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后唐幻世 » 第五章 人才

第五章 人才

    谋略组第二题是后代历史记载的十五年后才由李存勖发动的幽州之战,因为和现在很有联系,所以只以红绿旗代替交战双方。李存勖出飞狐(今河北涞源),至易水(在今河北易县境),率三镇联兵攻下燕之祁沟关(即岐沟关,今河北涿县西南),乘胜前进,直抵幽州城下。

    这个题目要求考生结合幽州附近实际地形,担任红军指挥使,拒绿军于幽燕之外。

    第三题和尚原之战:和尚原是从渭水流域越秦岭进入汉中地区的重要关口之一,属川陕之首要门户,其地势之险要与大散关不相上下。和尚原对仙人关来说,有如通往蜀地的第一道关隘,它与仙人关共分蜀之险要,势必固守。“和尚原最为要冲,自原以南,则入川路散;失此原,是无蜀也”。后代的宋金在此大战。金军一部出凤翔分两路从阶州、成州出大散关,屯兵北上,进攻宋军,企图在和尚原会师。和尚原一带尽是山谷,路多窄隘,怪石壁立,金军的骑兵全都失去了威力,只好弃骑步战,结果大败。此后金军再发重兵反攻,宋军挑选劲弓强弩,分番迭射,弓矢连发不绝,繁如雨注。金军不利退却。被宋军奇军从两旁袭击,阻断金军运粮通道,金军陷入困境,又于神坌一地设兵伏击,金军大乱,宋军星夜出击,大败金军。

    这个题目只准布置宋军,检验考生如何利用地形和临阵变通的能力。

    第四题本朝的白江口海战,事先言明此题为选答,考生如果不善海战可以放弃,并且不影响总体成绩。

    本朝高宗年间,倭国支持百济余党复国,支援的水军先头船只在白江口遭遇本朝刘仁轨军,双方进行交战,日军不利而退。而后,倭国将领和百济国王会商,认为日倭有战船四百余艘,唐军仅百余艘,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盲目的认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于是,未加整顿部署,便“率倭国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双方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军“左右夹船绕战”,打乱了日军阵形,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一时间“海水尽赤”,数万日军或溺死、或被唐军捕获。在白江口失败的打击下,百济王逃往高句丽,余部全部归降,百济国彻底灭亡。

    此题要求考生抛弃史书记载,以自己想法重演海战,以唐军胜利灭亡百济为胜,同时陆上的唐军可以配合调遣。估计因为这个题目不影响分数,很多人选择了放弃,最后只有几个汉族人和十数名新罗人参加,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让我惊喜不已。

    他们多是采取守势,等敌军战意低沉时再出击骚扰。虽然利用了敌人的急战心理,最终也能胜出,但损失不小,敌死一千,自损八百。不过还是满足了考题要求,临时想到的战术也能获胜已属不易。

    不过有两人的答案却是上上之策,一个是汉人赵无忧,另一个是新罗人朴在宪。他俩的策略可谓不谋而合,都是以水军牵制倭国水军,采取敌退我追,敌追我退的游击战术,另派路上唐军断倭人粮路,拒其登岸,不用数日敌军自溃。

    虽然最后过关的谋略组考生只有四十人,但已是超出了预先的估算,,这些人确是真才实学,他们大部分都有实际作战经验,以后提拔这些人,让他们去带兵打仗的话,一定会审时度势,减少伤亡。其中赵朴二人更是统帅的好材料。

    据他俩自己介绍,赵无忧现在是重智的亲兵,他家世代参军,自小他就给舅父当亲兵,因为做事得体很讨舅父和表兄的喜爱,准许他自由出入大都督府的书房,所以才有他现在的才能。朴在宪则是刚从新罗躲避兵乱到的安东,因为重智治军严明,所以他才投军,现在只是三个月的新兵。

    重智宣布此次获胜的考生一律记录在案,等操演完毕由大都督府另行发榜表彰,现在每人升薪饷一等;今天晚上,赵无忧和朴在宪和我们一起回大都督府。

    在庆幸谋略组成绩斐然的同时,王建和李政负责的武艺组初赛也进行的差不多了。

    按照我的授意,以后代军队训练为模板,校场内设置了各种障碍,有土堆、木墙,还有壕沟、水坑,甚至安排了一个特大号的水池,选手们必须潜水过去,露头者自动出局。最后四千多参赛士兵共有三千二百人过关,失败者几乎都是望池兴叹。

    其实设计这个水池也是有深意的,即使不识水性也有办法通过。水池边上备有一批芦杆,并且池子不深只勉强没过头顶,考生完全可以芦杆换气从池里走过去。就地取材,随机应变的能力决定了在战场上活命的几率,如果真遇到今天设计的情景,那八百人没一个能活。

    根据各自的目的,观众们也自动分做了两批,几乎所有的将军都去看谋略组的测试,显然他们明白战场上的计谋决定了最后的胜负,一个明智的策略往往能挽救一支军队。也有少许童文馆的童生来看,不过他们基本就是来看个热闹和见识新式沙盘的。

    那些地方上来的名士也就是图个热闹新鲜,自然是大半去点评武艺组摸爬滚打的技术,虽是门外汉,却偏偏一个个摇头晃脑地攀谈不断。

    第一天的军演就这么结束了,晚膳后我和重智与赵朴二人另有一番详谈。若不是没有今天的操演,表兄哪能知晓家中竟然还有一宝,高兴之余为不显偏差,又留朴在宪在府中当差,等日后再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