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第一隐太子 » 第三十二章 暗流涌动【为Lucky云梦】加更

第三十二章 暗流涌动【为Lucky云梦】加更

    为【为Lucky云梦】书友加更,他是第一个分析中废除均田制真实意图的书友!也是第一个分析发行唐币意图的书友!为你加更!

    “封长子长孙李承道为太子!”

    “所有呈递奏折,先送通政使司点验,再由中书省票拟后呈皇帝裁定。批本处和中书省照皇帝裁定的票签文字,用笔照录于奏本封面上,再交由东宫观察,最后送六科发抄施行,即刻实施!”

    “着东宫成立大唐宣传总部。宣传部的主要职能是管控新闻出版乃至教育方针。负责对下级各部门的监督以及对新闻、出版、报刊和书籍的核查。

    第一,负责指导,规划和部署整个大唐全局性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学习和落实;

    第二,负责引导大唐所有民众舆论,指导协调各下级部门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搞好舆论引导;

    第三,从宏观上指导精神文化产品,包括但不仅限于书籍,报纸,杂质等的创作和生产;

    第四,受中书省委托,协同和会同有关部门对我们宣传文化系统的重要岗位的官吏进行管理。联系宣传文化系统的官员,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所有文人士子的思想教育;

    第五,负责提出宣传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指导宣传文化系统制定政策和法规;同时还要按照中书省的统一要求部署,做好宣传文化系统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

    这是玄武门之变后第一次大朝会,所有够上级别的官员都来参见了。

    玄武门兵变过去已经3天时间,所有人都明白,秦王府以先声夺人的态势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后,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东宫并没有像所有人预料的那样分崩离析,反而在李承道的带领下,兵围皇宫,击杀右威卫大将军李孟尝,秦王府从事中郎杜如晦,左骁卫大将军张公瑾,左屯营将军敬君宏!

    这一连串秦王李世民心腹和大将被杀,着实让时刻关注这场兵变的朝堂大员大跌眼镜,而后来,兵围皇宫,炮击玄武门,更让所有人胆战心惊。

    平时那个温文尔雅的李承道,竟然隐藏着这么多威力如此巨大的新式武器,那些手下穿着迷彩服的奇怪士兵,竟然各个以一当十,杀起秦王府精锐来如砍瓜切菜一般,这还是陪秦王叱咤沙场的百战老兵吗?怎么感觉不是这些奇怪士兵的一合之敌。

    再后来,李世民被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秦王府左护军府头领曹正杀死,秦王府势力就此土崩瓦解,又是让所有人惊讶地下巴都掉了下来。

    有人猜测李世民也许会被老谋深算的李渊反制,有人猜测锋芒毕露的李承道带领东宫士兵在绝对的武力下血洗秦王势力,甚至还有人猜测会有将领带兵赶来勤王,保护李渊……

    但没有一个人能猜到,不可一世的天之骄子李世民,竟然会死在自己人手下,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连秦王府自己人都和李世民貌合神离,秦王怎么胆敢有勇气谋逆呢?

    所以这次大朝会,大家是来探听风声的。

    一来是摸索下李渊在玄武门兵变后,怎么对待失去李建成但又击败秦王的东宫势力,怎么对待失去李世民又发动这次兵变的秦王势力。

    二来是想知道李渊对皇位继承人的安排,毕竟他最看重的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已经死在这次兵变中,接下来太子是由李建成的长子李承道来继承,还是李渊会在自己的剩余子嗣中挑选。

    太子乃是储君,对整个大唐来说尤为关键,如果这次大朝会中,李渊透露出一些意向,那大家就可以有序安排了。原本亲近的就可以去大摆筵席恭喜了,中立的可以去投靠了,原本敌对的,该告老还乡的告老还乡,该请罪的请罪。

    基于这些原因,当李渊身边的大太监说完这些话后,上至三省六部大员,下至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所有人都没提出异议,在这种敏感时期,李渊又是被软禁,又是死儿子的情况下,没人敢去触他眉头。

    岂不闻伴君如伴虎,待会一不小心人头落地,那不是倒霉运。

    不过虽然没有人提出异议,但大太监说的那些话,所有人都把每个字记进了心里,准备回去好好揣度。

    前两段话不用说了,李承道得太子之位是在所有人的预料之内的,玄武门兵变的胜利者,如果还当不了太子,那才会惊喜呢,不,不是惊喜,是惊吓!要是李承道不满,再来次兵变,那大唐是真的完了。

    但最后成立宣传部的事,倒是有些奇怪,这个新的部门没有和原先任何部门有冲突,所以大家在没有伤害到自身利益又是如此敏感的时期下,都没有提出任何意见。

    但新的部门意味着新的利益,要不要去争取呢?对整个朝堂的格局会不会产生变化,都是各方大佬需要思考的。

    现在唯一能确认的就是宣传部应该是归属于东宫的自留地,那么,李承道成立这个新的部门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太子,您现在有什么需要起奏的吗?”

    正当大太监准备喊有事起奏无事退朝的时候,原本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一动不动的李渊突然开口。

    声音似乎和以前有一点点的不同,那种感觉大殿内的众官吏说不出来,只是觉得似乎有了一点点的变化。

    而就这么一点点的变化,被那些三省六部的大佬们,敏锐地捕捉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