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太一仙道 » 第437章 峄山传奇

第437章 峄山传奇

    他们一行三人老远就看到了售票亭,心中不免有些打鼓。

    燕玄虎为了给自己壮胆,便硬着头皮挺起胸膛放大声音,俨然一副当地道士给外来客人介绍景点的架势。

    只听他说:“你们知道这里是哪什么地方吗?这里可是颛顼的玄孙,陆终氏的中子,大名鼎鼎的彭祖修炼的地方。全真教北宗随山派创始人刘处玄曾师从王重阳祖师学道两来峄山,传120多年至明转归华山派住持。清静派孙不二的徒弟李崇彦创建了玉泉观,才使峄山道教发展达到鼎盛的时期。”

    燕玄飞明白师兄的意思,她接上话茬说:“《孟子尽心上》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个东山是不是峄山?”

    售票处的工作人员已经从小亭子里走出来,看样子是打算拦住他们。

    燕玄虎突然扯着嗓子说:“今天你们来,我得好好当回导游。”说着,把宽大道袍一甩,差一点儿就甩到了那人的脸上,那人不由自主地用手一遮,燕玄虎大步流星就过了关口,那人打算去追,但不知为何,他又停下了脚步。

    燕玄虎继续高声介绍着:“我们峄山那早在秦汉时期就闻名天下了,它是中国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它因怪石万迭,山无土壤,秋石相连,络绎如丝,故名绎山。秦始皇立国之初,首次东巡齐鲁,即慕名率群臣登峄山,命李斯撰文刻石,著名的秦峄石碑是秦始皇的第一块刻石。”

    “你也不用自鸣得意,你看,正牌导游来了。”钟离不昧看着燕玄虎眉飞色舞的样子和身边络绎不绝的游人,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燕玄虎回过头,正看到一位手举小红旗头戴太阳帽的年青女导游带领一群游客走了过来,导游说:“峄山不仅石美、洞奇、泉甘,有梁祝求学的传说,更留下了历代名人的传奇故事。我们就从孔子说起吧。孔子年少的时候,曾三次到峄山兰谷向老子学礼。三次求教得到了三个提示:礼在手中,礼在脚下,礼在人众之中。明万历年间邹县县令王自谨专门书写问礼二字,立碑于炉丹峪长生观大殿前。”

    “你讲得不对!”不知从哪里冒出这么一句,大伙扭头看去,原是位古稀老者,但见他身轻体健,行走如飞。钟离不昧本来摆脱这一群嘈杂的游客,但此刻为老者的一句话止住了脚步,听他到底能说出什么来。

    老者说:“孔子问礼子,发生于公元前两千五百年前的周朝,《史记》、《庄子》、《吕氏春秋》、《礼记》都有记载。孔子一生中有四次专程问礼老子。

    第一次问礼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地点在山东苍党。

    年仅17岁的孔子主办丧事,担任丧祝。送葬的队伍正在行进时,突然遇到了日食。老子立即让队伍停止前进,等待日食后再走。孔子不理解,前来问礼。老子告诉他:只有罪犯和回家奔父母之丧的人才在看不见太阳的情况下赶路,正常人应当日出走路,日落休息。

    孔子第二次问礼是在公元前526年,25岁的孔子已小有名气,但感觉还不够系统,便对南宫敬叔说:吾闻老聃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之归,则吾师也。

    于是,孔子和南宫敬叔来到洛邑向老子求教。问题主要集中在丧礼方面,临走时,老子对孔子说:我送你几句忠言吧,一个人自以为聪明,好议论别人的长短,以为自己的认识深刻,这种人也就接近死亡了。真正聪明的人是不多言不善辩的,因为他懂得多言多败的道理。真正有道德的君子也总是看起来朴实无华,希望你去掉身上的骄气和过多的功名以及爱自我表现的毛病。

    孔子第三次问礼老子是在老子的故乡鹿邑,此时孔子40岁。孔子带着子路来见老子,他想引述六经的理论来说服老子,老子听到一半便打断他:讲讲要点就可以了。

    孔子马上说:要点在于仁义。

    老子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

    孔子答:是的。

    老子问:什么是仁义?

    孔子答:心中正而无邪,愿物和乐而无怨,泛爱众人而不偏,利万民而无私,这就是仁义。

    老子摇头说: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实际生活,都证实了所有讲无私的恰恰是为了实现自私。

    孔子第四次问礼老子时已经50多岁了,他带了学向南一直来到沛地老子隐居之所。

    老子见到孔子说:听说你已经成为北方的贤者,你可懂得了天道吗?

    孔子答:尚未懂得。

    老子问:你是怎样寻求天道的?

    孔子答:我从制度名数来寻求,又从阴阳变化来寻求,都没有得到。

    老子说:阴阳之道目不可视,耳不可闻,言不可传,是通常的智慧所不能把握的。要想努力寻求道,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还需与外界环境相印证。名,是天下公用的工具,不是大道,不可以多取。你所宣讲的仁义也只是先王用过的旅舍,只可供他们在人生旅途上留宿一夜,而不是可以长久居住的。大道无形无迹,一个人的形迹太昭著,不懂得和光同尘,便永失大道了。

    孔子见老子回来后,三天没有说话。

    事后,他对弟子说:老子所讲的道,就象天上的龙,合起来是一体,散开来是云彩,乘驾云彩而翱翔于阴阳之间,老子真是人中之龙啊。”

    老者滔滔不绝,讲得口若悬河,游人们都听得如醉如痴,他最后总结道:“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解读历史,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但目前的道教是明显的衰落了。”

    一边听着老者侃侃而谈,一行几十人拾级而上,穿过云彻桥来到了蜿蜒几十米的卧龙石,只见龙首与龙尾都隐于树木之后,甚是神秘壮观。

    有人笑言,这不会是老子变的吧?

    再往前行是更为陡峭的索道桥,左侧是浑为一体的巨石,右侧是悬崖峭壁。过断机、南无门、东方砥柱、八柱石便来到了甘露池、圣水泉。众人均舀水牛馀,泉水甘甜爽口。

    继续前行,道路越来越陡,穿石缝而过,峄山最高峰插天峰就在眼前。而几块巨石搭在一起,此处便是大名鼎鼎的“不敢不跔”,境界徒然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