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明最后一位太子 » 第115章 送别蜀王刘文秀

第115章 送别蜀王刘文秀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这段话来自三国时期号称卧龙的千古贤相诸葛亮的《出师表》,如今诸葛亮和他的蜀汉王朝已经逝去一千多年,在昆明通往川蜀的山道上,却有一位中年人正在吟诵着这段文字。

    这位中年人面目俊秀、文质彬彬,却是身材挺拔、一身戎装,眉宇间壮怀之志隐隐若现。他满脸肃容,仿佛吟诵的不是一段普通的诗文,而是朝圣的经文!

    在他旁边站着一位十来岁的光头少年(大明皇家子弟未成年之时流行光头)。少年眉清目秀,一双清澈见底的大眼睛正注视着中年人,眼光中流露出满满的敬意和信任。

    待中年人吟诵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之时,少年也一起吟诵起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两道一大一小、一老一少的声音一起回荡在幽深的山间。

    当《出师表》最后一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念完,中年人的脸上已经挂满了泪水,他一撩衣襟,猛地朝少年跪拜下去,叩首道:

    “殿下,微臣此去川蜀,定当不辱使命!”

    “老师,学生在此留守,也定当不负老师教诲!”少年也是双眼婆娑,朝中年人跪了下去,叩首回礼。

    原来少年乃是南明太子朱慈煊,他还有另外一个特别身份,来自21世纪的穿越少年朱慈煊!他在两年前阴差阳错来到了明朝,成为了南明的末代太子朱慈煊。在意识到自己将面临灭顶之灾后,开始了积极自救,制定了化解‘晋王李定国和蜀王刘文秀矛盾’的战略目标。

    不料天不遂人愿,他的努力终究没能抵挡住历史的滚滚车轮,由于自己父皇永历皇帝朱由榔和南明旧臣坚持‘辅助蜀王刘文秀制衡晋王李定国’的平衡方针,最后晋王李定国还是如历史一样,在谋士金维新的游说下,召回了蜀王刘文秀及其劝降的孙可望旧部——正负责贵州防线的大西军将领,这意味着朱慈煊辛辛苦苦谋划了两年的战略目标宣告失败!

    但天道酬勤,朱慈煊为了化解‘李定国和刘文秀的矛盾’作出的种种努力并没有完全白费,他成功得拜李定国和刘文秀为老师,并将刘文秀拉拢为自己的心腹,避免了对方因为心情抑郁而早逝的结局。(有兴趣的书友可以回读卷一《南明人才攻略》,新手新作,行文心理活动较多,故事情节爽点太少,虽然多番修改,但阅读体验仍然较差)。

    于是,不甘心就此屈服历史命运的朱慈煊将自救的希望落在了磨盘山间那场惊天之战上。

    他要布一场回天棋局,在磨盘山上扭转大明的气运!

    而蜀王刘文秀便是自己手上最重要的棋子之一。

    经过一番长达数月的谋划和游说,蜀王刘文秀终于放下对李定国的成见,重燃对大明未来的希望。他此行前往川蜀,将与名臣文安之、夔东十三家一起围攻重庆,截断汉中川蜀满清军队与云贵的联系,再择机反攻贵州。

    在朱慈煊和刘文秀的共同安排下,刘文秀一直拖到吴三桂的军队进入贵州边境(永历十二年十一月初)才出发。

    出发之日,朱慈煊为老师送行。师生两人行到昔日一起登山之地,极目远眺,想到昆明城好山好水就要沦落建奴之手,不禁慨叹万千。将武侯诸葛亮视为偶像的刘文秀,不知不觉吟诵起了武侯的传世之作《出师表》。

    朱慈煊听着听着,也感同身受,一起吟诵起来。

    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临别之际,朱慈煊旧事重提。

    “老师,太祖老人家托梦,虽然听起来虚无缥缈,但还望老师牢牢记在心里!”

    刘文秀朝遥远的东方深深一拜,神色肃然道:“太祖老人家数次托梦殿下,都已成真。老师定然记在心里,不负太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原来,朱慈煊通过前世的历史知识,已经提前知晓明军和夔东十三家围攻重庆府,本已经胜券在握,不料,中途谭家兄弟叛变,功亏一篑,导致牵制满清大军的策略失败,一代名臣文安之也郁郁而终。

    他便假借仙人(明太祖朱元璋)托梦,叮嘱刘文秀,让他要时刻戒备谭家兄弟的叛变。一旦谭家兄弟有异动,就应该当机立断,将两人就地斩杀。

    谭家兄弟乃是夔东十三家的重要将领,虽然夔东十三家暂时听命于永历皇帝,其统帅李来亨也接受了永历皇帝临国公的封号。但实际上,由于大顺军和明军第一次联盟的不欢而散,大顺军已经对明朝心灰意冷,虽然愿意与明军一起抗清,但并不受大明的直接管辖,如此一来,如何处理谭家兄弟的变节就变得非常敏感。

    若是过早处理,则会破坏大明和夔东十三家好不容易修复的联盟关系;若是过迟介入,则重庆府将会得而复失,后续夺取将会难上加难,甚至功亏一篑。

    因此即使朱慈煊预先知晓谭家兄弟将会中途叛变降清,仍不敢告诉已经授命的联军统帅文安之,担心其大明统帅的身份不能把握好分寸,也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

    相比文安之,刘文秀是个理想的人选。其一,刘文秀是大西军四大统帅之一,在义军中威望极高,他的言辞对于同位义军的夔东十三家有很大说服力;其二,刘文秀性格细腻稳重,能敏锐得抓住决策的时机;其三,刘文秀素以安抚士卒见长,即使处置了谭家兄弟,也有能力将义军安抚。

    即使如此,朱慈煊依然担忧刘文秀一时心软,误了大事,这才再次提醒。

    他送别了刘文秀,便匆匆忙忙去见自己另外一位老师——镇守云贵两百多年的大明黔国公沫天波,不料却从老师的口中听到一个震惊、意外、伤感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