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杀 » 第一百三十二章 白马渡

第一百三十二章 白马渡

    白马渡位于襄阳城以西约70里处,不过这个70里并不是直线距离,也不是江水距离,而是弯弯曲曲的道路距离。

    白马渡的滩头很大,但地势却界线分明。

    汉水南岸紧临白马渡的上游区是一大片像迷宫式的七拐八拐的小山峦,而且临江处的山体还大多是成紧紧沿江的走势。

    沿江的山体虽然都并不很高,平均只百米左右,但也险峻难行,并让从此过江成为一桩苦差和难差。

    白马渡和下游区则完全不同的大约平坦,只是树木植被多一些。

    汉水在白马渡附近的江面很宽,差不多有二千米,但江中大部分是密布交错的浅滩与沙洲,只有离南岸不远处的一小部分江水稍深一些,可也比羊皮滩浅。

    不过,这最深也能过人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白马渡西侧的山峦处江面,白马渡正对和其东侧下游区域只有四五百米可以涉水而过,再下游就陡然变深足以淹没人了。

    虽然江水确实有点浅,但其实白马渡以前是渡口,是走船的渡口,可不是让人涉水过江的地方。

    会出现这样极低的水位。

    冬季水枯只是一个小原因,更主要的还是因为这些年连年的大旱闹的,是小冰河造就的极端情况。

    因为这里毕竟离襄樊比较远,位置也比较偏僻,除了少量渔民和本来就很少的附近村民,一般的襄樊人还真都不清楚白马渡现今的水文情况。

    毕竟白马渡是走船过江的地方,大多数人也想不到这里的水会突然变得这么浅。

    再者,大部分能涉水过江处都面对着山峦,是兵家的险地,加之又离襄阳比较远,所以并没有被左良玉重视。

    但左良玉倒也很谨慎的在这附近放了探马。

    大明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初三的这天上午,负责攻击樊城的李自成部在受到左良玉守城部队猛烈的火器打击后,不得不停止试探性进攻。

    这时,李自成的一个部将转上来一个渔民的消息说,西边更远的地方有一处浅滩官军未派人把守,而且此处浅滩的江水在这个冬日很浅,比羊皮滩还要浅,大队人马完全不用舟船就可通过。

    只是有点远,也有点偏,前去的道路和地形也很不理想。不过,这渔民认识小路,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李自成立即派人去找更多投奔过来的乡民进行了解,并很快得到了进一步的佐证。

