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科幻灵异 » 我是谁2012 » 第五十九章 海下建筑

第五十九章 海下建筑

    我和王大乙大着胆子,向门外探去。起先,我们还很谨慎,但蹲在门口半天,脚踩着遍地的棺材板子,却发现门外连一点儿动静儿都没有,我估摸着前几批人可能早就走光了。

    就这样,我们在门外晃悠了半天,才敢打开手电,向甬道的更深处照去,乍一看里面还很开阔,但手电探测的距离有限,根本无法照亮整间石室。

    更确切的来说,我们更像是缓缓进入了无边无际的草原,只不过这里只有不断循环着的黑夜。

    我尝试着在地面上寻找前几批人留下的痕迹,但由于这间石室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没能成功找到他们留下的脚印或者是遗弃的任何东西。

    一时间,我有种奇怪的感觉,这里就好像从来都没有人经过一样,我心里暗自琢磨,莫非他娘的走错了?

    在诺大的一间石室内,在没有任何参照物的情况下,最终的结局便是,我们可能都在一直绕着圈走。最后,连我们最初进来的那扇门都可能找不到了,直到活活把自己累到筋疲力尽为止。

    这种情形就有些类似鬼打墙,在走出没多远的时候,我便意识到了这一点,而王大乙似乎也有这种不详的预感。

    他对我紧张道:“这么走肯定不是办法,我们这样根本找不到出口,可这些人都他丫的死哪去了?”

    我也显得有些焦急,突然似乎想起来什么,忙问道:“之前,你不是在这儿附近转悠过吗?我们进来的那扇门你不也来过吗?现在和刚才还是一副模样吗?”

    王大乙猛地摇头,“这丫的根本不是一个地界儿!我来的时候这间石室没被棺材堵住,而且……”

    “而且什么?你赶快说啊!”我紧张道。

    王大乙似乎想起了什么可怕的事,结巴道:“而且我……我记得这里面停了很多具棺材,就像我们之前遇到的那一具,那石室也绝没有如今这么大!”

    我瞬间倒吸了口凉气,想起了我们最初下到海底石室时的情景,整个海底建筑似乎有着巧妙的动力系统,石室会不定时的发生更改,所以路径也是千变万化的。

    就像我们从供俸诡异香台的石室逃出来的时候,那间石室就曾发生了瞬移。整间屋子只有一扇门而已,结果我们进来之前的地方,和从同一扇门出去后到的地方,却根本不是同一间屋子。

    王大乙示意我停下来,我只好耐下心来和他蹲在此时此刻这个地方,现在最让我闹心的不是怎么躲避前几支队伍的人,而是怎么才能走出这个古怪的屋子。

    我心说,前几批的人会不会和我们一样,他们如今还在其他的屋子里打转儿呢,也是走不出去罢了。

    如今最好的办法,便是能和其他队伍的人聚集在一起。不然,即使我们凑巧走出了这间石室,但后面还不知道会有几间同样的石室等着我们。我们不可能一间一间地去试探,这样只会把自己活活累死,最后连一点求生的信念都不再存留。

    但令我奇怪的还有一点,我至今也想不明白。

    既然这个海底建筑设计的如此精髓,想必很多来勘探的人都不能轻易地逃出去,至少我们前几批的人都没有回来。这几十年间不知道有多少心存鬼胎的人来过这里,也折在了这里了。为什么在这间屋子里,我们至始至终连一具尸骸都没有见过?

    难道我和王大乙是仅存的,要死在这间屋子里的唯一倒霉蛋?

    一时间,我还觉得地位有些超然,不用和其他的尸骸躺在一起,至少不会那么挤,也不会被孤魂野鬼打扰到。

    一人独占十方,何其自由?

    王大乙一阵急促的咳嗽声,却打断了我的思绪。

    这时我才意识到我竟然躺在了地上,而王大乙这时正在拿水泼打我的脸,与此同时双手正要掐我的人中。

    从小王大乙下手就没轻没重,真担心这小子一下子把我活活扣死了,我急忙叫道:“喂喂喂,你小子要干嘛?”

