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后唐幻世 » 渤海,二百二十九年兴衰

渤海,二百二十九年兴衰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东北地区出现过许多的民族。历史文献中,东北地区在挹娄(一作肃慎)、乌桓、鲜卑、夫余等族称先后消失后,继之而起,活动于这一地区的,是勿吉、靺鞨、室韦、库莫奚和契丹等。约在5世纪至10世纪初(相当南北朝至唐),他们在争取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或互争雄长,或谋求向外发展,终于有的退出历史舞台,如高句骊;有的在兴盛起来后,内部又起分化,走上不同发展的道路,如靺鞨分裂、发展为渤海与黑水靺鞨;有的兴起后又分化组合或被它族役属,如室韦、库莫奚;有的还在继续向前发展,如契丹。

    肃慎族系挹娄之后,先后出现的族称为勿吉、靺鞨,大体在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曰靺鞨。勿吉为中原人所知,是在5世纪下半叶。勿吉一词含义,为“深山老林”之意,是今满语“窝集”在古代的汉字异用。被用作族称,是因该族散居深山密林中以狩猎为生之故。

    靺鞨诸部在相互兼并过程中,子7世纪初形成了北部以黑水部,南部以粟末部为核心的两个部落联盟集团,有了黑水靺鞨与粟末靺鞨新称号。而渤海国是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以隋末唐初先后迁居今辽宁省朝阳地区的两批粟末靺鞨人和部分“高丽余种”为基础建立的。后来,高丽国的“逋残”,及靺鞨伯咄、安车骨、号室等部的“遗民”皆归之,也成了渤海国的主要居民。他们在长期共同劳动和生活过程中,遂凝聚为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史称之为渤海人。渤海又在发展进程中,用武力征服了黑水靺鞨的虞娄、拂涅、铁利、越喜等部,并把他们纳入自己的行政管辖下;但这些部族,直到渤海国灭亡,始终保持着原有的称号,未成为渤海共同体的成员。

    696年(唐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等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叛唐,为粟末靺鞨新贵族提供了创建民族政权的时机。发生这一变故,主要是赵文翙等依仗手中权势,对东北诸少数民族的剥削和民族压迫越来越重,激起各族人民极大不满,李尽忠等借机起事。居住在营州的粟末靺鞨人加入了反唐行列。事发后,武则天派曹仁师统大军前去镇压,大祚荣父乞乞仲象和另一首领乞四比羽率所部及部分“高丽余种”渡辽水东逃。唐为瓦解东北少数民族的反唐联盟,在对契丹实行武力围剿的同时,对粟末靺鞨采用招抚政策,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四比羽不相信唐有诚意,拒“不受命”,结果被唐追兵“击斩”。时乞乞仲象在奔亡中病故,大祚荣代父而起,率所部继续东逃,降唐契丹大将李楷固“穷蹑”其后,至天门岭(今吉林省境哈达岭),骁勇善用兵的大祚荣,借天门岭复杂地形,“合高丽、靺鞨之众”,大败唐军,李楷固脱身败还。698年(唐圣历元年),突厥入据今河北省中西部的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契丹与奚又依附突厥,于是中原通东北的道路被阻隔,大祚荣审时度势,于是年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建国称王,以唐武后封其父为震国公之“震国”作国号,自称震国王。

    震国建立后不久,唐中宗复位,派恃御史张行岌“招慰”大祚荣,祚荣即遣子入侍,臣属于唐。唐睿宗李旦即位后,于713年(唐先天二年)遣郎将崔忻摄鸿沪卿往祚荣所在,拜其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并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祚荣随即去靺鞨号,同时以“渤海郡王”的“渤海”取代“震”为国号。从此,渤海作为国号和族称,见于史乘。渤海国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政权,它既是粟末靺鞨联合高丽等遗民建立的一个边疆少数民族王国政权,同时又是唐王朝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这一二重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三点上:其一,每世渤海王的更迭,虽皆由大氏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但均需得到唐王朝的认可,接到册封后才算合法,否则只能称“权知国务”、“知国务”;其二,唐王朝在册封新继立国王的同时,必任命其为忽汗州都督府都督,即继立者要同时接受唐王朝地方官的任命;其三,渤海国有向唐朝贡的义务,史载渤海向唐朝贡凡140余次,朝后梁、后唐10次。

