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秦帝国的悲欢离合 » 第四十章李斯来了

第四十章李斯来了

    李斯(生年不详——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人。

    秦朝时期大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年轻时,李斯在楚国,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

    战国那个乱世,只要是个有志、有为的人。

    都会去,争名逐利的。

    法家胜行于世。

    商鞅、张仪、甚至吕不韦这些人,都是因为君王的赏识。

    都位居人臣。

    李斯肯定也希望建功立业。

    因此他不满足于现在的人生。

    也想大有作为,将来建功立业。

    于是李斯辞去小吏,拜荀卿为师。

    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

    李斯学完之后,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决定到秦国去。

    因此可见,李斯是清晰当时的时局和未来发展的大势的。

    因为他对嬴政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更是最后没有坚守道德和人性的底线。

    助纣为虐,毁了秦帝国。

    也毁了,让自己奉献半生心血而建立的秦帝国很快就消失在历史尘埃中了。

    这是后话,我们按照时间线往下说。

    这天,吕不韦在家里宴请客卿。

    那场面叫一个宏大啊。大堂里,五六十个吕不韦亲密的客卿环绕。

    外面大院子两三千人摆了里三层,外三层的。

    这些都是被吕不韦认为才不足以安邦定国的人。

    只是各式各样的人才都有,都有用。

    这就是权利。

    这就是奢华。

    吕不韦有这个能力。

    吕不韦有这个资格。

    大家就这样吃喝玩乐着。

    这样的阵仗,吕不韦每一月会举办一次。

    以此来,笼络人心,安抚客卿,门人。

    这时身边一位客卿,对吕不韦说道:“相邦大人,前几日有个叫李斯的,和我是同乡。”

    “他师从荀卿,有安邦定国之才。”

    “哦?”吕不韦听了,也不以为意。因为他对儒家思想不排斥,但是也不是多么的认可。

    只是认为儒家思想,教化民的奴性尚可。

    目前乱世,无用武之地。

    李斯就这样,暂时得不到赏识。

    他也没有气恼,想成功哪有那么容易呢?

    他积极投身到吕不韦的《吕氏春秋》的编撰工作中。

    期待能够被重用的时候再说吧。

    吕不韦就这样忙碌政务。

    偶尔忙碌自己和她缺失的爱情。

    毕竟帝太后那是有身份的。

    两人不可能朝夕都粘一块吧。

    虽说现在她两,是秦国的唯一,唯二。

    没人敢瞎议论。

    毕竟人言可畏。

    都是要面子的。

    因此两人也就是隔三差五的

    温柔一番。。。

    那个时候嬴政并不像后世那样演的。

    每天都要上朝。

    然后帝太后坐后面,或者坐左面。

    那样去做。

    只是重大节日。

    重大事项,他才去上朝,坐在那里。

    穿着王袍,带着那象征王权冕旒。

    冕旒,是中国古代服制,始于黄帝时代,沿用至周天子。

    秦始皇即位后,废除冕旒,郊祀之服皆穿戴袀玄。

    可能他觉得和个门帘一样。

    戴着不舒服吧!

    他更多的时间是和华阳太后一起,陪伴华阳太后。

    学习治国安邦的本领。

    从小嬴政就比一般的小孩成熟。

    有自己独特的思想。

    自9岁不到回咸阳。

    就和华阳太后生活在一起。

    人都是感情动物。

    何况这嫡奶、嫡孙呢?

    因此嬴政非常依赖奶奶。

    华阳太后也非常的宠溺这个聪明、乖巧,胸怀大志的孙子。

    夏太后呢?

    儿子一死,册封的韩婉儿也就没有依靠了。

    本来在嬴楚当太子时。

    韩婉儿也就是他的一个冲动和意外而已。

    所以她和韩婉儿娘俩一起生活,并没有分开。

    夏太后就那样个人。

    那样个遭遇。。。。

    所以也坦然的安享着晚年。

    只是期待成蟜长大成人后,能够为国建功立业。

    获得封地。

    到时候她和韩婉儿去封地老去,也好。

    她也非常重视成蟜的教育。

    请了名师教授成蟜。

    大家就都这么样子,有序的过着日子。

    时间到了公元前243年,这一年,嬴政16岁了。

    登基这4年多来。

    他从一个毫无政治经验的少年。

    长大了。

    许多事,也是有自我决断的大人了。

    所以他非常苦恼吕不韦的所做作为。

    从一开始的无力反驳。

    到现在据理以争。

    虽然最后都被他母亲的那句。

    “大王,就按照丞相的办吧。”

    堵得一肚子气撒不出来。

    回去就给华阳太后诉苦。

    每每如是,华阳太后都告诫他。

    成大事者,必须能够忍辱负重。

    现在不可与吕不韦产生正面的冲突。

    急则生变。

    嬴政听了奶奶的话,也就慢慢的忍耐了下来。

    可是对吕不韦的恨是愈加强烈了。

    不过他也知道,从小父亲和母亲就说。

    吕不韦如何资助父亲。。

    吕不韦如何助父亲逃命。

    吕不韦如何助父亲上位。

    所以,这个时候嬴政的恨,只是如同想长大的孩子叛逆于自己父亲一样。

    吕不韦其实也是这样的心态。

    觉得嬴政还小,有些事考虑欠缺。

    因此不采纳。

    两人属于政治理念不同的冲突而已。

    所以也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华阳太后那是个明白人。

    并没有挑拨离间。

    帝太后和吕不韦这四年也是鱼水之欢。

    不尽其时。。。。

    你说这事,咱的八卦老祖都知道。

    华阳太后、夏太后能不知道么?

    嬴政能不知道么。

    只不过大家为了稳定。

    大家为了各自的利益。

    为了嬴政能够顺利亲政。

    也都是心照不宣。

    不去阻碍。

    不去议论罢了。

    嬴政毕竟是爱母亲的。

    想着在邯郸那6年,孤儿寡母的,母亲太苦了。

    只要她高兴。。。

    我做儿子的说什么呢?

    虽然母亲的软弱、无能,啥事都站吕不韦一边。

    虽然让自己的抱负无法实施。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让他在臣工面前丢过人。

    这一点,他们还是维护的。

    基本上每次吕不韦否定他的提议时,都是有充足的理由去解释和证明的。

    虽然他不认可,但是架不住母亲认可、臣工们认可。

    他又能如何呢?

    两人就这样是相爱相杀了四年。

    慢慢的吕不韦发现嬴政是真的长大了。

    想想这些年和赵姬的事,肯定他们都有所察觉。

    感觉嬴政越来越不尊重他了。

    其实吕不韦真是被权利的猪油蒙蔽了心。

    那个曾经聪明的可以说世间当时最聪明的他。

    如果能够顺应嬴政的长大,逐步的支持嬴政处理国政。

    嬴政会记恨他?

    他大权独揽,丝毫不顾忌嬴政已经长大。

    迟早要交出权利的。

    与其被剥夺。

    顺利移交权利。

    不正是先王的目的么。

    不正是当初自己的初心么。

    结果他糊涂的行为,失去了寿终正寝。

    失去了一辈子都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

    他和嬴政渐行渐远。

    而且他又糊涂的做了一个更加致命的错误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