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岁月长河归来,我为太孙 » 第10章 大义面前,不讲亲情

第10章 大义面前,不讲亲情

    “你没完了!”

    朱允炆这回真破防了,泥菩萨还有三分土性,更何况是人。

    一昧退让,忍了又忍,还蹬鼻子上脸!

    手动了,人骂了,风头也出了,又想怎样?

    “皇爷爷,我就说不说,您非让我说。”

    朱允熥一脸无辜,压根不和他哥对话,侧身看向朱元璋,委屈道:

    “您看,二哥生气了吧,这可不赖孙儿啊。”

    “都是您让的……”

    御案前的兄弟俩,一人怒气冲冲,一人事不关已。

    朱元璋的脸色比猪肝还难看,一口气差点没提上来……

    原本打算听听,哪位先生有此高见,一方面满足自己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好借此机会,敲打一下如今的皇长孙。

    哪曾想,这个小王八蛋……直接冲他哥去了!

    “允炆……你先别激动。”

    朱元璋狠掐眉心,被迫当起了和事佬:

    “你是当哥哥的,你得让着弟弟,你不能跟他一般见识,他打小什么德行,你不是不知道。”

    “本来就遭人嫌弃,连咱看他都恼火,你再不疼他,哪还有人管他?”

    “你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个理?”

    为其擦干净了屁股,朱元璋忽地严肃起来,沉声道:

    “你是当大哥的,要起到表率作用!”

    听闻“大哥”二字出现,朱允炆不自觉地抬起头,眉宇间的阴霾渐渐消去。

    “多想一想你爹,就知该怎样做了。”

    “这么简单的道理,还要咱来教你吗?”

    “还是说……你爹这个榜样不够好,让你从中吸取不到经验?”

    不等朱元璋的话音落地,朱允炆猛地躬身,埋首道:

    “孙儿不敢忘记父亲的教诲!”

    “皇爷爷批评的是,孙儿需更有耐心一点,多向父亲学习……”

    “孙儿知错!”

    紧接着,他毅然转过身去,又朝朱允熥鞠了一躬,无比诚恳的道歉:

    “还望三弟莫要介意,是为兄做的不够好……为兄向你保证,以后不会了!”

    这一套操作下来,朱允熥都给整不会了,心底里翻了个白眼,满腹槽点,无处可吐。

    ……见过从心的,没见过这么从心的。

    老头也是真够可以的,简简单单两个字,便把人治的服服帖帖,压根不给我俩评理,姜还是老的辣啊……

    “没关系,都一家人,我原谅你了。”

    朱允熥毫不客气,扬手拍了他哥一把,登时让后者嘴角猛抽。

    “那……我还说嘛?”他看热闹不嫌事大,问询的目光请示朱元璋,小声说:“皇爷爷,要不……还是算了吧?”

    “咱看你就是欠揍!”

    见他还在插科打诨恶心人,朱元璋气的牙痒痒,后悔给他解围了。

    “回皇爷爷的话……”

    朱允熥见好就收,组织了一下语言,而后一本正经道:

    “孙儿不敢欺瞒您,之前那两句话,是二哥提出的见解,给了我启发,进而总结出来,在此之前,并没有人教给孙儿。”

    “我是托了二哥的福……”

    朱元璋早知他嘴里说不出好话,怎料比预想的还要荒谬。

    这话也能说的出来?

    杀人诛心,句句戳人肺管子!

    这嘴真的毒!

    比从前更毒了!

    跟他爹比都不遑多让!

    朱元璋不耐烦地敲桌子,与此同时,他瞥了眼另一个孙子,无声叹息。

    “有感而发是吧?”

    “行……今天你讲不出个一二,咱非得扒了你的皮!”

    “是!”