    据《渤海国记》记载:"官民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跷。至今,此俗仍沿袭不衰。初一至初五,人们都相聚一处,唱歌、跳舞、踩高跷、尽情娱乐,有的地方,年轻人还自发组织演出队,走村串屯进行表演,祝贺新年,节日气氛更加浓郁。

    军政要职大多由大、高、乌、杨、李等望族担任。唐还派人为“长史”至其地监领。为辅佐国王统治,设有三省、六部,十二司、一台、七寺、一院、一监、一局。仿唐五京之制设上、中、东、南、西五京。上京设在王城所在的龙泉府,中京置于早期都城所在的显德府,东京立于一度为王城的龙原府,南京在靠近新罗边境的南海府,西京在“朝贡道”上的鸭渌府。

    渤海国的政权组织相当完备,仿效唐朝,中央设有政堂(尚书)、宣诏(门下)、中台(中书)三省,忠(吏)、仁(户)、义(礼)、智(兵)、礼(刑)、信(工)六部和中正台,以及寺、监、院、局等机构。地方设节度使、州刺史、县丞等,掌管府、州、县的政务。

    渤海政权是在反抗唐统治者的民族压迫的条件下产生的,故开始就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有“胜兵数万”。后来在完善军事建置时,仿唐16卫制,设10卫统率诸军。各卫设大将军一、将军一,置都将、郎将、少将若干。十卫兵制执行到渤海灭亡。汉文文献中未讲到有府兵,但日本古籍载,渤海首次聘日使团成员中有府兵官,即德周为果毅都尉,舍那娄为别将。此外,832年(唐大和六年)唐册封渤海第11世王大彝震的内养王宗禹从渤海返回,“言渤海置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一百二十司,画图以进”。这可能是渤海在中后期另设的王廷常备军。

    渤海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还建立了一套等级森严的品阶勋爵制度,其以品为秩,约有九秩;每秩分正从,凡18级。散官有文武之分,另散见于史书的:文散有紫缓大夫、青缓大夫、献可大夫等;武散有辅国大将军、慰军大将军等。勋官只知有上柱将。封爵见于日本古籍的有开国公、开国子、开国男。

    渤海国盛时,其疆域西起辽水(辽河),东至于海(日本海),北跨那河(松花江),南达泥河(今朝鲜咸镜南道龙兴江),其国土有今吉林、辽宁两省的东部,黑龙江省的东北部,南有今朝鲜的咸镜北、南道、两江道、慈江道、平安北道的全部或部分地区,东有今乌苏里江以东迄于日本海的滨海地区。统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中建置在乌苏里江、兴凯湖以东的有定理、安边、安远、率宾四府十一州。

    渤海国五京:

    上京

    龙泉府,治龙州永宁县(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为首都所在。

    中京

    显德府,治显州(今吉林敦化)。

    东京

    龙原府,又称栅城府,治庆州龙原县(今吉林珲春西南)。

    西京

    鸭渌府,治神州神鹿县(今朝鲜慈江道土城里附近)。

    南京南海府,治沃州沃沮县(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市)。

    渤海国的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府、州、县三级制。除五京各府外,有长岭(治瑕州,今吉林海龙西南山城镇)、扶余(治扶州扶余县,今吉林四平)、鄭颉(治鄭州奥喜县,今黑龙江阿城)、铁利(治德里镇,今黑龙江依兰西南)、怀远(治达州,今黑龙江同江)、安远(治宁州,今俄罗斯伊曼)、安边(治安州,今俄罗斯奥尔加)、东平(治伊州,今黑龙江密山东南当壁镇)、率宾(治华州,今俄罗斯双城子)、定理(治定州,今俄罗斯苏城)等十五府,及郢、铜、涑三直隶州。府下隶州、县,直隶州下亦有属县。郢、铜、涑三州犹如现在的直辖市,这是隋唐两代都少见的。

