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我真不想救那个渣男啊 » 28.就得拳头大

28.就得拳头大

    28.就得拳头大

    熊绎见时机成熟,便继续说道:“各位兄弟,要我说啊,什么子爵伯爵的,都是屁话!要想腰杆子硬,不被人欺负,咱们就得拳头大。现在若是与中原对峙,是自取灭亡。等咱们有钱、有人、有粮,还怕个卵啊!”

    众人虽然群情激昂,但想到这南蛮之地的自然条件,未免叹了叹气。

    熊绎长身而起:“昨晚有个老神仙给我托梦了。告诉我说只要齐心协力,神明会帮助我们的!你们不信啊,老神仙把他的坐骑都送给我了。”

    说完打了个唿哨,天际飞过来一只巨大的鸟,蹲在他的肩膀上。

    众人定睛一看,是一只凤。与普通凤凰七彩羽毛不同的是,这只凤凰通体黑色。更令人称奇的是,这只凤凰竟然有九个头!

    没人再怀疑熊绎说的话。楚人长居南蛮之地,原就性悍,先是受周王室之辱,后是首领有神仙相助,此刻完全是齐心合力了。从此,熊绎带领那群一起偷过牛的楚人,用荆竹树枝编制成的大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发荒山野林,在自然条件很差的荆山生存发展。

    慢慢地,他们逐步向当时还没有政权的更南方、更蛮夷的广大区域发展。再慢慢地,和东边、北边、西边的干起仗来,在熊绎的带领下,战无不胜。自此,筚路蓝缕就成了形容创业艰辛的代表成语。

    短短几十年,楚国疆土不断扩大,财富昌益增多,军事力量不断增强。不知不觉间,熊绎与曾经轻视过他的周成王均与世长辞。

    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姬瑕,看着日益强大的楚国,心中忧心日甚。

    一天,一个大臣对周昭王说:“如今楚国不但自己不派人来进贡,还不让南方其它部族进贡。这种目无天子的行为如不惩罚,往后天下人眼中还有周王室吗?”

    周昭王一听有理,正好以这个借口出兵。

    于是,为了教训已经不再顺从自己的楚国,于周昭王十六年,亲领大军首次讨伐楚国。

    《竹书纪年》记载:伐楚,涉汉,遇大兕。

    强大的周军越过被当时视为天堑的汉水,向荆楚腹地挺进。

    楚国虽较立国之初,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军事实力与以前相比,也有了很大进步,但毕竟只有几十年,依旧无法与周军抗衡。

    于是只能借助深山老林,不断派出小股楚军的袭击。

    一些毒蛇猛兽,尤其是性情凶野的犀牛群“大兕”,更是给周军添了不少麻烦。

    尽管如此,仍然不是周军正规部队的对手。

    最后,周昭王取得了胜利,掠夺了大量的物资财宝。

    但是,楚国的有生力量不仅没被消灭,反而因为仇恨发展得更加迅速。三年后,也就是周昭王十九年,深受上次伐楚之战的鼓舞,获得颇多的周昭王为了彻底打垮楚国,将其消灭殆尽,再次率军南下伐楚!

    因为有了上次的经验,周昭王便觉得楚国根本没有像样的军队敢于周军正面相抗,更何况己方对地形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自己就没去,而是派祭公辛伯率领大军伐楚。这一次的周军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骄兵悍将渡过汉水之后,仍不见一个楚军,以为和上次南征一样,楚国无大军抵挡。

    此时,一阵雷鸣般的鼓声响起,前后左右涌来无数的楚人,周军被打得大败而逃。周军大部丧失。侥幸逃出的主帅辛伯惧怕昭公降罪,于是上表“天大日,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也就是说,渡汉水时,阴风骤起,气候恶劣,将士惊恐,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天时地利。

    周昭王大怒,决定再次伐楚。

    五年之后的昭王二十四年,周昭王再次亲率六军,第三次攻打楚国。

    按照周王朝军队建制的规定:周天子拥有六军,大诸侯国拥有三军,小诸侯国只能拥有一军。周昭王此次率六军伐楚,说明了是举全国之兵而为,其用兵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在西周的历史上都极其罕见。

