出一道感叹:

    “要我说,后金才是天命所归啊!大明多少年都没打过一场胜仗了。”

    韩爌,孙居相,曹于汴等人,都是保持了沉默。

    如此大逆不道之言,他们这些朝廷高官仁义君子,又怎么会公开赞同?

    但是他们的心底里,都是有几分认同的。

    否则,他们也不会两头下注。

    走着瞧吧,只要自己隐藏的好,接下来不管大金胜出,还是大明屹立不倒,他们都可以获得巨大的好处。

    ……

    金秋十月。

    顺天府和大明皇家农投集团公司签约了的农户,毫无意外的,收获了大丰收!

    崇祯惊喜的收获了600多万石的土豆赋税!

    经过大半年的生产和改造,腾骧四卫全部配备上了锰钢横刀,和锰钢枪头的长枪。

    同时,崇祯按照徐浪的建议,从腾骧四卫的每一卫中,强中选强,挑选出500名体格最健壮的士兵,组成长弓营。

    又从每一卫中,各挑出1000名士兵,组成火枪兵。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和试射,如今腾骧四卫的战斗力,让崇祯很惊喜。

    想到仙师说过的,建奴入侵的日子。

    崇祯忍不住再次换上便衣,轻车简从,来到了徐浪的庄园里。

    “师父,我记得你说过,十月份,建奴就会从龙井关、大安口一带,入侵我大明!现在算算时间差不多也到了吧?”

    徐浪点头,脸色凝重。

    己巳之变,在原本的历史里,对华夏民族是一场浩劫。

    所幸,在这个时空里,徐浪凭着先知先觉,已经提前做出了大量的准备。

    “现在时间还早呢。不着急。”

    要到二十七日,建奴才会攻入龙井关。

    如果早早调兵,被人察觉,岂不是横生枝节?

    到时建奴还会不会按照原来的历史轨迹入关,都说不定了。

    “你的性子呀,还是太急躁了。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每临大事有静气!”

    “师父,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做?您能不能先给徒儿透露一点?”

    说不着急是假的。

    崇祯为了给予建奴迎头痛击,大刀阔斧,已经准备了大半年。

    眼看着,事到临头,怎能不急?

    真要是成了,他这个皇帝就可以大大的露一回脸了!

    徐浪脸色郑重:

    “事关我大明之国运。在采取行动之前,为师不会向任何人透露半个字!”

    “……”

    崇祯心中很不甘,但是他不得不给徐浪竖起了大拇指。

    “师父心怀天下,真乃大明之幸也。”

    ……

    北方持续大旱。

    顺天府由于推广土豆得力,自耕农喜获丰收。

    但是其他的省份,就没那么好过了。

    除了陕西由于前一季,提前兴修了水利,受灾轻微之外,河南,陕西,山东诸省,都是受灾严重。

    饿殍遍野,赤地千里。

    没了活路的农民,在有心人的煽动下,纷纷揭竿而起。

    一时间,民变四起。

    各地士绅通过各种渠道,纷纷向朝廷上疏陈情!

    这一天早朝。

    崇祯刚刚坐上龙椅,就有大臣出列启奏灾情。

    户部侍郎孙居相奏道:

    “启禀陛下,山西,河南,山东诸省持续大旱,地方官员上疏请求朝廷开仓赈灾!”

    这是要是放在以前,崇祯肯定会焦头烂额。因为国库没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单单是大明皇家农投集团公司贡献的赋税,就有600多万石土豆。

    还有从大明皇家商贸集团公司拿到的,每个月二十万两以上的白银分红。

    可以这么说,自打登基以来,崇祯还从来没有如此的富裕过。

    崇祯淡定的坐在龙椅上:

    “嗯,朕欲开仓赈济各地灾情,谁人愿往?”