    可他却好像没有听到我的叫喊,只看见一只离我越来越近的手。与此同时,一阵清冽与一阵剧痛响彻脑海,我的全身都颤抖了一下,就好像掉进泥堆儿里的狗在抖了毛。

    “诶,诶我操!”我叫了一声。

    “你他丫的可算是醒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此时对我而言简直就是天籁之音啊。

    “我……我怎么了?”我颤颤巍巍道。

    王大乙的双腿垫着我的脑袋,有些激动道:“你……你刚才就在我的身后,等我转过头来叫你的时候,你却突然倒在了地上,任我怎么叫你,都没动静儿了。”

    “我刚才好像,好像是做个了一个梦,总觉着很困。”我迟疑道。与此同时我还有些疑惑,难道是因为身体太疲劳的缘故,可我的体力再差,也不可能连王大乙都不如啊。

    我有些心虚,悻悻然道:“其实也没事儿,可能就是太累了,我们休息一会儿就好了。”

    此时,周边儿还是一片黑暗,手电筒就放在地上,射出一道笔直的光线,却不知道到底会延申到哪里,只能越来越黯淡。

    我虽然离王大乙很近,却仿佛看不清楚他这张脸,只是感觉到我的额头上,除了清冽的水外,还有几滴炙热发咸的泪。

    王大乙见我恢复了气色,终于大松了一口气。

    十几年来,我还真是头一次见过这家伙流泪,不得不说,这张尖嘴猴腮的脸哭起来,真的是更丑了。我不知不觉笑了出来,眼角也莫名地流出了几滴眼泪。

    我撇了撇嘴角,我竟然笑哭了。

    休息了好大一会儿,王大乙的精神也充沛了许多,他又贼眉鼠眼地看着我,“诶你说,现在石室是不是还在转动,我们如果再走回原先进来的那扇门,会不会已经是另一间石室了?”

    我点了点头,表示认同。同时我也在思考,这套动力系统的规律,在休息的时候,我似乎想明白了几点。

    首先,这间石室可能每时每刻都在旋转着,只不过转得很缓慢,我们几乎感觉不到而已。

    因为如果说,这间石室只在某一段时间旋转得话,无论它移动得速度如何,我们从静止的状态,再到移动的状态,人体都是有惯性的,在石室旋转的一刹那,我们是一定能感受到的。

    其次,我在考虑这套动力系统到底是如何工作的?还是不得不佩服小鬼子的建筑,即使在海下伫立百年之久,动力系统依旧完好,同时我又觉得哪里不对。

    王大乙在听着我的推论,此时却摇了摇头道:“你还记得我们是怎么进入海下建筑的?”

    “是从阿波丸号的沉船啊。”我怔了怔道。

    “那是先有的建筑还是先有的沉船?”王大乙又问道。

    这个问题真是有些问倒我了,考虑了再三,我还是觉得是先有的沉船,因为倘若脱离了沉船,这个海下建筑似乎就缺少了入口。

    王大乙似乎也认同我的回答,又问道:“那你说,阿波丸号是怎么沉没的?”

    “听说是二战时期被美军击沉的!”我毫不犹豫道。这个慷慨激昂的故事,我显然是听过,只是不记得到底是谁讲的了。

    “那你说,日本战败以后,还会有精力去寻找一艘沉船,耗费巨资漫天过海般的修建了偌大的海下建筑吗?”王大乙悻悻道。

    “不要忘了,日本战败以后的太平洋已经是美军的后花园了。”他又不忘补充道。

    我想了想王大乙的论断,觉得有些道理,但觉得还是有哪里不对。整个海下建筑群融合了太多中国墓葬学的元素,也就是俗称的风水。我不禁想起了之前的八卦圆盘,还有很多的机关销器儿,这些手艺拿到今天的中国几乎已经失传了,美国佬怎么可能会呢?

