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贞观公务员 » 第59章:陈平安大名,天下闻之

第59章:陈平安大名,天下闻之

    “药师兄,如今巡查各道已经是最后一站,不日,就会听令回京,老夫倒是想要去见一见那位少年英才陈平安,曲辕犁一物,让天下万民受益匪浅啊。”

    步入中年的李靖,并没有因为南征北战的隐伤而损耗太大的元气,导致身体羸弱,反而愈发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时间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痕迹,却也赋予了他更为深邃的眼神。微笑间流露出来的慈祥与智慧,都让周围的人们感到温暖且安心。

    留着胡须,犹如一位儒雅随和的老学究,一点儿都不像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元帅。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却被后世人称之为大唐军神。

    李靖淡然地喝着茶,听着身前萧瑀的感慨,回应道:“某其实也有此想法,那新式的铠甲和陌刀、马槊、长剑、斩马刀、圆盾、神臂弩,都是战场之上的利器。”

    “此等利器却都是出自于他一人之手,当真是难得。”

    萧瑀听了,不免点点头。

    “我们在这汉中,都能听闻陈平安之名,也确实是难得啊。”萧瑀道。

    旁边,李道宗也跟着说道:“听闻,这位陈平安以一人之力,直接壮大将作监,如今啊,可是不少人都想着进入将作监呢。”

    相比较报名参军进入行伍,于战场上厮杀,最后博得功名,从而加官进爵、光耀门楣,进入将作监,成为工匠,若是真的能够造出什么有用的物件,得到了陛下或者是陈平安的赏识,也同样可以加官进爵,还不会有性命之忧,世人自然是更愿意选择后者。

    只不过,将作监也有着选拔,有一些人,并不太适合工匠这个行业。

    去打铁吧,力气小了些。

    去当个木匠吧,构图、思维、动手能力又差了一些。

    让他刨花,他都能刨出一个坑坑洼洼的木桩出来,让他编个竹篮,都能编一天。

    谁能想到,有一天,进入将作监还需要选拔,谁又能想到,自己竟然看起来一无是处。

    萧瑀则是接话道:“如此也好,陛下就能够得天下之才而用之。”

    然后又想起来什么,继续道:“某也听闻,陈平安造出一物,叫做人力车,人可以拉动的小车,可以坐一二人。此车拉动起来,稍显容易,也很是方便,在京师,还成了一个车行,以后回到京师,倒是想要去试一试呢。”

    萧瑀之所以会在李靖、李道宗等人面前,谈论起陈平安,还都是一些赞美的话,也是有着目的所在。

    他们在李世民登基为帝之后,就负责巡查天下,安抚民心,震慑宵小。

    也算是在李世民登基为帝之初就离开了京师,多多少少有一些担忧,此番回去之后,会失去了原有的一些权柄。

    李靖在巡查天下之前,还有腿疾,本来推辞不去,还因此辞官,却被李世民教导了一番,不去不行,只好担任特使,跟着萧瑀等人一起。

    萧瑀可是时刻关注着京师的风声,一点儿风吹草动,都有萧家的管事儿们送消息,让他能很快掌握。

    所以,对于陈平安的了解,可以说,萧瑀比李靖等人知道的还要多一些。

    这位可是隋朝萧皇后的弟弟,身份上,本来应该是非常敏感才对。

    然而,历史上,萧瑀却能起起落落,五次出任为宰相。

    可想而知,此人的能力了。

    萧家本身也是名门望族,不然,杨广也不会迎娶萧皇后,并且一直宠爱她。

    萧瑀也不会在隋朝亡国之后,投靠李唐,还能位极人臣。

    萧瑀所依靠的就是萧家之底蕴,还有他自身的能耐,让很多人都能对他心服口服。

    当然啦,萧瑀其实也算是一个老好人,也就是与人无害,又是一位谦谦君子。

    正所谓,君子可以欺之以方。

    或许,李世民也是看上了他老好人的性子,才会让他担任宰相一职,这样一来,做什么事情,也会顺心很多,萧瑀这位宰相绝对会点头支持。

    萧瑀的话,也引起了李靖、李道宗等人的兴趣。

    “人力车?”

    “车行?”

    “倒是新奇呀。”

    “不过,某现在只觉得这人力车和车行和陈平安有着关系,似乎又是理所当然。”

    李道宗一副理所当然的神色说道。

    李靖捋了捋胡须,说道:“陛下能够得此人才,也算是大唐之幸,社稷之福。”

    萧瑀也是赞同地点点头,“是啊,陛下能得这样的人才所用,相信大唐今后定然会兴盛无比。”

    也就在他们谈论着京师最近的一点儿风声,外面,却传来了动静。

    “萧御史、李上使……,京师传来诰示!”

    萧瑀等人连忙起身,走出雅间。

    就见到了从京师而来的特使,连忙抱拳施礼。

    特使简单几句言语,就把诰示交给了萧瑀,由他先行观看,然后张贴在汉中城内,告知汉中城的万民。

    “敕令昭示四海之内、九州八荒之臣民:朕自承天命,抚临万国,日夜以诚心体察苍生疾苦,思虑国家长治久安之道。经世致用之人材乃社稷基石,为选拔贤能,共襄盛事,兹定科举取士新制。盖闻盛世养贤才,明时多硕儒。我大唐开疆拓土,文治武功皆需俊杰并出;诗书礼乐之家,应积学而储英。故此特设进士科,以试诸子百家之学问;立身行道之能力;论辩风生之声望。凡有志于报效朝廷,怀揣经纬天地之心者,咸可报名参加。朕诏天下:设立乡试、府试、会试、殿试制度,由各地官吏主持考试,选取孝廉、进士等文武大才,荐送京师参加秋闱之事。其科目除进士外,并及策问、帖经、杂文等项,务求博通古今,兼擅文武。又念草泽之中或藏龙卧虎,寒门之下可能挺芝折桂。为彰显公平无私之意,严禁考场作弊营私之举,朕将派遣亲信大臣巡查督导,一经查获,必惩不贷。且待秋闱既罢,春榜题名之时,朕将在宣政殿亲自召见进士及第之士,赐予袍笏,加官进爵,以为邦国栋梁。庶几吾朝得人,则股肱之美愈彰;百职尽修,则辅车之力益固。勉哉夫子!各宜知悉!钦此。”

    同时,上使还拿出了书信,里面是关于朝廷设立科举取士的章程、朝议记录等。

    上面自然提到了此科举制度之策的提出者,正是那位年初入京,得陛下赏识,特提拔为少监、弘文馆大学士的陈平安!

    “又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