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后唐幻世 » 第十七章 战前

第十七章 战前

    自从吞并幽州,掌控奚族后,我越来越感到人才的匮乏。目前虽然安东军兵多将广,装备精良,但大将者多是曾经跟随何浩的老人,安东少有战事,这些人都是熬日子以至高位,若要带兵上阵却是个个稀松。这个现象也是本朝兵制所致,一方面造成中原诸藩割据,手下兵将久经沙场,能人辈出;另一方面,象安东府,淮南江南等道因为跳出中原混战,军中冗员日渐泛滥,多是寻花问柳、赏花玩鸟的行家里手,极其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安东军的大将们更是我和重智行令革新的阻碍。他们自持拥立重智继任有功,且自认为是长辈,有义务教导重智如何治理安东,实际上是以此为借口,对于重智刚继任的三两月还算衷心支持,但至近日对危及到自身利益的政令法规推三阻四,阴奉阳违表现得尤为无忌。

    我计划平了渤海之后就对他们下手,既然他们喜欢充大辈,就让重智新建个公馆把他们都供起来,特聘几个精于溜须拍马的高人天天对着他们歌功颂德。

    另外军队番号混乱也是一个问题。本朝虽然政军体系完善,但官员称谓、军队名号却花样百出,令人晕头转向,象侍中、中书令等官衔算是好懂易记,门下侍郎平章事、起居舍人让人如何了解?相比官衔,军队更是混乱。自有节度使后,已经发展至一州、一城的兵都可自立名号,像牙兵、沧州兵就是明例。鉴于此,这次出兵渤海的调度看来是要早着手了。

    仅这两个问题就能令安东的发展举步唯艰,真不知道今后还会有什么疑难杂症浮出水面。现在还不能动,都要等渤海事了之后,否则自乱阵脚,耽误了大事可是不妙。

    重文已经恢复本来身份,顶替了原来刘仁恭的节度使位子,再过些天等幽州这番风波平息,王建再引兵回来,这一万骑兵可是安东军的绝对主力,打渤海定能以一当十。

    那五十名特工昨天已经出发,按照命令,他们要杀掉几个渤海王室和当初拥护大纬瑎兄弟争位的大臣,让渤海朝廷乱起来,无暇出兵。

    还有大约一个半月就要开战了,国技馆的几项发明中鹏人和降落伞已进入投产,估计战前能达到我要求的五百架;火yao经我的启发,信号弹也研制成功,同时还衍生了一种新鲜玩意儿:“震天雷”,用生铁铸成,身粗口小,内盛火yao,上安引信,使用时根据目标远近,决定引线的长短。用时由抛石机发射,或由上向下投掷,或用铁丝吊下,到达目标爆炸;火枪的速度就慢了些,现造出三把样枪,大约造出五把枪的时间就够多出一门大炮,渤海之战前顶多能生产二百把。

    世事少有十全十美,我还是要对这些工匠由衷的敬佩,在短短的数十日中就能发明出我提到的新鲜事物,中华民族卓越的创造天赋由此可见一斑。国技馆看来是不需要我再常盯常看了,正好留出时间筹划进兵策略。

    赵无忧和二十个教练使已被解除军职,每日就与我在大都督府商议进军策略。若我不在,就由赵无忧主事。根据收集到的情报,即使我处处料敌机先,还是有我始料不及的——据报渤海东京龙原府最近有倭国船只出入,这让我很是疑惑,难道大纬瑎与倭国勾结?按理说不太可能啊,以渤海十府之兵打我安东一府“明显”没有借助外援的必要。或者大纬瑎的登基是由倭国人支持的?也不象啊,大纬瑎在就位之后根本没对倭国有所表示,只是遣倭使活动频繁了,这里有什么文章呢?

    算了,不想了,只要倭国胆敢插手阻挠,我必让其有来无回。

    提到倭国我就恨,一个区区海外岛国,竟敢与我堂堂中华一较长短。若没有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乘船泛海东渡,大约倭人还是树上的猿猴,洞中的野人罢了。

    不成想人心不足蛇吞象,至本朝初竟插手新罗内乱,经本朝高宗年间的白江口海战后,才虚心臣服派遣唐使来朝拜贺,现如今大唐内乱,狼子野心又蠢蠢欲动。再有记忆中千年后倭人犯我中华,烧杀ling辱,几千年的学生姿态荡然无存。不考虑因为我现在的作为对后世有何影响,只论倭人阴骛的民族劣根就足够让其亡国灭种。

    现在我根基不稳,还没到对倭国下手的时候。等我展翅腾飞之时,第一个征讨的必定就使倭国,起码防患于未然。

    这日我在国技馆巡视一番后返回大都督府,距大厅远远的我就听到里面激烈的争论声。

    “怎能只发兵一路?若敌人从两翼包抄,我军当如何是好?”一个尖细沙哑的声音响起。

    只听声音我就猜到此人一定是陆朝云,他在那次操演中也算出类拔萃的,但计划的策略都是守成有余,进取不足,一味地讲究稳扎稳打。长的文文弱弱,再配上他的嗓音,曾让很多人误以为他是女人,因为不识水战,最后自动放弃一题。

    陆朝云话音刚落,立刻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反驳道:“朝云说的有理,但我军比渤海兵少,又怎好再分兵?”不用多想,这个必定是一向与陆朝云针锋相对的幽州人李时举,不仅声音与陆朝云不同,身材也是相反,高高大大,只看外表,很难想到他竟然计谋出众。当初曾在幽州参军,因为带队的校尉克扣士卒军饷,他因评理被打,一气之下杀了校尉逃到安东。李时举与陆朝云虽然时常因意见不和拌嘴,平时却亲热如兄弟,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李大哥说的有理,我军是深入渤海作战,就应该速战速决。否则时间一久,就要泥足深陷抽身不得了。”这次是新罗人信成国,只有他说汉话如此磕磕巴巴。他好像和崔家关系不一般,当初是大哥崔承佑举荐他参加操演,也是唯一一位非安东军的考生,崔承佑和我说此人曾受老师称赞,因在新罗仕途不顺,老师推荐他来安东看看。自从入了安东军,他总表现的懒懒塌塌,什么都不主动,想不到对攻打渤海却能积极。

    “这个不妥,万一。。。”

    “我军就应直捣龙泉府。。。”

    。。。

    我在门外足足听了将近一个时辰,里面的争论声节节升高,就为争个是否分兵出击。屋内众人若主持局部战役或各自分头主事必能手到拈来的轻易拿下,但聚于一处却往往因争论虚耗不少时光。哎,若是战事还是如此,可要我如何是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