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秦帝国的悲欢离合 » 第五十三章秦王称帝

第五十三章秦王称帝

    公元前221年随着齐鲁大地上,古老齐国的覆灭。

    嬴政终于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大任,秦国成为825年来,又一个大统的国家。

    而且此时土地的私有化,以及人类文明也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自商以来一千多年的奴隶制社会已经被新型的社会形态所取代。

    是时候开启封建社会的新篇章了。

    嬴政汇集文武众臣,商议给自己一个全新的称谓。

    众臣议论纷纷,都让嬴政不甚满意。

    此时38岁的嬴政,那是绝对的自觉圆满,他认为普天之下,没有任何人有自己这样的雄韬伟略和建立的功勋。

    他认为自己的伟业,堪比炎黄,盖过五帝。

    因此他决定用“皇帝”更符合他的定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对于国家政体结构,有大臣建议始皇帝分封公子,宗亲以稳定全国,采取和周朝一样的分封制。

    李斯是极力反对,他指出,周朝乱就乱在分封制上。

    前车之鉴,还不汲取教训。

    那么就是开历史的倒车。

    始皇帝深以为然,决定加强中央集权,采用郡县制来实现地方管理。

    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制。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为皇帝之下最大的官员,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管理文武百官。

    秦始皇设立有左右两位丞相,以右丞相为尊。

    丞相制度为后世所沿用,直到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才废止丞相这一官职。

    太尉主要掌管军事,太尉辅佐皇帝参理武事,负责各级军官的任免与考核。

    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主要负责监察、律令、文书、档案等事。

    郡国上交给中央的“上计簿”为御史府所藏,御史府还派人监察郡国官吏,称监御史。

    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高度集中。

    三公之下,设九卿具体分管不同的事务。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祭祀;

    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的安全;

    卫尉:掌管官门卫屯兵;

    太仆:掌管皇室车马;

    廷尉:掌管刑狱,是全国最高司法官;

    典客:掌管诸侯及四方归附蛮夷礼仪;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

    宗正:掌管宗室亲属事务;

    少府:掌管皇家财政;

    除九卿外,还有以下官员:

    中尉:掌管京师防卫;

    将作少府:掌管宫室营造;

    詹事:掌管皇后太子家中事务;

    典属国:职掌少数民族归降、朝贡之事;

    主爵中尉:掌管列侯。

    上述公卿可参与“廷议”。

    设置了比较完善科学的王朝管理体系。

    地方设置郡县,统一归中央管理。

    初分全国为36郡,以后随着土地的扩大增至46郡,定咸阳为首都。

    治国政策上,继续执行孝公变法以来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而上升起来的贵族。

    基本的政体确定和配置完善后。

    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强化统治的手段和措施。

    制定统一的标准。

    首先是统一文字,方便了文化交流。

    统一度量衡,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统一货币,毫无疑问这是最重要的。

    修筑长城: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对华夏的袭扰,修筑并连通了过去的长城,达一万公里。

    虽然当时加重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但是它的存在确实减少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内地的侵扰。

    驰道和秦直道(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强迫迁徙六国富民和平民。

    为了防止六国贵族依持宗族“死灰复燃”,强迫他们迁徒到咸阳,要他们看护皇陵,或者迁徙于西南边远地区,一些平民也同时被迫迁徙,叫做“迁虏”,做开矿、开盐井等苦役。

    修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

    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这个时候,始皇帝如果继续勤勉于政,能够减少大量的工程建设。

    与民修养生息,稳定发展社会经济。

    可能秦帝国的命运就不会那么悲惨。

    可是这个时候的嬴政,完全没有这个意识。

    也许他太过于超前。

    也许他受到商鞅愚民、疲民思想作祟。

    大量征伐劳役,才经战乱的劳苦大众,真的是苦不堪言。

    但是始皇帝是看不到这些的。

    他的身边几乎都是和他志同道合的法家学派的臣工。

    没人去关心社会根本矛盾是什么?

    底层人民的苦难,没有人知道。

    始皇帝还在继续做着一件件千古伟业。

    每一件伟业,都是社会的颤栗、都是人民的血汗。

    为什么后世都称始皇帝是暴君?

    其实他并不是残暴,而是急切了,有点时不我待的感觉。

    他好想一下子把所有大事都办好,好给儿孙千秋万代的家业。

    他想让后世的子孙,臣民不再苦难。

    也许这才是他的真实想法吧!

    但是急功近利不是安邦定国的正确方法。

    庞大的阿旁宫还正在大兴土木,虽然历史上确实没有建成。

    但是庞大的工程,开始建设,那也是花费几十万劳工的血泪,也是几百万底层人民在贫瘠的土地上劳作出来的。

    庞大的军队,庞大的官僚体系。

    都是人民辛劳生产而供养的。

    民无怨?

    不可能。

    只是苦于严苛的秦律,不敢怨。

    只是苦于连年的战乱,生命如草芥。

    民的恐惧心,让民麻木了而已。

    这其实如嬴政小时候,疑惑德政是不是王道之法一样。

    在他和他的战友思想里,除了皇权,贵族特权外。

    就是法度。

    什么道法自然?什么仁义礼智信?

    不存在的,那都是“腐朽的没用的思想。”

    如果这个时候嬴楚在,吕不韦在。

    他们肯定会说,政儿,你成就了伟业。

    非常了不起,现在该让民修养生息一段时间了。

    哪怕是十年,实在不行,让民修养生息个五年也行。

    那结果会截然不同。

    可是没人给他那样说。

    围着他的都是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和他一个思想的那群人。

    嬴政注定要输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