    在渤海末年,常有吞并渤海之志的契丹酋长耶律阿保机,在南面平定了东、西奚,北方控制了室韦等族和西征获得胜利后,为消除其进军中原的后顾之忧,于925年(辽天赞四年)十二月下诏征渤海,随即亲率皇后、皇太子、大元帅尧骨,举兵进攻渤海。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用了二三十天,就将历经229年,传世15王的渤海国灭亡了。渤海国被灭亡的原因有种种,但主要是其内部的阶级矛盾和争权斗争越演越烈,给了阿保机以可乘之机,一举而歼灭之。

    渤海内部的阶级矛盾,随着对外战争的结束日趋激烈。早在第3世王大钦茂时,渤海开始了大兴土木,筑城池,建宫室。现在已发现的渤海时代的古城已达几十座。今宁安县渤海王城遗址,为第11世王大彝震所建,它模仿唐京师长安城,有高大的城墙,园林、亭榭、楼台、殿阁布满城内。这就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贵族、官僚的日益腐化和骄奢淫逸,使统治阶级和广大农民、手工业者、部曲和奴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贵族和官僚们为维护其特权,不断强化暴力机器,仅军队就由数万增加到数十万。在渤海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供养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使人民不堪承受的负担更重,阶级矛盾更激化。

    导致阿保机进攻渤海的原因,是渤海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王权的斗争。这一斗争,在大钦茂死后己突出地表现出来。他死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为争夺王位有过两场流血斗争,即先是大钦茂“族弟”大元义以武力夺得王位,并残酷地镇压反对者;另一方经过一年准备,杀了元义,为大钦茂孙大华屿夺回王位。第10世王大仁秀继位,似也经历了一场激烈争夺。末王大諲譔继位后,其为人庸愚暗昧,统驭失宜,使渤海内部各种矛盾激化,此外又与正在崛起的契丹接连发生冲突,于是统治集团上层又出现争夺王权的斗争。结果,大諲譔虽然保住了王位,但渤海元气大伤,境内一片混乱,失败者纷纷出逃高丽。据载,925年(辽天赞四年,高丽太祖八年)九月丙申,渤海将军申德等500人投高丽。三天后,又有礼部卿大和钧、均老,司政大元钧、工部卿大福謩、左右卫将军大审理等,率民100户往投。十二月戊子,左首卫小将冒头干、检校开国男朴渔等,率民1000户奔高丽。阿保机正是抓住渤海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这一时机,于是年十二月先下诏动员,继于闰十二月亲征渤海,故能一举灭之。

    阿保机攻克渤海上京,俘虏大諲譔后,经过一番筹划,改渤海国曰东丹(东契丹之意),忽汗城为天福城,册其长子耶律倍为人皇王主东丹,并以契丹贵族和渤海旧臣各为左右大相、左右次相,置百官治之。

    982年(辽乾亨四年),辽省置东京中台省官,早已名存实亡的东丹国,至此国除,历57年。

    附赠:渤海王室历代王谱

    渤海:(698~925年)

    大祚荣(高王)698~719年

    大武艺(武王)719~737年

    大钦茂(文王)737~794年

    大元义

    794年

    大华屿(成王)794年

    大嵩邻(康王)794~809年

    大元瑜(定王)809~812年

    大言义(僖王)812~817年

    大明忠(简王)817~818年

    大仁秀(宣王)819~830年

    大彝震

    830~857年

    大虔晃

    857~871年

    大玄锡

    871~893年

    大玮堦

    893~906年

    大諲譔

    906~925年契丹灭渤海

    渤海(复兴)(930~934年)

    大光显

    930~934年契丹灭渤海

    定安:(936~986年)

    烈万华

    936?~976?年

    乌玄明

    976?~986年契丹灭定安

    后渤海:(979~1003年)

    大元

    979~1003年辽灭后渤海

    兴辽:(1029~1030年)

    大延琳

    1029~1030年金灭兴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