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杀 » 第二百六十章 没有偶然

第二百六十章 没有偶然

    直到天色完全黑下来很久,李平才进入一顶大帐内脱盔卸甲。

    看望伤兵花费了他很多时间。

    虽然血战的时间并不长,但他的部队仍然战死超过五百人,带伤的有二三千。

    也就是说总伤亡接近三分之一。

    好在他们是胜利者,并且留在了战场上,让死者大大少于伤者,没有出现冷兵器战斗中最常见的死亡超过受伤的情况。

    而越来越成熟的救护能力尤其是在大冶县防御战中积累到的经验以及坚持在班一级搞兼职卫生兵也让他们在如此大量的伤员面前不至于手足无措。

    但一天之内出现这么多伤员还是大大超出了他们的救治能力,尤其是对重伤员的救治能力。

    可以想见,明天的死亡数字将会攀升。

    接着去定调如何救治敌军的伤兵也又花费了李平不少时间。

    张献忠完成过河的约十万大军(有些仍未完成过河)除极少部分抢到了船只渡河南逃以及一千多人包括张献忠本人沿白水向东逃脱外,其余的不是被俘就是被杀。

    初步估计,俘虏有五万人以上,其中伤员差不多就有一二万。

    虽然农民军由于发生了死亡率很高的严重踩踏、大量败兵因恐慌涌入或者被挤入白水导致被淹死者不计其数和普遍缺少盔甲对身体要害部位的保护以及没有及时和有效的战场救治等众多原因导致伤员数量远远小于死亡数量。

    但这么多敌方伤员对医疗资源的占用仍是可怕的。

    以至就是把李平军中所有官兵随身携带的急救包都拿出来搞基本的包扎处理也不够。

    因而很多官兵对救治敌军持反对意见,也拒绝提供任何实质帮助。

    负责的胡忠山也因此被搞得不知如何应对。

    随着盘子越来越大,胡忠山不光能力和见识开始跟不上,也确实有点老了!

    最终,还是由了解完所有情况的李平定下了调并责令部队严格落实。

    李平坚持对敌军伤兵要能帮尽帮,可以不由野战医院救治,可以不使用紧缺医药用品,但一定要做基本包扎和清洗伤口,一定要安排专人(俘虏)照顾。

    尽管看了一圈伤兵,并重温了一遍血腥,还又有点烦心,但之后的李平还是很快又兴奋起来。

    打了这么大的一个胜仗,换谁都难免兴奋,尤其是在大致了解完战果之后。

    而兴奋中的人往往喜欢说教,李平也不能免俗,他有很多话想要跟手下们分享,也希望他们能够谨记。

    之前,很多关于排兵布阵的话他不敢多说。

    哪怕他推行的排兵布阵方式早已在对抗演练中无数次证明了效果。

    但演练终归是演练,缺少实战素材支撑的理论也终归只能是理论,说服力是苍白的。

    就是前些日子攻击沔阳时的那场战斗,也规模实在太小和对手太弱,不值一提。

    但现在,他有了底气。

    因而在进帐前,李平就已经难以抑制的高谈论阔了有一会儿,并且进帐之后还话意更浓。

    一直跟着他的马永和段强等一众将领和参谋们这个时候自然也都乖乖的侍立一旁聆听教诲。

    这个大帐真的好大,但李平却没在意,只顾着吐沫横飞。

    “布阵要尽量多线,至少要布置二线,如果兵力许可,则要三线。

    这样前排的损失可以由后排填补,等于各个作战单元都有了自己的预备队。

    同时完整的后线也保证了随时都可以有完整未参战的阵列转向侧翼,防止侧翼被突破或者是对敌侧翼进行迂回。

    张献忠这么多人却如此轻易崩溃与其只设置了一线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一个将领绝不能把全军只设成一线,必须要将军队分成至少两线或两个阵列。

    这与我总是强调的要留有预备队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要注意,第二线和第一线的距离不能太近,要防止前排崩溃而被席卷。