    农民军得到这条高价值情报不及时的主因是很多乡民实际上接触不到农民军的高层人物,更不可能了解农民军的作战部署,所以往往会造成很多有价值信息的延误。

    再加上了解白马渡江水情况的人确实不多,这更进一步造成了信息的延迟。

    得到了这条极具价值的报告后,虽然罗汝才部正在对羊皮滩进行突袭,并且也不知能否得手,但李自成还是果断的终止了对樊城的继续试探性进攻。

    樊城虽只是座土城,但左军火器众多,又准备日久,李自成试探性进攻的效果很不好。

    攻击开封的艰难和二月份打左良玉守河南郾城时的经历也让李自成对强攻坚城很不感冒,而且这也不符合他的性格。

    李自成于是断然将主力转向西,同时派遣侦骑尽快对白马渡进行哨探确认。

    当得到明确的确认后,李自成部的骑兵开始疾驰,步兵大队也加快了步伐。

    而早就敏锐发现农民军异常的老将左良玉也不含糊。

    李自成的主力一动,左良玉就遣副将王允成带其留在襄阳的骑兵向白马渡方向疾驰,同时令其命在万山脚下待命的惠登相部一并支援。

    樊城之外,一马平川,左良玉又登高而望,李自成少量人马还好说,大军想隐匿踪迹还真做不到,尤其为了节省时间,李自成西进的大军还不可能离汉水太远。

    而左良玉经营襄阳已有半年,也不是第一次来襄阳,白马渡的情况他不可能不知道,他更明白李自成的大军全动,不太可能只为了羊皮滩等小滩头。

    不过之前未派军守白马渡却是因为左良玉从未想过死守襄阳,也认为根本就守不住,早就准备好了跑路。

    既然准备跑路,那就不能在白马渡牵扯大量的军力。

    虽然地势对守方很有利,但水却太浅了,和陆地攻防有的一拼,人少了根本没用。

    而白马渡又太远,大部队扔过去极有可能被粘住而跑不掉。

    因而左良玉才只在白马渡放了探马,并把更多的希望寄托于农民军一时半会儿发现不了或永远发现不了白马渡,寄托于他的部队能把坚壁清野工作做好,寄托于农民军望山却步。

    要知道,如果守方在白马渡凭山据守,攻方的伤亡将会相当可怕。

    但左良玉却没想到李自成发现的这么快,又真的不惧伤亡。

    当意识到李自成有可能奔袭白马渡后,左良玉却又犹豫了。

    就这么轻易的放弃这座千古要塞实在有些让人不甘。

    而且左良玉发现自己还算漏了一点,那就是无论如何,他得把今天挺过去。

    否则农民军一旦从白马渡绕击,汉水北岸的樊城就是死城,农民军今天下午就会到达襄阳城下。

    凭李自成的那股子狠劲,一旦围了襄阳,那就谁都跑不掉了。

    所以,左良玉才立即出樊城至襄阳,并亲率在襄阳的精锐主力部队也移动向西支援。

    若农民军奔白马渡去,他可快速抵达战场;如若是为了别的渡口,也可保证有效驰援。

    不沿江而行,一是汉水南岸江边的道路条件很不理想,二是沿江而行会反多绕很多路,三也是怕农民军发现他的军力调动并再次改换主攻方向。

    所以,左良玉的这支军力也不会与在羊皮滩防御的李平发生交错碰面。

    为确保稳妥,左良玉将他最信任的方国安与陈可立留在了樊城坐镇,将儿子左梦庚留在了襄阳城中坐镇,并派出了他最信任的老部下王允成打前锋。

    王允成是辽东人,号“铁骑王”,是左良玉的铁杆部属。

    左良玉亲率的精锐主力主要由左梦庚节制的本部嫡系人马组成,因为这时候调樊城内的部队已经来不及了。

    更主要是,船队早就先撤了,汉水上已经没有多少船可供樊城内的部队快速过江去南岸了,并且时间上也不允许。

    因此,一直在襄阳内的赵进兵马也就自然随左良玉出了城。

    赵进出城的部队共有约3000人(均为成年男兵,老弱妇孺已留在城中),其中赵进直属的有约1200人(其勤务营未动),史明直属的有约900人,王成武有约400人。

    李盛才最少,只有200来人。

    刘世雄并未随军而出,而是和他媳妇儿赵美玲一起留在了的城中照看大家的家当及妇孺(赵美玲的强烈要求)。

    接到急令并且早就按要求做好了战斗准备的赵进所部是在刚过正午出发的,一路急赶,直至快到申时(15点至17点)才到达白马渡附近,途中掉队了五六百人,包括李盛才。

    说是70里,但在抄了不少小路后,估计实际行程也就在25公里左右。

    这等于时速约八公里多。

    虽然比后世急行军时速10公里的标准要低一些,但考虑到赵进部队的训练时间和士兵的身体素质,这个速度其实也并不低。

    而且连续三小时的急行军,也基本达到了一般人的体力极限,对部队的意志力考验也更大。

    赵进的部队是除惠登相的步军外,最先抵达白马渡的步军。这与他们绑腿打的好和训练相对较严有很大关系。

    当然,赵进丰富的个人经验也很重要。

    在赵进的后面数里之外还稀稀拉拉的有一长溜数万左良玉的步军,左良玉基本上将襄阳城内的精锐和亲近力量全调动过来了。

    “赵参将的兵马就要到了。”一名亲兵对左良玉提醒到。

    “可真够快的,这个赵进有点意思。”副将王允成再次嚷嚷起来。

    正站在山上被众军拱卫的左良玉收回了北望的目光,也和大家一样再次打眼向东望去。

    他们一直在关注着步军大队什么时候会到达。

    后半程快马提前而至的左良玉在100来米的山上可以很容易看到拉成一条很长很长的长线的步军主力,更可以很好的分辨出一直在最前面的赵进部,哪怕是这些步军常常要穿行于树林这中。

    并且,由于左良玉在前半程是一直与步军主力在一起的,赵进部的训练优势也早就更直观的展现在了他的眼前。

    “旗未倒,军未乱,操练颇精。”左良玉旁边的惠登相在看了几眼后开口道。

    由于赵进离白马渡已经极近,初见赵进部行军的惠登相已经可以看的很清楚了。

    “嗯,是有些章法。”左良玉点了点头说。

    左良玉敢于提前越过其主力部队,正是因为有距离优势的惠登相步军早早的就赶到了白马渡并建立了基本防线。

    “良弼,速将你山下的步军全从渡口收上来,把这片山稳稳的都占住,以防闯贼行险从山下江水强攻,毕竟那里的江水更浅,靠近我们这边还有大片大沙洲可供大量聚兵,况且闯贼会否从更西边选精兵绕击也不好说,其性狡诈也!”左良玉在沉思了一下后突然又说。

    “这……不再等等吗?”

    惠登相愣了一下,良弼是他的字。

    “需得从速,贼军步军就要到了,山路难行,等到危时怕就一时支援不上。赵进的兵马上就到了,山下渡口应无大碍。况且你和乐安的骑兵还在。”左良玉又看了一眼北边说。

    乐安是王允成的字。

    “得令。”

    惠登相的眼睛闪烁了一下,但也还是抱拳应令。

    ……

    注释:

    很多史称白马渡在襄阳城以西70里处(明代的里约合600米),左良玉当年是凭高而击与李自成大战。

    襄阳有很多与白马有关的地名,比如白马村、白马洞、白马寺、白马寨等等,但它们的位置要么不沿江,要么与襄阳的距离与史书上有较大的差距。

    不过,史载所说的可能是大路距离而非直线距离,左良玉的军队在行军时可能会穿插一些更省力的小路,否则短时间内移兵70里对左良玉这样训练严重不足的军队是不可能办到的。

    有个别资料认为李自成的渡江处为白马洞,虽然这个距离的确要近了很多。但白马洞附近的地形太特殊了,它周围的大小山峦正好和万山的最西侧交汇,等于是关门之处,从汉水南岸的地形全貌上看十分关键,如果此地当时可轻松过江而不去防守非常的违背基本常理。

    由于无力进一步考究,也不是写史,关于白马渡的描写选择了按白马洞附近地形来做参考,逻辑上经不起推敲,请千万别当真,毕竟只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