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贞观公务员 » 第73章:朕不愿无为而治!

第73章:朕不愿无为而治!

    “陈卿,来的正好,朕正要寻你呢。”

    太极宫中,李世民让郭安把桌子上批阅好的奏章都搬走,该烧的烧,该送去官衙的送去官衙。

    又招呼陈平安喝茶,自己也缓了一缓,才开始交流起来。

    陈平安则是拿出了自己昨天写好的奏章,也就是献给李世民的‘五年规划’,以及他自己的某一些规划。

    李世民见到陈平安拿出奏章,就心下一喜。

    看来,陈平安并非是随口一说,想要搪塞他,而是真正有意弄出一个五年规划。

    便连忙打开来看,从贞观元年至贞观五年,又根据原本史册,做出一些规划。

    修路、修水渠、修长城、推广土豆这些都是小点。

    其中的城镇化建设,倒是让李世民有一些意外,讲述要以发展都城为主,加强治安管理,取消宵禁,往来自由,引山民落户,轻徭薄赋、增加通关关税,提高商税等。

    陈平安在奏章里面讲述了什么是城镇化,这是一个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也是大唐实现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

    以各地县城为依托,以各地州郡都城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陈平安也有想过这个法子在大唐可不可行,这时候的大唐的主体还是男耕女织,甚至是大唐的京师长安直接有着虹吸效应,把大唐各地资源全部吸引过去,造就了一个无比繁荣的都城。

    古往今来也都是如此,六朝古都可不是仅仅是六个王朝在这里建立皇都。

    宋朝的汴京、明朝的紫禁城也都是如此,也都是最好的例子。

    陈平安当初就有言,后来的皇帝为了解决京师人口太多,交通不便,以至于迁都的问题。

    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修路搭桥那么简单。

    因为大唐越是兴盛,百姓也越是富裕,他们也就越是有可能会举家前来京师定居。

    这是大势所趋。

    不过,现在就开始潜移默化地推行城镇化,发展周边都城,能大大地减轻京师长安城的压力。

    这才是真正能让李世民称赞不已的建言。

    “好!”

    “当真是治国良策也!”

    李世民激动不已,直接端起茶杯咕咚咕咚大喝了几口,却不得尽兴,若是现在旁边有酒的话,他恨不得大醉一场。

    再然后,就是东西两市迁徙,以商定点。

    长安城因为是大唐皇都,所以人口众多,同时,也是大唐的贸易中心。

    东西两市也成为了大唐最大的贸易市场,也正因为这个贸易市场,吸引了太多的商人。

    若是把布商的交易市场撤出京师的东西两市,定在东都洛阳,也就是以后大宗布匹商货不能进入京师,只能在洛阳的东市交易,并且在那里建造比较高规格的布匹仓库,用来存放布匹,是不是就能减轻京师东市的压力?

    再比如,把马市定在旁边的鄠县,因为鄠县靠近关中的马场,完全可以在那边养马,并且进行交易。

    除了城镇化的建言之外,自然也有建立州学、县学的建言。

    五年时间,先建立道学,与大唐十三道的治所之地,建立道学学院。

    一座学院,可容纳学子两万之多。

    不用去思考,会不会有这么多的学子,而是先以这个规格来建造,然后就是财政补偿,建立助学金,让读不起书,却有才学的寒门士子,可以进入道学学院求学,以参加科举取士,从而成为国之栋梁。

    李世民直接站起来,大声道:“郭安,拿酒来!”

    “这等良策,朕闻之,心潮澎湃,大为兴奋啊,当真是喜不自胜,当以酒为伴!”

    陈平安却抱拳施礼道:“陛下,酗酒伤身,当以圣体为重。”

    只一句话,就好似一盆凉水,直接浇在了李世民的头上。

    “算了,算了。”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直接挥挥手,让郭安继续守在外面。

    陈平安的一句提醒,让李世民想到了他所写的史册之中提到的自己于贞观二十三年病死床榻。

    瞬间就没了想要喝酒的心思,并且又有一些后悔自己昨天晚上兴起醉酒了。

    李世民坐下之后,又继续看着奏章后面的内容。

    “李孔王崔……。”

    “百家姓?”

    陈平安解释道:“陛下,此乃蒙学之书,可以和《千字文》一样,作为孩童初学,识字读书的内容。”

    “百家姓不必领悟其中深意,却又能让学童知晓自己的姓氏由来,还有名字书写。”

    李世民听闻,又通读了一遍。

    最后抬起头来,说道:“确实是上佳的蒙学之书,此书一出,你在士林之中倒是又能获得好名声。”

    李世民露出一丝狡黠,问道:“这倒是让朕想起来,你来自千年之后,应当记得这大唐之后许多传世经典文赋吧?”

    陈平安倒是没有想到李世民竟然能联想到这一点,看来,自己的教导,是真的有着很大的作用啊。

    一般人,是很难有这个思维的。

    “陛下,臣确实记得不少传世经典文赋,不过,臣以为,那些都是先辈们的才学,而非臣之才学,臣若是拿来用了,便是有愧于先辈。”

    李世民愣了一下,点点头。

    “嗯。”

    对于陈平安的这个回答,他还是非常满意的。

    若是陈平安拿着历史上的那些有才者的诗赋来为自己扬名,他多多少少是会看轻一些,甚至是心中有那么一点儿膈应的。

    “卿的五年谋划,让朕受益匪浅,若是所谋皆成,你当居于首功。”

    “朕问政于高俭、长孙无忌等人,他们所言也不过是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亲贤臣、远小人、君明臣贤、上下一心。却说不出,朕到底该怎么做,他们应该怎么做。”

    “修路、搭桥、修长城、修水渠、兴修水利等,他们似乎知道此乃千秋之功,却担忧朕与那隋炀帝一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朕也明白,在他们看来,只要是天下安宁,只要是君明臣贤,只要是循规蹈矩,盛世必定会来临。自古以来,也皆是如此,颇有一种道家的无为而治之意。”

    “可今日,朕得你的奏章,才算是满意。”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无为而治确实可得盛世。”

    “但是,朕得仙人庇佑,得你这般稀世罕见之才,岂能继续碌碌无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