    又不能太远,要来得及替换和支援第一线。

    而把士兵之间的距离拉得较为疏散,则可以让机动能力更强,让各个作战单元可以完成较为复杂的战术动作,并拥有更多的战术选择。

    同样这也给了下层军官们发挥主动性的空间。

    多线和松散型阵列实际上保证了更高的灵活性和更多的战术能力,并且也有了更高的指挥容错率。

    当然,这些对士兵的训练水平以及勇气担当也有着很高要求,平时必须要多加以及严格训练。

    在这里还要强调,两线或者多线不应该是绝对的,更没有固定的模式,并牵扯到了预备队的选择与使用,一定要结合自己兵力和兵种配备情况以及实际地形地貌来具体决定。

    不能教条,更不能固化。

    但有一点也是肯定的,看一支军队摆出的阵形往往就可以看出这支军队的训练水平,训练水平越低的军队往往越倾向于使用密集战术……”

    尽管李平一直在喋喋不休,但没有任何人表现出不耐烦。

    相反,每个人都在认真聆听,甚至有人恨不得找笔去记。

    这倒不是因为李平是他们的统帅以及刚刚带领他们打了一个天大的胜仗,必须得装一装给足面子。

    而是李平对战斗和战术的总结太精辟也太全面了。

    不说别人,就连周文看李平的目光都越来越敬仰,他早就高度怀疑李平的家族与戚继光有关系不是空穴来风,现在更是恨自己当初没有把李平说过的所有关于战争的话都记下来好好研习。

    都不说李平训练军队那么多前所未见的点子以及肚子里一大堆奇奇怪怪的战术。

    这场大战也证明了他的那些战术和当初坚持的训练方法不仅全都可行,而且还都非常有效。

    他们这次进攻的大战术是正面进攻加骑兵右翼迂回。

    没错,李平让骑兵选择了一般人认为不可能的从西面实施迂回,并且之前李平先期将敌军主要注意力吸引在东面,以求迂回的骑兵可以给张献忠的大军最出其不意的重重侧击。

    但实际上,周文觉得骑兵没有迂回到时,仅靠正面进攻的他们就已经快打赢了。

    他们正面进攻使用的战术和阵列不是一般的有效。

    而现在,李平还把排兵布阵的门道解释的如此清晰简洁和头头是道。

    这不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是不可能的。

    尤其讲到的一些东西他们其实还根本就没用上,比如后列转向防御和直接由后列对敌侧翼进行迂回。

    就是到了现在,周文仍然感觉这场战斗的胜利好像是一场梦。

    一万打败十万,这根本就是奇迹!

    周文知道李平的个人威望也因此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和再也不会让人质疑的高度,包括他自己也感受到了心里那丝丝的狂热与崇拜。

    一边遐想,周文的脑子一边飞快的记着,他生怕漏听了什么。

    但对李平而言,他并没太关注手下们眼神上的变化,他早就习惯了,也不完全知道他们有些人又想多了。

    对于古代的排兵布阵,李平其实并没有什么研究。

    但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尤其是军事历史爱好者,以及曾经职业的加成,李平读过《剑桥战争史》,也看过有关古代军阵的演变史。

    这让他虽然没有专门学习和特别记忆,但也至少知道多线战术的基本情况。

    他对《剑桥战争史》中的一段话也记忆特别深刻。

    “只有两大文明发明了步兵操练:中国和希腊,而且都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是公元前五世纪北中国和希腊,第二次是十六世纪末,此期代表人物中华帝国戚继光和荷兰莫里斯都明确主张恢复传统做法。”

    李平甚至知道罗马的晚期,随着帝国的衰落,开始更加倾向于使用密集的马其顿式战术。也知道与目前大明同一时期的欧洲,所有的指挥官都已经习惯了布置超过一线的阵列。

    所以他才会对张献忠摆出的一线密集阵嗤之以鼻。

    李平使用的布阵方式其实是有称呼的。

    这就是线式战术。

    而李平的部队编制也保证了他对线式战术的有效使用。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发源以及形成于近代的欧洲军师旅团营连的编制其实就是线式战术发展的产物,也深刻体现着线式战术思想。

    甚至这种战术思想也一直应用到了一战和二战。

    一个军的各师以横向编队朝向敌军,师中各旅前后多线排列,比如二旅师就排成二线,三旅师就排成三线。旅的各团成横队布置,留一到两个团作为预备队在后排纵队列阵。团下各营一线列阵,或纵队列阵,或混合编队列阵。营中各连以三行横向排开……

