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回狂野时代 » 256,建新厂

256,建新厂

    杨菊打断大哥的话,问道:“停停停,你是说你要办厂开公司?”

    “对啊,要是家里那点钱,还用得着一个会计专门管吗。”

    杨菊笑道:“原来你早有预谋啊,好吧,我听你的就是,考财会。”

    这时周芳拿出毛衣,递给杨可道:“这是你丈母娘给你织的,记着人家的好处,别总想着人家以前不同意你追梦洁那件事,那都过去了。”

    杨可展开一看,非常漂亮。

    杨菊伸手摸了摸,道:“真柔软,一定很暖和啊,哥,你看,还有花呢,太漂亮了。”

    “妈,看你说的,我是那么小气的人吗,从来就没想过那些事。放心吧,你儿子是天底下最孝顺的,知道感恩。”

    “我去热饭,一会儿就吃。”周芳起身进入厨房。

    ……

    杨可对自己的进展很满意,李炳焱的第一笔钱50万元早已到账,这就是自己的注册资金。

    就连办事员都非常吃惊,50万元,在当时一年工资只有1千元左右的时代,无疑是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

    当一看杨可的资料,立马明白,名人就是名人,钱来的也快。

    杨可上过电视,广播经常报道他的事迹,省报和省电视台也都上过。所以,在襄平市,杨可这个名字还是有很多人知道的。

    所以杨可办理执照还是比较顺利的。

    唯一一点让杨可挠头的是没有专业会计。

    杨可可不想建一个作坊式的企业,他要建立更正规、更标准、更有竞争力的企业,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李炳焱非常信任他,但是这是他两人合伙,所以在财务上必须完全透明。

    将来企业运转起来到处都得花钱,必须有专业会计做表,每笔钱都花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用途等等,都必须详细记载。

    杨可想了一下,突然想到沈小玉是会计毕业,虽然上班了,但是一直在家带女儿。

    于是杨可给沈建设打电话,沈建设告诉了沈小玉家里的电话,杨可打过去,先是问了一下干女儿可昕的近况。

    沈小玉笑道:“非常健康,白胖白胖的,你这个做干爹的也不来看看她。”

    杨可确实觉得不好意思,道:“我最近实在太忙,等我忙完这阶段的,去看我的宝贝女儿。”

    随后沈小玉问杨可都在忙什么,杨可大致说了一下近况,最后道:“我这里现在缺一个会计,你不是专业的吗?能不能来帮我。”

    沈小玉很为难:“我倒是想帮你啊,只是孩子太小,而且过段时间我就要上班了。”

    “这个我已经替你想过了,你每天只上一天班就可以,不用来这边,我会派人把资料送过去,你做账就行。”

    当时虽然还没有会计兼职,但在大城市已经有这个苗头了,一个主管会计兼职几家企业,这样不仅企业省钱,会计也能多赚一点,属于双赢。

    “那敢情好了。”

    “至于待遇嘛,按照你现在的工资给你开。”

    沈小玉拒绝:“那可不行,太多了。没这个规矩,即便你同意,你的合伙人也会多心。我不要钱,帮你一段时间,等你企业走上正轨,你再聘专业会计。”

    “那就50%。”

    当时杨可在火车上救了她母女俩,后来在医院又她献血,如果没有杨可,哪还有娘俩的今天。人家开口求帮忙,怎么能要人家的钱。于是道:“不行,坚决不……”

    “就这么定了!”

    杨可不给沈小玉说话机会,说完便放下电话。

    ……

    对于厂房,杨可也非常满意,基本不用维修,供暖也非常好。

    唯一令杨可不满意的是住宿条件。

    到不是房子不好,而是房子大,举架高。虽然空间大,但是在东北,那就是冷的代名词。

    所以不仅要隔断成一个一个房间,还要吊棚。

    吊棚是木匠活,隔断房间需要砌墙,砌墙就得用水。此刻已经是天寒地冻,根本不现实。

    如果等到开化,那最少得等到明年三月中旬。

    三月中旬再招聘工人的话,那得六月份才能生产,这一晃就过去大半年,这是杨可不能接受的。

    最后,杨可选择了用木材和角钢。

    滑子区领导大力支持,平价卖给杨可木材、角钢,还有其他用品,并且找来一些木工。

    杨可这次干的可不小,设计的是职工400人的企业,一个房间八个人,也得五十个房间。再加上领导住的地方,还有一些管理人员的住宿,共计是75个房间。

    在杨可的设计中,车间主任一级的,是不与工人在一起住的。这样有几点好处。

    一,便于领导休息、思考、整理、记录。

    白天管理工人工作,有很多事情没时间写下来,只能晚上做笔记了,还有很多报表,也需要晚上做的。

    二,与工人适当保持一定距离,便有一定的权威性,有一种威慑。这样也便于管理。

    三,给领导一定的个人空间,便于处理工人之间的矛盾。

    还有一些空房间,则是留给通勤的职工和管理层的。

    因为这么大的企业,光靠杨可一个人培训,短时间培养出中层领导,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中层领导必须是在第一线摸爬滚打练出来的,光有理论,没有实际,是无法指导工人工作的。

    举个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如果班组有一个人休息或者生病没来,那么怎么调整流水线。如果安排不好就会影响产量和质量。

    所以一件服饰的流程,主任也好班长也好,必须精通。

    有时候甚至得亲自上机台操作。

    至于招工,则是委托滑子乡政府。暂时先登记,然后回家等通知,等机器设备都安装好后,再进行面试和实际操作,择优录取。

    在招工说明书上,杨可着重强调根据实际操作,择优录取。

    并且指出,会蹬缝纫机的报名者最为优先。

    说明书一下发到个个大队和村子,立马掀起了学习缝纫的热潮。

    这样的话,可以大大缩短以后的培训时间。

    一切安排好后,杨可回到市里,来到富民市场,告诉赵和平,带来两名能看懂图纸的木工,再带来两名瓦匠,而且得在滑子住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