    王大乙被我说得目瞪口呆,毕竟在考古以及风水上面,他平时接触得比我多,底子也比我有深韵得多。

    似乎为了掩饰尴尬,他猛拍了一下脑门,笑道:“我怎么把这些都忘了呢,听你这么一说,难道……?”

    “难道这是我们中国人建造的?”我们同时抬起了头。

    关于到底是谁建造的问题,我们讨论了半天也没有讨论出结果,但有一点论断是肯定的,这个海下建筑肯定不是原先就有的遗迹,是阿波丸号沉没以后,才被有人有心建造的。

    之后,我们又着手于这套海下动力系统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为什么历经几十年之久,依旧可以运作自如?

    经过这么多次石室的磨砺,我似乎探寻出了一丝门道。我们所处在的石室,其实就像一个大圆盘,而这个大圆盘又是由无数个小圆盘组成的,彼此依附。

    简单的来说,就像齿轮一样,无数个齿轮相互交错,互相的接触摩擦,从而带动其余的齿轮转动,所以整个圆盘是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的,而最初的动力可能源于海下丰富的洋流,这就是永不耗竭的动力。

    与此同时,海下的建筑在不停的运动做功,为阿波丸号以及石室内提供着必要的能源。我们最初进入阿波丸号的时候,惊讶的发现,部分舱室内的灯竟然是亮着的,不明真相的我们,当时只以为这船上闹鬼了。

    只不过,动力发电这套理论,虽然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被提出来了,但在二战时期的时代条件,也并没有得到太广泛的实践应用。可竟然有人在海下做了这样一次伟大的尝试,而且整个海下建筑群更加接近“永动机”的理念。

    其实,我觉得即使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很难完成这样的工程,因为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还没办法转换为现实。对于几十年前的人,完成了这样一项伟大工程,似乎有些不切实际。

    然而,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着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就像埃及金字塔,足足耗费了30年的时间,动员了10万余人,由230万至250万平均重量为2.5吨的石头堆砌而成,在没有大型的机械以及精密的现代技术计算的情况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的,但现实中它就矗立在那里。

    还有一个更为鲜明的例子,我们在阿波丸号其中一间船舱内,遇到的那一排玛雅人传世的水晶头骨,也是难以用科学来解释。

    据说,科学家们曾把水晶头骨和真正的人类头骨作了比较,发现除了眼部特征稍稍偏于人类的正常范围以外,其他参数都与真正的人类头骨相差无几。

    我们知道,近代光学产生于十七世纪,而人类准确地认识自己的骨骼结构更是十八世纪解剖学兴起以后的事。这个水晶头颅却是在非常了解人体骨骼构造和光学原理的基础上雕刻成的,一千多年前的玛雅人是怎样掌握这些高深的解剖学和光学知识的呢?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至今解释不了的问题。水晶是世界上硬度最高的材料之一,用铜、铁或石制工具都无法加工它,而一千多年前的玛雅人又是使用的什么工具制作的呢?

    听完我的几个小故事,王大乙显得有些目瞪口呆,显然他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博学多才了?但又摆了摆手,示意我说的这些如今屁用没有,现在的关键是怎么才能出去。

    我想了想之前的猜测,既然整个海下建筑可能是一个大圆盘的结构,那么这个圆盘一定会有中心,也就是几何中的“圆心”。

    如今我们所在的石室,必然也是有圆心的,如果我们找到圆心,沿着入口的门与圆心的连线垂直的方向走,那么便有可能走到另一间石室,但似乎得等到固定的某一段时间才行。

    因为据我推测,几间石室只有在某一时间圆盘达到相切的情况下,其中两扇石室的门才会刚好对接在一起,此时才能走到另一间石室。

    我们一路上之所以没有看到尸骸,并不是因为这里无人问津,而是但凡能走进海下建筑的人,都已经看破了这个简易的迷魂阵。

    而且,我觉着他们可能都在寻找海下建筑群的“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