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贞观公务员 » 第66章: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第66章: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李世民想要建立科学院,让陈平安把那些他所谓的千年之后的高科技都给造出来。

    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去千年之后,亲眼看一看那个真正繁花似锦的世界。

    那就自己亲手打造一个!

    可是,当他和高士廉、长孙无忌等人提出建立科学院,让陈平安教授科学之道,也就是炼焦、高炉炼铁等工匠技术,从而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打造更多的利国利民之物的想法之时,却被魏徵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魏徵并不是第一流的大儒,第一流大儒都是能出入儒学之间,学问越深,越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但是,魏徵却能够成为大唐唐太宗一朝的谏臣,也一直被世人所称赞,还被李世民当做是人镜,就足以证明他的才学,他的能力。

    若是一味儿地谏言,不顾圣人之颜面,不顾国家之大义,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谏臣,而是直臣、憨臣。

    魏徵是明白自己的处境,也明白自己的身份,同样,也明白自己在这新帝一朝,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臣子,才是最好的做法。

    这一次,魏徵之所以,第一个站出来,直接驳了李世民想要建立科学院的提议,也是为了大唐国祚。

    首先,李世民要建立科学院,要让陈平安去教授工匠之学,便是要提高工匠们的身份地位,但是天下间就这些位置,工匠站了,士大夫就没有了。

    那读书还有何用?

    大家直接都去学工匠,都去做工匠,都去将作监便能升官加爵,又何必苦读十年、游学天下,师从名儒?

    地位这东西,是与实力挂钩的。

    同时,在大唐之初,地位和出身、家世,也是有挂钩的。

    世家门阀就是世家门阀,他们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权有权。

    李世民若是建立科学院,主张工匠之道,而非儒学之道,便是和天下读书人为敌。

    不可取也!

    其次,魏徵心中的大唐国祚,就是以道德维系国家,圣人是道德之首,将圣人神圣化,朝廷各安其职。

    皇帝,勋贵,士大夫,各有其用,不能因为陈平安的出现,就要打破这个传承了千年的制度。

    李世民还没完全控制世家门阀,还没有真正强大到无视天下士子,却要背道而驰,建立科学院,提升工匠们的身份地位,主张什么科学之道,从而忽视士大夫治国之制,实在是不明智,甚至是可能让刚刚立国九年的李唐王朝,因此而亡国。

    此事上,不仅仅是魏徵站出来了,就是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也站出来了。

    陈平安就在外面听着,直到李世民哑口无言,最后不得不差人出宫催一催陈平安,郭安才连忙在一旁,高呼:“陛下,将作监少监陈平安觐见!”

    李世民大呼:“宣!”

    陈平安深呼吸一口气,大步走进去,抱拳躬身道:“臣拜见陛下。”

    李世民招呼道:“免礼,朕今日召你入宫,乃是有一事相商。”

    “前不久,朕有言,想要建立科学院,让你去科学院教学,教导出来能工巧匠,也好造出更多的利国利民之物,从而是的大唐强盛繁荣。”

    “只不过,辅机等人有言,此乃离经叛道之策,不可为也。”

    陈平安回道:“陛下,一门学文,必须具有生命力,必须有推陈出新的能力。所谓生命力,也就是能够得到君王、百姓们的认可,就好比先秦时期有着诸子百家,可汉朝之后却独尊儒术,而儒学也就传承至今。”

    “这就足以证明儒学是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并且,还会一直传承下去。”

    “而儒学之所以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在于儒学主张仁政,也教导百姓们要遵仁义礼智信,此乃定国安邦之良策,也是让百姓们从愚昧无知、不知礼教中得到教化。”

    “臣以为,儒学不可废。”

    “不过,儒学也有着推陈出新的能力,春秋时期的孔圣人之言,后来又经过了他的弟子们进行编撰,有了论语。而汉朝时期,又有着董仲舒进行梳理,推出了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天人感应。”

    “试问,董仲舒是不是儒家之名儒,而他,又为何能够成为儒家之名儒?”

    “董仲舒能够在儒学的基础上,还能推出新学问,那为何后来人就不可为也?”

    “是因为我们笨,还是因为我们蠢?”

    陈平安的一番话,直接让高士廉等人哑口无言,倒是魏徵似乎还想要站出来,和陈平安理论一番。

    然而,陈平安却不给他机会。

    “陛下,臣以为,每一个王朝都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也有着自身的规则性,汉朝是因为承接先秦,如此,才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来教化万民。”

    “显而易见,此法乃是上上策,也有着很显著的效果,是的汉朝传承四百余年。”

    “汉朝之后,中原文化因为儒学而兴盛,却也因为那些权贵弄权,从而中饱私囊,把学文当做是一家之长,所谓耕读传家,其实就是把先贤之学文,把控在自家之手,也就有了门阀之别。”

    “而前朝结束乱世,成就了天下一统,学文再一次得到发展,可这种发展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因为大家受到的教育是比较低的,大家的眼界也很低,没有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也没有了汉朝儒学之兴。”

    “大唐若谈兴盛,就不能只传承而不思变。”

    “我等完全可以让儒学发扬光大,让儒学容纳百家之长,成为适合大唐之发展,能够推动大唐之兴盛的学问。”

    魏徵没有说话。

    若论嘴炮,魏徵还真的可能辩不过陈平安,因为陈平安的脑子,那就不是大唐养出来的,他就算是没有太多深刻、真理般的观点,却也能随口几句,就让魏徵无法反驳。

    不得不承认,董仲舒在儒学上或许有一些问题,但是一个天才的政治家,他开出的政治解决方案,也一直被君王当做是治国理政的制度方案。

    毕竟,百代皆行秦法,百世皆用公羊。

    李世民坐在首座上,恨不得抬手鼓掌,称赞一番。

    不过,他还是忍住了。

    然而,陈平安接下来的话,却又让陈平安有一些傻眼儿。

    “陛下,臣以为,现在建立科学院,不可取。”陈平安抱拳躬身,郑重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