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贞观公务员 » 第63章:世家子

第63章:世家子

    王崇基,谏议大夫王珪之子,太原祁县王氏,相传其祖上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王允。

    至于真实家族渊源如何,其实已经不可考。

    王敬直,王崇基的弟弟,王珪的少子,历史上,他后来尚李世民的第三女南平公主,只不过,后来牵连到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一案中,与南平公主和离,被流放岭南,不知所踪。

    卢承庆,范阳郡公卢赤松之子,如今官至秦州参军,是范阳卢氏嫡系子弟。

    郑仁泰,十六岁就参与晋阳起兵,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因为参与玄武门之变有功,迁左卫翊一府中郎将,宿卫皇城,同时,也是荥阳郑氏的嫡系子弟。

    李延寿,东宫典膳丞,唐朝史学家李大师之子,出自于赵郡李氏。

    这就是如今五姓七望之家五姓世家崔王卢郑李的嫡系子弟,其余也还有好几位,年岁稍小一些,却又仪表堂堂,行为举止皆谦恭有礼。

    不得不说,这书香门第的子弟就是不太一样,他们虽然年少,看起来却十分自信,就算是看着中间的那些舞女,眼中也并没有什么饥色。

    崔元龙介绍完一一介绍完之后,才举起手中酒杯,施礼道:“我等,皆是感激陈少监与圣人面前建言,提出了科举取士之策,为我等谋了个入仕的路。”

    “如今之科举取士之制,我等闻之,也都是感激涕零,更是大为佩服。”

    “陈少监的才学,可为当今同岁第一人!”

    崔元龙说的是情真意切,其他人也都是跟着一起举杯,以表敬意。

    他们也从家中长辈的口中了解了这科举取士的利与弊,如今的朝堂议事,也总喜欢说一个利与弊,最后好衡量其中得失。

    科举取士,说白了,最有利的还是那些寒门士子,可相对来说,世家子弟其实也是有利的,且利大于弊。

    用崔民干的话来说,科举之制已经形成,李唐不会放弃科举之制,如今,由陈平安提出科举取士之法,更是弥补了科举之制的不足。

    当今陛下喊出:不问出身,只问才学。这一句话的时候,就已经得了人心。

    就此之后,谁人敢站出来反对?

    那就是堵了天下寒门士子们入仕之路,必定会被寒门士子们记恨。

    李唐如今已经成了大势,皇帝又是一位文治武功、杀伐果断、雄心壮志的明君,必然会一直兴盛,且也一定会想办法压制他们世家之势。

    这时候,便是顺者昌、逆者亡。

    他们若是和李唐对抗,最后的结果恐怕很可能是以卵击石,粉身碎骨。

    前朝之所以能够成功,那是因为隋朝的皇帝好大喜功,征夫百万、三征高丽,劳民伤财、哀鸿遍野,失去了民心。

    李唐并未失去民心,还将可能更得民心。

    他们既然不能逆天而行,那自然要顺势而为,支持科举取士,并且保证科举取士的绝对公平公正,大家都各凭才学,于世家子弟而言,其实优势还是比较大的。

    因为他们所受到的教育肯定是比寒门士子要好很多,自小就在书香门第,享受着耕读传家的福利,参加科举取士,肯定要比寒门士子容易得多。

    同时,崔民干等老一辈,对于陈平安也有着很高的评价,称之为同龄第一人,其真才实学,可能已经超过朝堂之上的大部分文臣。

    陈平安以后的成就,必然也在他们之上,甚至是可能成为大唐宰相。

    所以,才授意崔元龙办曲江宴,有意拉拢陈平安。

    我们和皇帝也没有什么仇,也根本不想和皇帝成为仇人,我们只想要保住立身之本,为自己、为后辈谋求一个前程。

    也不想和陈平安这样的少年英才、陛下身边的近臣为敌,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这就是这一场曲江宴的主要意图。

    陈平安也是大大方方地接受了崔元龙等人的感谢之礼,举杯相邀,共饮。

    五姓世家既然想要和他做个朋友,他自然也是乐得如此。

    反正,历史上的五姓世家在贞观年间,也没有翻起什么大浪来,并且也在后面的发展中,慢慢地没落。

    而唐朝末年诗人韦庄的一句,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更是直接让传承悠久的世家彻底断了代。

    当然,如今的世家门阀依然是一个庞然大物,也是阻碍大唐飞速发展的拦路石。

    阶级固化的环境下,想要谈什么法治是不太可能的。

    就是这科举制度的施行,那也是因为世家门阀觉着自家的子弟比较多,读书的也多,参加科举取士,肯定是占据甲榜,甚至是前三,获得状元、榜眼、探花之名。

    寒门士子千千万,在乡试的时候,就能够刷掉一批,等到了府试的时候,再刷一批,而寒门想要进京参加会试,也就不太可能,没钱啊,就算是有些钱,却也只有寥寥几人。

    毕竟,寒门士子读的书,能够有他们世家子弟读的书,懂得的多一些吗?

    这就是世家的底蕴。

    崔元龙也是一位健谈之人,和陈平安聊着天文、史学、周易等。

    可是,渐渐地,他发现陈平安于一些礼学、史学、周易等见识比较浅薄,没有说出什么有函深意的见解。

    但是,陈平安的学识却又非常渊博,甚至是让他都要叹为观止。

    算经一道,就非常人能比。

    可以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谈古论今,也不在话下。

    什么北斗星和司南乃是一个道理,在没有司南的情况下,晚上看着天空中最亮的那一颗星星,也就是北斗星,就知道,那个方向是北方,然后可分辨东西南北。

    还有什么通过影子,能够测算房屋的高度,就好比日晷,于巳时正的时刻,日晷的晷针影子的长度和其相同。

    陈平安并未说什么大陆是圆的,也没有说,西边还有一片广袤的大陆,南北两极什么的。

    这些说出来,虽然也能装逼,可若是传到了李世民的耳中,他可能就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毕竟,如果他这么大嘴巴,说不得那天就把自己是穿越者的身份自爆出来,让其他人知晓。

    那天晚上,李世民可是有言,他的身份天知地知仙人知,然后就是他李世民,还有陈平安自己知晓,除此之外,再无第三人知道。

    陈平安可不会觉得李世民当真就是一位能够共患难,也能共富贵,并且惜才如命的帝王。

    须知道,这位可是有着玄武门之变的前科。

    不过嘛,就算是不说什么大地是圆的,也仅仅是小露一手,也能装逼。

    当然,崔元龙等人也只是觉得陈平安学识渊博,确实是有着真才实学之人,除此之外,其实也没什么太大想法,不可能真的就佩服的五体投地,成为了小迷弟。

    世家出身的他们,有着自己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