    编制与习惯和文化不能说关系不大,但更多的还是来自于战争的需求。

    大明晚期突然演变出与近代旅团营连编制过于相似的营哨制军事编制是很难用偶然和巧合来解释的。

    虽然戚继光的那一套阵列战术和训练法没有在他故去后完全消失,并且继续在整个明末有着部分应用,甚至如刘铤的车兵和部分边军还有着其浓浓的影子。

    但由于忽略了最核心的纪律,这些只继承了部分衣钵的军队最终没能掀起什么浪花。

    大明和戚继光走向了沉寂,但欧洲此时却在不断的战争中不断变革蜕变,然后成熟,并最终发展成了引领世界的军事编制体制。

    虽然火器的出现和大量使用在其中发挥了较大的催化作用,但也并不是绝对。

    当詹姆士党(英国的保皇党)以冷兵器对抗英军的火枪时,当祖鲁王特奇瓦约以矛盾向不列颠殖民者进军时,由于采用了多线编队,最终这些科技落后的军团创造了自己的奇迹。

    李平坚决采用近代军事编制自然也不仅仅是个人习惯和为了适应火器化战争,看重和决定采用这里面包含的军事思想也是重要因素。

    有些时候,你不需要精通,一旦超越维度,就足以实现碾压。

    这就像再好的马车也跑不过别管什么样的火车是一个道理。

    李平今天的胜利看似不可思议,但却绝不是偶然,更不是走运。

    终于,李平一身的盔甲在傻大个刘强和通信兵董江鹏的帮助下成功的一件件全脱了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也全都在李平身上扫视起来。

    李平哈哈笑了两声,说:“没事,你们看,里面没伤。”说完还用手在全身摸拍了一个遍以证明所言非虚。

    李平知道大家在看什么。

    他的最外层盔甲上除了成片的血污外还插有三支掰断的箭杆,而且据说曾经插着更多的箭,只是另外几支都被拔下去了。

    同时外层的布面上更是开了很多道口子,有几处甚至露出了里面的铁制甲片。

    这些都表明选择醒目的李平没少被张献忠的军队重点关照,以及李平一直冲杀在最激烈的地方。

    大家也自然会担心李平是不是受了伤。

    不过,李平自己倒是不担心,自己的身体当然自己最清楚。

    他穿了三层甲。

    除了最外面的一套长过膝的精良布面罩甲(内层是铁片),他里面还穿了一身锁子甲,然后还有一身棉甲,最里面还有防箭用的丝绸内衣。

    脖颈、手腕等各处也都是有专门的金属防护装备。

    这种防护力可以说是相当的高,基本上除了被击中面部和裸露在外的少部分肢体外,缺少重型兵器的农民军很难对他造成致命伤害。

    史书上常写道的那种大将尤其是明代大将身中数十箭还战力不减并在农民军中左右冲杀就是这个原因,也是真实的。

    也正是这样的防护才让李平敢于带队去冲阵并吸引张献忠的火力。

    不然他真成傻缺了!

    同时,这一战也让他更进一步认识到盔甲尤其是好的盔甲在冷兵器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而追击回来后,他选择继续累赘满身去巡视和看望伤兵,其实也为了向官兵们展示他的勇武和骄傲,表明他一直与士兵们共同战斗。

    全身总算没有了负担并清凉下来,李平很放松的站起来在帐内四处走了走,并伸了伸胳膊腿。

    这时候,他才注意到地上有很多散乱的女人衣物。

    皱了皱眉,李平忍不住问:“这原来是谁的帐篷?”

    “是贼首张献忠的,还没来得及收拾,我现在马上让人收拾。”马永急忙回答。

    刚准备点头,一个参谋突然在帐外大声报告。

    然后很快,李平的嘴里就开始念叨起一个刚刚得到的意外消息:“湘阴城的贼军趁黑弃城跑了?”

    “我马上安排向湘阴城进军,这样总兵今晚就可以住到城里去了。”马永有些兴奋道。

    “不急。”李平急忙阻止。

    接着,他就坐到了帐内的大椅子上静静思考起来,眼睛时不时的会看向地上的女人衣物。

    良久之后,李平突然说:“把黄成东给我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