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都重生了谁还种田啊! » 第119章 参观微藻工厂(求追读求打赏)

第119章 参观微藻工厂(求追读求打赏)

    一进入洁净生产区,视野瞬间就开阔了起来。

    入眼可见便是一个个十几二十米高,形态各异通过一条条管道连接在一起的发酵罐。

    整个厂房窗明几净,规划布置也是井井有条。

    比起荔城那几间药剂厂房,这厂房在科技感方面可强上太多了。

    “领导,这间厂房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采用的是A级无菌车间标准,总共安装有两条藻种生产线。”

    “不过目前暂时只准备先启用一条生产线,用来生产闻董和其他养猪企业的藻种需求!”李文彬跟市府高官介绍道。

    “哦?为什么只启用一条生产线啊?两条生产线一起用,不是能生产地更快么?”市府高官疑惑道。

    “我们生产线设计产量都比较大,所以目前单一条生产线,就足够满足各企业对藻种的需求。”

    “剩下一条生产线,我们准备看看市场情况再做决定,可能直接继续用来生产小球藻藻种,也可以用来生产其他类型的藻种!”李文彬解释道。

    事实上当初设计生产线的时候,公司就已经预估过小球藻藻种的市场,所以单条生产线的生产量,就是往着能满足本省各地养猪场的需求设计的。

    没错,只是考虑了本省的需求,因为藻种毕竟是活物,它的存活时间毕竟是有限,太远距离的运输,会浪费太多有效期,而且运输成本也会很高,并不太划算。

    所以之后在各重点省份,肯定都少不了要建设不少同样标准的生产车间才行。

    而这事也早就提上日程,甚至已经在闻氏集团的帮助下在进行选址了。

    至于多安装的那条生产线,主要是因为A级无菌厂房在启用后再安装生产线的话,实在太过麻烦了,所以才选择先给安装上。

    “生产其他藻种?这生产线是通用的?”市府高官继续追问道。

    “嗯……某种程度来说,是的,大部分微藻的繁殖培育过程都是大同小异的,主要是一些需要的参数不同而已。”

    “所以只要需要的参数,在设备可以条件的范围内,都是可以实现的!”李文彬想了想后,解释道。

    “原来是这样!”市府高官点了点头道。

    而这时李文彬已经领着众人来到跟着金属罐面,然后一个一个金属罐的给众人介绍起了大概的情况。

    例如哪个金属罐是给原始藻种投入的位置,哪个金属罐是给微藻进行快繁处理的地方,哪个位置又是营养物质投放的地方,还有就是微藻大量繁殖生长的罐子,硝化菌、解磷菌、溶钾菌培育的罐子等。

    之后还包括给两种小球藻强化化感作用的设备,以及最后将它们成功混合调配进行固化,最终制成小球藻混合藻种的操作台等等,李文彬都一一进行了大概的介绍。

    而参观的众人在这个过程中也没少提出一些问题,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李文彬能够回答的,只有少部分是他自己也解释不清的。

    不过问题不大,随行的不但有林晨这个生产方案的最初设计者,也有微光研究所帮忙完善设计方案,并监督工厂生产线建成的教授在。

    每当有李文彬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时,他们都可以随时顶上去,帮忙进行解释。

    工厂的面积本身就不算小,一路设备介绍下来,同样也花费了不少时间,所以不知不觉中,将近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于是一旁的闻董便主动笑着开口提醒道:“李总,我看时间也不早了,再不开工投产的话,恐怕吉时就过了!”

    他们闻氏集团是小球藻混合藻种的首位用户,自然是希望工厂能尽快投产。

    这样他们才能更早投入使用,更快将养猪成本打下来,尽快能多的在成本上跟其他企业拉开差距,占领更多的市场。

    “哎~你看我这人,一说起来就没完没了了!”李文彬拍了下额头,然后继续说道:“我们去控制室那边,立马就开始投产!”

    没多会功夫,李文彬便领着众人来到了控制室。

    而负责控制室操作的工作人员,早已在此等候多时。

    简单打了个招呼后,李文彬询问道:“生产线各方面准备好了么?”

    “一切已经准备妥当,随时可以进行投产!”员工肯定地说道。

    事实上为了今天投产能够第一时间就见到产出的混合藻种,工厂中早就提前开始在繁殖两种小球藻和三种细菌了。

    如今只要按下运作按钮,生产线就快速完成化感强化,搭配调制以及固化制种的过程。

    至于工作人员,也早在剪彩完成后,就第一时间回到工厂,回归自己的工作岗位,就等李文彬一声令下,正式开始生产了。

    “领导,要不您来按下这启动的按钮?”李文彬邀请道。

    “这不太合适吧?”市府高官犹豫道。

    “没什么不合适,能由您来启动,是我们公司的荣幸!”李文彬劝说道。

    他跟林晨都是对这种仪式感不太感冒的人,既然如此拿来拉近市府高官的关系,那就再划算不过了。

    “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显然市府高官还是有些心动的,稍微一劝答应下来了。

    这让原本想帮腔一下的闻董还有几个官员刚想要说的话,都咽回到了肚子里。

    “您请!”李文彬说着让开了位置。

    “领导,你摁下这个绿色按钮就行了!”市府高官上前后,工作人员立马指点道。

    “就这按钮么?好!”市府高官点了点头,便用力摁下了绿色按钮。

    只听见“嗡”的一声,整个控制台便全部亮起,屏幕上显示着密密麻麻的各种数据。

    “这些都是各个厌氧发酵罐以及各处生产环节情况和数据,例如这个数值,就是3号厌氧发酵罐的微藻浓度情况,它现在是达到浓度要求,可以输出进行下一步处理了!”

    见市府高官和一些嘉宾都很好奇地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工作人员便在得到李文彬的许可后,识趣的介绍了起来。

    顺便还挑了几个比较显眼的数据,给众人讲解了一下它们代表了什么,此刻的数据又意味着什么。

    等工作人员介绍完,李文彬见时间差不多了,便开口道:“各位领导和老总,第一批藻种应该生产出来了,要不我们过去看看!”

    “那走吧!”市府高官直接拍板道。

    控制室离生产线的终端并不算太远,也就几步脚的功夫,众人便到了地方了。

    然后便看见一个个青绿色块状物体从数十个机械口,混合着未知的半透明液体一起被密封在软质的透明厚塑料中,最终落在运输线上,运往不远处的员工流水线上。

    然后由员工打包装箱密封,最后用叉车送入仓库,等待运输到客户手中。

    事实上以现在的自动化水平,已经完全可以用机械臂来完成最后的分装打包了。

    但考虑到当地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最终还是选择了用人工分装打包的方式,也算是为当地多做一些贡献,提供更多一点的工作岗位。

    毕竟整个微藻工厂其他环节需要的人更少,而且都有比较高的技术要求,是比较难在当地招到合适人手的。

    “这就是我们藻种了,里面的液体也是我们特殊调配的,可以在保证藻种成活的情况下,抑制它们的生长,让藻种储存更久!”

    李文彬运输带上拿起一块藻种介绍道。

    这个液体配方倒不是林晨自己琢磨或者抽奖抽出来的,而是新成立的微光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秦苒教授带领下研发出来的。

    当然能这么快出成果,主要是这本来就是秦苒团队以前研究微藻过程中的一个发现,只不过当时觉得跟他们研究微藻做水产饲料相关性不大,所以简单研究了一下,就放一边了。

    如今发现刚好能用的上,便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才在短时间内取得了突破,运用到藻种生产中。

    观看了一阵藻种的生成后,微藻工厂的参观也就结束了,李文彬便领着众人按照严格的出入流程,从出口走出了微藻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