    朱允熥面不改色心不跳,落落大方的拆解道:

    “首先,二哥提出了,中原外患都来自于北方,而南方只有内部的零星叛乱,不足以威胁到国家的根基的观点……

    由此可见,二哥完全没有‘调查’,依旧停留在书本中的刻板印象。”

    “而我第一时间予以反驳:南方有钱袋子,北方有枪杆子,二者不可兼得。

    我的言外之意,其实再明显不过:时代已经不同了,不能拿过去的老东西,解决现在的新问题,这一定是错误的!想必,皇爷爷应该早就读出来了。”

    朱元璋闻言一怔,端起杯子抿了一口。

    既没承认,也没否认。

    “从前的南方,掀不起风浪,归其根本原因,没人、没钱、没粮,可如今的南方,早已不是史书里的南方了,这里攥着国家的金银命脉,一旦出现反贼叛乱的情况,偌大的国家将会立刻陷入瘫痪。”

    朱允熥不急不缓:

    “仅仅是江南地区,就提供全国近三成的赋税,元末的张士诚,皇爷爷的老对手,坐拥江南,富甲一方,若不是安于享乐,满脑子儿女情长,大明怕是还要晚几年才能立朝。”

    说到这,他挑眸望向惊愕的朱允炆,字字珠玑:

    “敢问二哥,如此庞大的能量,足不足以威胁根基?

    皇帝抓不住钱袋子,纵有百万雄兵也是一盘散沙!”

    “所以‘调查’清楚了吗?做出正确的‘调查’了吗?”

    “……”朱允炆无言以对。

    “错误的观点提出之后,二哥紧接建议迁都西安,因地势,因历史,因父亲的遗愿,说了一大堆振奋人心的话,然而却同样,没有经过一点‘调查’,根本就是拍脑门的想法。”

    朱允熥一边说着,一边绕着他踱步:

    “自打大唐灭亡,至今都快五百年了,西安再也没当过一国之都……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难道历代的君主都是傻子?放着大好地方不去?”

    “因此,我再次反驳:经济重心,人口流失,文化退步,恶劣天气,常年战乱等,致使北方丧失了所有作为一国之都的条件。”

    说到这,朱允熥停下步子,摇了摇头:

    “二哥,你要去‘调查’,不能张口就来。”

    “不是……”朱允炆刚要为己辩解,却被朱允熥直接打断了:

    “再说一个更简单的,虽然西安的城池布局规划更加整齐合理,东西严格对称,其城内还分别有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留下了一些基础,

    但西安其方位居于西北一隅,看似易守难攻,但是很容易被围困,导致粮食短缺,城池自然不保,在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这是极其危险的,特别是对于新生的大明来说,

    并且西安的大部分物资都是依赖黄河水运,而黄河情况复杂,再加上泥沙沉积,河道时常出现问题,严重影响物资的运输,因而不便。

    附近没有踏跺可以耕作的田地以及相应的收入手段,对国家税收影响很大,如果要建都于此势必要靠各地城市收缴来的赋税才能维持,这又需要一笔额外的运输支出,再加上河道运输的损失,进而劳民伤财,埋下隐患,

    这些,但凡你‘调查’了一点,也不至于乱讲一通。”

    “……”朱允炆偏头避开注目,此刻彻底哑火了。

    “至于你最后发表的雄心壮志,所谓迁都北方,以此来带动繁荣,重振北方的荣光,更是没有‘调查’的无稽之谈,

    倘若真有你说的那般容易,当年的中都凤阳也不会中途停建,

    还有,皇爷爷为何派父亲前往关中实地考察?又为何迟迟没有敲定迁都的相关事宜?

    “这一切的一切,你都没有经过任何‘调查’,往小了说是误人子弟,往大了说是祸国殃民。”

    ……

    “不过还是要感谢二哥,让愚弟明悟了此间大道!”

    一口气说完。

    他重新面向朱元璋欠身行礼,总结道:

    “对于问题的现实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那么对于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故而要求其停止发言,这又有什么问题呢?”

    “皇爷爷……”

    “大义面前,不讲亲情!”

    “孙儿僭越了,还请您降罪……”

    一语落地,鸦雀无声。

    朱元璋瞪眼如铜铃,惊讶到无以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