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太一仙道 » 第485章 济公故里

第485章 济公故里

    余姚丐户拜严八菩萨为祖师爷,严八指明朝泗门谢迁母亲的义子严嵩。严嵩曾任明朝宰相,后罪行败露,沦落与乞丐为伍。因与余姚谢迁家族有关,又在泗门出资建造万安桥,堕民尊其为余姚丐神。

    我国堕民分布不广,在明朝时分布在绍兴、宁波、松江、苏州四府。余姚丐神,又成为长江流域的南方丐神。”燕玄龙说着,再一摸口袋,钱没了,一分不剩。他还纳闷呢,嘀咕道:“堕民没包括小偷啊。”

    燕玄虎和燕玄飞分头在大街上搜巡,回来对燕玄龙报告:“那个乞丐无影无踪了,一定是他偷的!那可是我们的血汗钱!”燕玄龙嘴角泛起一丝得意的冷笑,他跨上自行车飞骑许多,说:“他拿到是冥币,哼哼哼。”说着,伸手从绑腿里摸出一张百元大钞递给燕玄飞说:“去买些吃的来!”

    “大师兄,你太神了,什么时候调的包?我怎么没见你买过冥币呢?”燕玄虎发自肺腑地赞叹道。

    “出门不带些冥币怎么打发小鬼呢?”燕玄龙心想年青人到底经的事少啊,不撞几回南墙,怎么知道回头?不栽几次跟头,怎么能够长大?人啊,谁不是在苦中嚼出滋味的?

    不一会儿功夫,燕玄飞提着两个饭盒回来了,打开一瞧,有春饼、芋饺,榨同,香气扑鼻,三人边走边吃,就见前面有人拉横幅堵路。

    向旁边人一打听,才知道,新昌县城有五家上市公司,其中三家是化工制药企业,污染极其严重,周围老百姓癌症频发,出了客运站就能闻到臭气,许多河流因污染断流,被垃圾填埋。

    村民说他们的主要水源的池塘四周被垃圾和粪便包围,许多村子联合起来成为巨型垃圾箱。家家户户屋檐下都有两三个大水缸,雨水是他们的饮用水,而纯净的水已经涨到每立方米3块3毛钱,谁喝得起呀,而且还得跑上十几里路去买。

    由于村民们阻塞了交通,电视台的记者也来了,相关部门的官员也到场办公。

    记者站在电视镜头前采访官员:“某某长,您好!我们电视台近几日沿着我县大大小小的河流走,北自河滨的河流,南至山间的小溪,只要哪条河流流经村庄,流经有人居住的地方,那条河就免不了受过污染。就连某某颇具规模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的河堤上,也堆放着各式垃圾。请问您认为这是怎么造成的?”

    官员回答说:“我们浙江农村河道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源是生活垃圾,而主要原因是村民缺乏环保意识。村民缺乏环保意识是因为生活习惯变化得太快了。以前,我们烧饭煮菜多用秸杆、枯干乃至晒干的草,如今有了煤气,这些东西便成了垃圾。过去都吃家里自产的鲜菜、咸菜、干菜下饭,即使吃肉也是在外面买。又比如现在孩子吃各种各样包装精美的零食、饮料,吃过后包装就成了垃圾。以前,每家每户养一头猪,一群鸡鸭,剩饭剩菜再多也不怕。如今大家都不养了,出去打工挣钱,或者自己开工厂,剩饭剩菜也成了垃圾。以前,我们习惯俭朴的生活,总会想办法不让自己的东西成为垃圾,现在都习惯换新的扔旧的,牙膏皮、废电池、废灯泡等,乃至许多半新不旧的衣服鞋子,一旦过时,就扔掉,成为垃圾。再加上社会上提倡消费,浪费就成了一种时尚。”

    记者不依不饶地问;“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公报,工业污染为环境污染的主因。其中,浙江的污染占据全国首位,工业污染源有313445个,农业污染源有101759个,生活污染源有81449个。”

    燕玄龙掏出一寸相片问周围的人是否认识张阿福,大多数人都摇头,有一个甚至说,谁还会呆在这里闻臭气,长腿的早就跑了。

    三人离开了新昌前往天台,没想到104国道出现15公里的大堵车。数百辆汽车近千人被堵16小时,幸亏他们三人骑的是自行车,还能推推走走,个别地段还能骑上一阵,本来不到50公里的路程,至走到天色黄昏才抵达天台县城2公里处的赤城山。

    赤城山又称烧山,因山上赤石屏列如城,望之如霞,故名。元邑人曹文晦形容为:赤城霞起建高标,万丈红光映碧寥。美人不卷锦秀缎,仙翁泻下丹砂瓢。汉高道葛玄、茅盈于此炼丹,晋高僧昙猷于此建寺,唐天台宗九祖湛然居此讲经,宋活佛济公居此读书,赤城山因之成为一座佛道双栖的仙山。

    三人进了山门,古色古香的石牌坊正面额题“赤城栖霞”,背面额题“济公故里”。

    “瑶池称仙境,远游紫去幽。敝履帝王贵,赤城遁隐游。我们来拜济公了!”燕玄飞带头冲进济公院,那里有破袈裟、破帽子、破扇子、酒葫芦等一系列象形小品,前方八盖阁内悬挂着“千古怪僧”的匾额。

    四柱两列有两副楹联:

    两只芒鞋,到世上扶贫济困;一把破扇,分人间正道邪风。

    不诵经,不谈禅,不守斋规,专管人间不平事;

    无挂碍,无恐怖,无边法力,要救天涯无辜人。

    山门四面敞开,顶上藤蔓缠络,野趣盎然。上悬挂“桑梓饱德”匾额。有对联一幅:

    帽儿破,衫儿破,两袖清风,流水小桥,去世何妨仅只履;

    名儿夸,德儿夸,寸心明月,浮云富贵,修行岂必在山门。

    只履门外西侧又有松月轩,应景联为:

    月与苍松寻旧约,轩迎墨客作新诗。

    出济公院向东,十八盘上端的岔路口,便是济公东院。山下有葫芦形池塘一口,月映池塘波光粼粼,山门内为门厅,柱上对联:

    上上弯弯上山门朝活佛,来来往往来世路度凡人。

    进山门,仅见一条露天楼梯,楼梯头高外敞门上写着“台岳南门”的匾额,跨进此门,济公堂即呈现眼前。堂门有联:

    葫塘洗月,绿树婆娑,清夜钟声连广宇;

    石窟迎曦,红霞灿烂,古晨礼仪祭高僧。

    进得济公堂,迎面见一尊高3米多,庄严慈祥的济公金身坐像。用香樟木雕刻而成。纯金妆贴,以禅宗五十世道济禅师,明代画像为蓝本。像上方悬挂“扶危济困”匾额,旁有联:

    生疑求智眠云悟月霞城立庙怀高士,

    革故鼎新行侠修心赤县讴歌念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