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贞观公务员 » 第56章:宋朝失去了龙牙、龙爪

第56章:宋朝失去了龙牙、龙爪

    陈平安讲述了自己鄙视宋朝的原因,在他看来,内圣外王,文武兼并,才是一个王朝强大的基础。

    千年之后一位名人说过,真理永远都在弓弩射程之内。

    打压武将,以至于文恬武嬉,最后的结果就是亡国,宋朝因为这个制度而兴盛,也因为这个制度而灭亡。

    这也算是给李世民一个前车之鉴,不能重文抑武,也不能过于依赖武力。

    宋朝之所以重文抑武,还不是因为唐朝后来的藩镇割据,武将们纷纷自立,最后乱了唐朝,使得五代十国的出现,中原之地陷入了常年的不断纷争之中。

    李世民又做了一些笔记,写好之后,放下笔,开口感慨道:“陈卿之言,当真是肺腑也,内圣外王、文武兼并,真理永远都在弓弩射程之内。”

    “一个国家,怎么能够没有强大的军队守护呢?”

    “重文抑武不可行,过于依靠武力也不可取,文臣治邦、武将护国,千百年来,本就如此。”

    李世民又认真地问道:“陈卿,如此看来,科举制度要加快建立起来,同时,也要文武双全,不能只是让科举取士选取文官,也要能选取武将。”

    陈平安回道:“陛下所言不错,科举制度在后来,也一直都有文举和武举之分。”

    “只不过,宋朝的重文轻武之后,科举制度一直都是以文举为重。也因为武举出来的武状元,虽说是也进入了行伍,可战事少,军功也就少,以至于升官加爵也就慢一些,再加上,文官权柄更大,名誉也更好,所以科举制度在后来都是只闻文举。”

    “陛下可以建立文武两科,以文状元、武状元唱名,从而使得文武兼并。”

    “与此同时,也要完善武将升官加爵之制度,军功是获得封赏之一,还可以有着其他办法。”

    “比如,如今之大唐,各地怕是还有着不少盗匪,甚至是一些名门还有养着阴族,而这阴族大部分都是占山为王。”

    “千年之后,天下太平、科技之发达,汽车可日行千里,也是因为在立国之处,便举全军之力,进行了大规模的剿匪。”

    “所有山匪,只要是拦路抢劫,不管是和那个一个名门有着联系,皆不可存,但有反抗,连名门一并问罪!”

    唐朝的山匪也有不少,但是并不是那么的猖獗,也都算是安分,并且也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则,也就是三教九流、捞偏门之说。

    而宋朝时期,因为重文抑武,也因为有着募兵制的原因,导致地方上的兵力一般,也就有了更多的山匪存在,其中,最为出名的当然是梁山泊。

    李世民听之,也是眼前一亮,觉得陈平安的这个提议不错。

    剿匪。

    山匪之患,他也是有过体会。

    为国公之子,就见识到了官逼民反的场面,也认识不少绿林好汉,其中不少都是山匪出身。

    而且,作为国公之子,也是有听闻阴族之事。

    如此一来,‘剿匪’二字,也就出现在了笔记上,并且,做了标注。

    李世民还是把心思放在了科举制度上,继续问道:“陈卿,你有言,在明朝初年,因为天下初定,南北之学子有着差异,南方学子才学比北方学子好上一些,所以,那位皇帝朱元璋为了平息北方学子的不满,也为了拉拢北方学子的人心,想出来南北榜。”

    “朕需不需要也建立南北榜呢?因为北地、南地之学风,确实有所不同。”

    陈平安想了想,却不敢妄下定论,他就是一个顾问,大方向上,他还能指手画脚,而这种真正关乎于大唐科举制度的制定,在细节上,他还是不太了解。

    “陛下,臣无法直接给出建言,因为臣并不清楚如今的北方学子和南方学子有多大的差距,此事,倒是可以询问那些大学士们。”

    “臣相信,他们应该清楚,也会给出一个非常不错的,适合如今的大唐情况的建言。”

    李世民点点头,同意了陈平安的建言,也对陈平安这种自知之明、分得清事情的轻重而大为赞赏。

    “嗯,今日之问政,就先到这里,你也累了,回去休息吧。”李世民连饭都不给陈平安留,直接赶他回去,似乎已经有一些迫切想要和长孙无忌等人分享一下科举制度了。

    陈平安识趣儿地抱拳道:“喏。”

    出了大殿。

    看着外面的艳阳,感受着有点儿前胸贴后背的饥饿感,耸耸肩,李世民有点儿不厚道了啊。

    他还想要蹭一顿御膳房的佳肴呢。

    当然,家中的厨娘手艺也不差,每天有鱼有肉,还有纯天然、无污染、非常绿色的蔬菜。

    陈平安回到府上的时候,高士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徵、孔颖达、裴矩、于志宁等一干大臣陆陆续续到达了皇城。

    有一些本就在皇城内的三省六部官衙,有一些,则是在弘文馆,还有一些在家中,也都被一一召见。

    他们于太极宫外相遇,看着这阵仗,也都有一点儿意外。

    “陛下这时候召见我等,连孔大家都来了,可是有什么重要事情相商?”

    杜如晦气喘吁吁地走上前,对房玄龄小声问道。

    他这段时间身体有一点儿不适,可能是因为四月来临,这天气反反复复,早晚温差也比较大,所以又是风湿,又是咳嗽的。

    房玄龄轻声道:“某也不知,听闻,在刚不久,陈平安入宫面圣,直到一个时辰多之后,才离开皇城。”

    “陈平安离开不久,陛下便让人召见我等。”

    长孙无忌一边走,一边轻声对高士廉道:“如此看来,应该是陈平安又有所建言。”

    “只不过,此番陛下还召见了孔大家、于学士等人,应该是关乎于士林学子之事。”

    高士廉点点头,回道:“十之八九应该是科举之制,唯有关乎于科举之制,才会如此重视,不仅召见我等,还有孔大家等人。”

    不得不说,高士廉能够在历史上调任蜀中,还可做出一番功绩,获得蜀中百姓们的认可,也自然是一位老谋深算的人。能够通过这么一点儿信息,就猜到了此番政议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