    “或者你们有什么合适的人选,也可以举荐上来。”

    “……”

    闻言,殿内一阵寂静。

    在以往,主持赈灾那是一个肥缺,但是现在,皇帝任用的六部尚书,都是忠君勤勉清廉之人,他们想要上下其手的难度,直线提高。

    而且,还无意外的,皇帝还会同时派出监守太监随行。

    现在皇帝身边的当红太监,诸如王承恩,高时明,李凤祥,褚宪章,张国元等人,都是眼里只有皇帝,不好糊弄的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去主持赈灾,不但捞不到油水,一个不慎,还要承担罪责,妥妥是一个苦差呀。

    谁愿意去呀!

    “王恰!朕命令你去河南赈灾!”

    看到没人愿意主动站出来,崇祯只好亲自点将。

    安排好了赈灾的人选。

    此时却有一名御史,站了出来:

    “禀陛下,山西,河南,山东各地的士绅,都联名上书,称天怒人怨,乃是有妖人作祟!恳请陛下清除妖孽!”

    崇祯皱眉,呵斥:

    “荒谬!”

    这时又有一名御史出列:

    “北方连年大旱,乃是皇帝德行有亏,上天给出的警示!臣请陛下,下罪己诏,以安民心!”

    徐光启忍无可忍:

    “陛下,励精图治,如今京城顺天府繁华可比盛世!你却说陛下有罪?你是何居心!”

    但是这个时候,御史言官们仿佛早就达成了一致。

    立即就有一名言官出列反驳:

    “非也!”

    “陛下近来的一系列举措,皆是败乱纲常之举,表面看似繁华,但是,祖宗之法尽废!长此以往,必将自取灭亡啊!”

    又一名言官奏道:

    “北方诸省持续大旱,乃是上天对陛下的乱政的警示!”

    “臣跪请陛下废除大明皇家农投集团公司和大明皇家商贸集团公司,恢复祖宗之法!”

    听到这样的话语,崇祯勃然大怒:

    “大胆!尔等竟敢欺君罔上!”

    “再敢多言,休怪朕拿下你们问罪!”

    这些御史言官们的话,已经触碰到了崇祯的逆鳞。

    现在京城和顺天府都是一片欣欣向荣。

    而且这些日子,崇祯对朝堂的掌控,已经日益得心应手。

    可以这么说,自打登基以来,他这个皇帝做的,从来没有这么顺心过。

    现在你们这些御史言官们,竟然跳出来说,朕有罪?

    要朕下罪己诏?

    你们是何居心!

    如果不是大明朝有不杀言官的祖制,崇祯都已经想当场拿下这些人。

    看到皇帝杀意大盛。

    那些御史言官们,才消停了下来。

    与此同时。

    远在山东兖州府,曲阜。

    孔府内。

    第65代衍圣公孔衍植,正在接待一位神秘来客。

    “当今崇祯皇帝重工商,而轻农业,近杂学墨学,而远儒学!”

    “现在崇祯皇帝的恶政,只是蔓延到了顺天府,但是衍圣公不妨想想,这要是崇祯皇帝将此种种恶政,推广到全天下……”

    “到了那时,你孔府恐怕再无立锥之地了!那时,说句大不敬的话,衍圣公您这个爵位估计也是保不住了。”

    一身文士打扮的范文程,在苦口婆心的,劝说孔衍植。

    孔衍植沉吟着:

    “陛下种种恶政,朝中有识之士,自会奋起疾呼。我孔府参与朝政,恐有不妥。”

    范文程带着凛然的正气:

    “按照前朝惯例,遭遇严重天灾,皇帝本来就应该站出来承担责任,颁下罪己诏。”

    “衍圣公现在顺应天命,呼吁崇祯皇帝颁布罪己诏,有何不妥?”

    由于自汉代开始,历代王朝都是独尊儒术,所以,被誉为“士人表率”的孔府,在天下读书人的心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现在黄台吉联合蒙古诸部,联合南狩,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如果这个时候,能够胁迫崇祯皇帝颁布罪己诏,无疑可以大大的打击明廷上下的士气军心,给后金南狩,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