    这从侧面证明了,周昭王欲一战定乾坤,将楚国从远古时代的地球上抺去。

    而同一时刻,楚国全体国民也知道,这将是决定生死存亡的一战。楚人同仇敌忾,就连年老体弱妇女和刚刚学会走路的孩童都高呼着“不服周”的口号,纷纷自告奋勇要求前往作战。

    这一次楚人没有使用伎俩,而是选择了硬碰硬的正面决战。就在这种赴死如生的士气中,周军被打得溃不成军。祭公辛伯急忙保着昭王杀开一条血路逃跑。他们逃到汉江边,忽然发现岸上有几条新船,便慌慌张张推船下水渡江。船刚到江心,一下子散成了无数块木板。

    原来,楚人料定昭王兵败后,必定从这里渡江,于是就用树胶把木板粘起来做成船,放在岸边。船到江心,树胶溶化,船就散架了。

    这次伐楚,周军全军覆没,就连周天子昭王自己,也落江而死。周王朝的大臣们不敢举行葬礼,怕把这不体面的事张扬出去,只得悄悄地把昭王埋葬了。只留下一个语焉不详的记载——“南巡不返”。

    讲到这里,仇飞又忍不住问道:“我还是不明白这和蚩尤契约有什么关系。”

    清心子微微一笑,反问道:“想想他们最后的决战,难道没发现什么不对的地方吗?”

    仇飞想了想,摇头说道:“我想不出来。”

    片刻之后沉声说道:“这中间确实有疑点。”

    楚国从熊绎建国,到昭王即位,不过短短几十年时间。扩张地盘倒是可以理解。但是一个只有五十里的小诸侯,就算再怎么样,几十年间也不可能有太多的人口。在短时间内扩大地盘的那些人口,比如之前的土著,从心里不会认同自己是楚国人。遇到战乱时,不会出力打仗。更不可能出现刚才说的妇孺都报名上前线决死的现象。

    清心子哈哈大笑说道:“不愧为刑部官员,稍作分析便一语中的。当时周天子六军尽出,比整个楚国的人都要多。更何况在战争中,平民与军人的差距,那可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

    也就是说,尽管楚人有决死之心,但双方实力差距实在太大。按道理来讲,若是正面硬刚,楚人应该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其真正原因在于楚人得到了蚩尤契约,在其帮助下打败了周军。

    说道这里,清心子又问道:“如果我说《史记》中关于尧舜禹禅让是假的,你信吗?”

    仇飞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能回道:“尧传舜,舜传禹,作为千古美谈妇孺皆知,这么会是假的?”

    清心子叹息道:“毕竟写史书的人,不一定是事件的亲历者。即便是亲生经历,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也不完全相同。埋在黄土之下的很多真相,与史料记载中不完全相符,这完全可以理解。”

    仇飞点头表示同意。

    清心子继续说道:“可在这件事上,不是不完全相符这么简单。甚至是完全相反。”

    仇飞说道:“别卖关子了好不好?”

    清心子便又开始讲述起来。

    这要从一本出土的名为《竹书纪年》的书讲起了。这是夏冬占国时期,委鬼国史官所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因为深埋地底,因而躲过了初皇帝焚书坑儒,本朝被盗墓者所发现。其中部分史料与其它史籍记载相同,比如前面讲的周天子三次伐楚的相关记载。而又有一部分,与宫廷正史所录截然不同,禅让之事便是其中之一。

    在《史记》中,尧帝因为品质高尚,被大家推举为首领。因为儿子丹朱品行不端,不适合继承王位。之后便传位给以孝道闻名的女婿舜。舜年老后,便将位置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是为禅让制,公天下也。

    但是《竹书纪年》所记载的,却与之完全相反。“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按照这种的说法,尧帝并非要将部落交给舜,而是要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舜发动政变成功,将尧囚禁致死,而他的儿子丹朱也被流放。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之后舜传位给禹,也不是主动禅让,而是被权臣禹放逐远方而死。

    而在同一时期里的《韩非子》对于尧舜禹的禅让,同样持否定的态度。《韩非子·说疑》:“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由此可见,《竹书纪年》所载,并非孤证。

    仇飞略作思考之后说道:“《竹书纪年》这本书,我也有所耳闻。作为古籍,研究是挺有必要的,但不能以此论定,其记载就绝对准确无误。”

    清心子呵呵一笑,不置可否:“关于尧舜之间禅让之事,这里姑且不谈。就讲讲对舜传禹这事的一些看法吧。”

    仇飞不耐地说:“我就希望你说快点。”

    清心子开始提出他的质疑。这还是得从那场史无前例的大洪水讲起,也就是大禹治水的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