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贞观公务员 » 第36章: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第36章: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陈平安巳时才起床。

    昨晚上也不知道怎么了,就过于尽兴,到最后直接躺在床上,任由敬晓月服侍,擦拭着身子。

    感觉还没擦完呢,就直接睡着了。

    这一觉起来,天已经大亮。

    陈平安着两个多月以来,从没有主动上过早朝,而李世民也没有吩咐让他上早朝。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陈平安在一开始,李世民询问他可以做一些什么的时候,他第一时间就把目光放在了将作监。

    作为一个理科人,这理和工是差不多一个意思。

    陈平安去了将作监,立下大功,又因为好几个项目,让李世民没办法把陈平安叫到朝堂之上,让他参与政事。

    今日,算是陈平安第一次主动上奏,也就是第一次参政了。

    洗漱一番,穿上官袍,又拿着奏章,坐上了马车,去往皇城。

    从崇仁坊到皇宫,也没有多远。

    到了皇城外,直接下马车。

    有着令牌,也不用盘查,直接由宫门护卫带领,走过了廊道,走过了两个宫门,到达了太极宫。

    有人也已经是快步上前通报,算是大唐时代的另类绿色通道。

    所以,当陈平安到达了太极宫,郭安已经守在那里。

    “郭安见过陈少监。”

    陈平安也抱了一拳,然后说道:“郭力士,我想要觐见,还请你通报一声。”

    郭安连忙道:“陈少监请,陛下已经在殿内等候。”

    这就是绿色通道。

    或者说,李世民其实早就等着陈平安的到来,以至于今日早朝,结束的都比以往要早一些呢。

    “臣,拜见陛下。”

    进入殿内。

    陈平安抱拳躬身施礼。

    李世民抬手道:“免礼,赐座。”

    瞧瞧这待遇,可不是一般的臣子能有的。

    等到陈平安坐下,这大殿之中,又是只有李世民和陈平安两人。

    “你今日入宫所为何事?”李世民开门见山地问道。

    陈平安拿出了奏章,回道:“陛下,臣此番前来,是想要上奏的。”

    李世民双眼盯着奏章,直接道:“递上来,朕看一看。”

    陈平安起身,递上奏章。

    李世民接过,然后瞧着站在自己身前的陈平安,打趣道:“快三个月了,这还是朕第一次见到你写奏章。”

    陈平安可是知道自己在奏章里面写的内容,有一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道:“还请陛下谅解,臣,臣不善文赋,更不知如何写奏章,所以……。”

    李世民一听,直接打开了奏章,只见上面写着十六个字。

    看起来,是中规中矩的楷体。

    民富国强、以工代赈、小农经济、土地兼并。

    看着这十六个字。

    民富国强、土地兼并八个字,李世民还是能理解,也能想到一些相关内容。

    而以工代赈、小农经济八个字,确实非常陌生了。

    李世民示意陈平安回去坐下,问道:“何意?”

    这时候,也不在乎什么奏章的格式了。

    陈平安解释道:“陛下,民富国强其实是一个理念,把这四个字倒过来看,就是国强民富。可是,两者之意不可同于,前者是民富才可国强,后者是国强则能让民富。”

    “然而,千百年之后,世人总结出来一个道理,那就是民富国强方为治国之道。”

    “圣人有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实真正的意思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自古以来,天下都是分分合合,有人说什么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商朝之纣王为了开疆扩土,便让自己的亲军出征,结果被诸侯反攻京师,最后商朝灭亡,周朝鉴于此,便分封诸侯,让他们拱卫边疆,却因此而壮大了诸侯,大周天子成了木头人;大秦一统六国,鉴于周朝的分封制教训,从而建立郡县制,以留官治理天下,可留官并非都是忠心耿耿,再加上,大秦始皇帝亡,新帝昏庸、奸臣当道,以至于流民四起、纷纷谋反,留官直接投了敌军;汉朝以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却有着八王之乱,东汉不用诸侯、不用留官,只相信外戚和宦官,却被宦官把持朝堂,导致汉朝灭亡。”

    “再到如今,世家门阀林立,他们拥有着大部分的土地、商号、钱财、人员,从而形成了另类的诸侯,故此,在玄宗时期,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导致武将拥兵自重,成为了藩镇诸侯,最终乱了唐朝之天下。”

    “唐朝之后的宋朝,因为唐朝的募兵制,让武将得以佣兵自重,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开始了重文轻武,结果,大宋失去了牙齿,失去了利爪,失去了脊梁,文官相轻,党争不断,外敌扣关,纷纷偏安一隅,最后被北地蛮夷占领了中原。”

    “宋朝之后的蛮夷王朝,最大的功绩,就是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制度,实行了行省制度,把中原分成了十个行省,就相当于是如今大唐的十三道,然后在分州、县,设立行省省会都城,以行省官员治理地方,但是也有弊端,那就是行省最高官员掌权,成为诸侯。”

    “再往后,就是明朝,延续行省制度,却又加强皇权,让皇帝掌握兵权,御驾亲征。喊出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豪言壮语,可最后却抵不过天灾不断,皇帝昏庸,最终被东北的外族入侵,建立了清朝。”

    “清朝……。”

    陈平安把中原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大致地讲述了一遍,主要还是各个朝代的一些制度。

    之所以如此,就是让李世民明白,制度的重要性,以及五年前的历史中,王朝更替之后,哪一些制度,是可以被采取的。

    听完陈平安的话,李世民沉默了好一会儿。

    他的心又一次乱了。

    作为大唐刚刚登基的帝王,他不缺雄心壮志,也不缺野心。

    可当他知道结果是什么的时候,野心再大又如何?

    建立什么贞观盛世?

    最后不还是亡国了嘛?

    制度,制度。

    陈平安说了这么多,好像在说,就没有一个制度,是可以一直传承下去的。

    李世民抬眼,看着陈平安,声音深沉而又有一些沙哑,轻声道:“所以,何为民富国强?”

    陈平安舒了一口气,解释道:“陛下,臣之所以把历史上从商朝开始到清朝的制度和过程,大致讲述一番,其实,也是为了让陛下有所获,有所得。”

    “臣前世就是一个普通人,眼界有限,只是读过史书,了解历史,却无法从其中得到更多,看到更多。”

    “陛下为大唐帝王,身居之位和臣不一样,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不一样,臣只能说道说道臣看到的,听到的,以及一些浅显的想法。”

    “后世的经验告诉臣,民富国强,只有百姓富裕起来,人人都能吃饱穿暖,大唐才会真正的强大,这个强大,不在于能够击败外敌,而在于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

    李世民点了点头,思维也被慢慢地打开,也理解了陈平安的一句话。

    陈平安是个普通人,一本史书放在他面前,他可能只是当个故事看,而他李世民不一样,他是大唐的帝王,一本史书放在他面前,他看到的会更多一些。

    历史上,也确实如此,李世民可是有着不少金句传世呢。

    比如,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比如,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比如,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李世民闭上眼,思索着陈平安的话,仅仅是简短地讲述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的历史过程,却也有着一些可以让他看到的更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