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霸业:汉末新纪元 » 第十二章:南郡新策

第十二章:南郡新策

    刘俊拜命南郡太守,行将赴任。荀彧、赵俨二位,见刘俊对宦官恭敬有加,心生不满,乃相与议论。

    荀彧怒道:“明公素有大志,何故与阉党为伍?此非英雄所为也。”

    刘俊闻听,闭目不语。

    赵俨亦道:“宦官乃朝中之蠹虫,君若与之同流,岂不污君清名?吾羞与汝为友。”说罢起身摔袍而去。

    刘俊闻言,并无阻拦,酣笑与彧答道:“文若有所不知,吾今白身一人,无兵无权,若不暂借宦官之力,安能立足?”

    “吾欲行大事,当不拘小节,此乃权宜之计,非吾本意。”

    “吾心所图,乃日后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自当剪除奸佞,还朝廷清平。”

    荀彧拍桌而起:“明公之言,似乎有理乎?然吾辈生于世,当以正道图之,方可为君,今明公不行正道,反以行奸佞之事,敢问大事成后,何以御下?”

    刘俊闻言,勃然变色,正色道:“文若,汝亦欲去乎?”

    荀彧起身,背对刘俊,眉头紧蹙,拱手而言:“吾初见公,以为明公乃刚正不阿之士,岂料今日之事,令人大失所望,哀哉!荀彧告辞也。”

    刘俊目送荀彧至门前,未加挽留,但见荀彧即将跨出门槛,遂扬声而言:“吾行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计。吾志在千里,岂能因一叶障目而废全林!”

    荀彧闻刘俊之言,步履稍滞,心有所感。然终不回顾,径自出门,飘然远去。

    刘俊目送荀彧离去,心中泛起一阵伤感,遂自斟满酒杯,仰首一饮而尽。

    酒入愁肠,化作千泪。

    片刻后,徐庶、郭嘉、杜袭联袂而来,闻听此事,非但不怒,反而面露赞赏之色。

    郭嘉道:“明公,吾闻汝与文若之事,汝之所为,虽出人意料,却也显汝决断与胆识。”

    杜袭亦颔首言道:“确实,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明公此举,虽令文若不快,然于大业无碍,反显汝为达目的,不拘一格。”

    刘俊苦笑,回应道:“二位谬赞了,吾实无奈何。天下大势,非一人之力所能左右,吾不过顺势而为,以求一线生机耳。”

    郭嘉听闻刘俊之言,心中暗自赞赏,观其为人处事,既有仁义之风,亦不乏智谋之策。刘俊能行非常之事,忍非常之忍,实乃难得之主。

    遂直言道拜倒:“明公,汝之为人,吾亦知晓,既有仁义又有智谋,正合吾意。素有良禽择木而栖,嘉愿奉汝为主,共谋天下。”

    刘俊闻言,虽感意外,亦欣然领受,答道:“奉孝此言,令吾心甚慰。得汝英才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杜袭见状,亦不迟疑,立表忠心道:“奉孝既已拜公为主,吾亦愿随主公之后,共赴时艰。”

    刘俊见郭嘉、杜袭皆愿拜己为主,心中感激,忙扶二人起身,言辞恳切,以礼相待。

    刘俊起身拜道:“二位高义,令俊感佩不已。天下英雄,能得二位之才,实乃刘某之幸。今后,吾等当携手并肩,共谋大业,不离不弃。”

    郭嘉、杜袭闻言,心中感动,深知刘俊非但有雄才大略,更有仁德之心,遂更加坚定了追随之志。

    遂即四人打马,寻关张驻军,会合而去。

    翌日,刘俊端坐大营,手持南郡地图,眉头紧锁,深思熟虑如何治理新领之地。

    郭嘉、徐庶、杜袭三人闻讯而来,共商大计。

    刘俊抬首,见三人至,遂开言道:“诸君,南郡乃吾新领之地,民情复杂,吾欲求治之策,不知诸位有何高见?”

    郭嘉站在刘俊身旁,与徐庶,杜袭相而视之,缓缓开口:“主公,吾等不擅长治理城池,然今日闻主公得南郡,嘉心中甚喜。吾有整军之策,献于主公。”

    刘俊听闻大喜:“奉孝快快道来!”

    郭嘉道:“南郡乃战略要地,上接华容,下连赤壁,皆是古来兵家争夺之焦点。吾等至彼,首要之事,便是整顿兵马,利用地势之险,巩固边防。”

    刘俊闻言:“如何行之?”

    郭嘉手指地图,详细阐述南郡周边的地理形势,刘俊与徐庶、杜袭侧耳倾听。

    郭嘉道:“主公,南郡东连江陵,控长江之喉,阳水、沔水交汇于此,水路交通至关重要。宜在此地增派精兵,筑堡设防,确保水道安全,可阻敌而于门之外。”

    又言:“夷陵地处要冲,昔日居利,今宜加强城防,储粮积草,以为南郡之坚实后盾。城中宜设都尉,统领兵马,以备不时之需。”

    提及华容,郭嘉续道:“华容近云梦泽,夏水贯之,湿地广博,宜练水师,以控水域。此处可设水军营垒,既能巡防江湖,又可迅速支援四方。”

    论及宜城与郢,郭嘉建议:“此二地历史悠久,民心向背关乎国运。宜宣扬主公德政,安抚百姓,同时利用古迹,激励军心。”

    最后,郭嘉对邔、当阳、中庐、枝江等地亦有所谋:“此等地方,各有千秋,宜设巡查,维护治安,收集情报,以防外患。”

    刘俊闻言,频频点头:“奉孝真大才也,未到其地,亦有其策,牛而逼之,逼而牛之,吾得奉孝,真如鱼得水。”

    徐庶颔首赞同,继而补充:“奉孝所言甚是。此外,吾闻南郡多有豪强,若能妥善安置,使之为我用,亦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杜袭亦发言:“吾等初到南郡,可先从整顿军纪入手,强化边防,以震慑不法之徒,保境安民。”

    刘俊听三人之言,大善:“三位之言,甚为刁之,然今军策已定,民政何以实施?诸君可有良策?”

    三人相视,皆有所思。

    徐庶首先打破沉默,拱手道:“主公,吾等虽不擅长治理城池,然亦有些许愚见。

    “民政之道,首在安民。吾以为,宜先减轻赋税,以宽民力;再兴学校,以教化百姓;又当修水利,以保农耕,此三者,乃是治国安民之本。”

    郭嘉闻言,亦有所感,接道:“元直所言甚是。此外,吾等还宜整顿法纪,严明赏罚,使民知敬畏。同时,吾等亦可招募贤才,以充任地方官吏,如此,则政令通行,民心归附。”

    杜袭亦表赞同,补充道:“听闻主公前至青州,收得管宁、华歆、邴原三才。”

    “吾亦闻其三人乃当世大才,有'一龙'之称,颇有治国之道,民生之计。”

    “主公新得南郡,何不书信一封与之前来,共商其之民策。”

    刘俊听三人之言,频频点头,心中已有定计:“三位之言,皆有见地。吾当一一施行,以期南郡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遂书信一封,谴人至青州,后引军赴任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