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明最后一位太子 » 第361章 渡劫-除郑泰(上)

第361章 渡劫-除郑泰(上)

    “小王不怕这毒杀之劫,”郑成功轻轻罢了罢手,着急道:“只是这亲情之劫,小王一想起来,便心有余悸、惴惴不安,莫非,家父他真有了不测?”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朱慈煊合十闭目,一副庄严神态,心里飞快估算起来。

    前世历史,郑芝龙被杀,郑家祖坟被挖,应该发生在永历十五年年底,如今不过四月,还有半年时间;只是现在自己帮着郑成功提前了十个月拿下台湾,不知道满清那边会不会提前动手?

    斟酌一番,朱慈煊叹气劝道:“太子殿下说,毒杀之劫和亲情之劫都在一年之内发生,但具体时辰却是未可知!还是请延平王节哀顺变。”

    “大师神通广大,可有救命之法?”郑成功起身朝朱慈煊作揖一拜。

    “延平王一片孝心,小僧心有同戚;”朱慈煊苦着脸,无奈道:“只是小僧行事皆遵循太子殿下之托,不敢有丝毫出入,以免无法护住延平王周全。”

    郑成功一代枭雄,虽然心痛父亲即将离去,却也不会沉陷其中,不能自拔;他深深叹了口气,朝朱慈煊又拜道:“那这一年里,小王的安危就拜托大师照拂了。”

    “份内之事,延平王无需客气,”朱慈煊合十回拜。

    结束了这个沉重的话题,朱慈煊和郑成功的对话变得渐渐轻松起来。谈笑间,两人便将话题转到了共同关注点焦点——即将成立的联合贸易公司上面。

    朱慈煊精通前世的国际贸易知识,又知晓未来三十年欧罗巴洲的历史变革;郑成功有着三十年的海商经验和远超常人的海洋天赋。

    两人你来我往,每每说到精彩之处,朱慈煊便用笔记录下来,待郑成功起身告辞,所做的笔迹已经足足有数寸厚。

    朱慈煊指着这些笔迹,笑道:“延平王,小僧斗胆一言,这些笔墨他日一定价值连城,成为后世人追忆的古迹。”

    郑成功畅怀大笑道:“托太子殿下和大师洪福,小王也能青史留名了!”

    哎,没有我,你的名气会更大!

    朱慈煊心里默念几声,嘴上说着:“延平王客气了,是太子殿下和延平王交相辉映,小僧不过是借花献佛罢了,可不敢居功!”

    “哪里,哪里,”郑成功拉住朱慈煊手,赞叹道:“大师年纪轻轻学究天人,他日封侯拜相不在话下。”

    说着,大踏步走出门去。

    朱慈煊紧跟上去送走郑成功,回屋整理心得,发现当务之急是派遣有资质的心腹学习荷兰国语言,而自己这个领袖人物必须起带头模范作用。

    荷兰语属于西方语系,有了前世英语和西班牙语的基础,他自忖自己学起来不会太费力。

    不久,在郑成功的推荐下,朱慈煊领着姚启圣一起拜‘荷兰通’何斌为荷兰语言老师;

    丽璐也没有闲着,在归还了朱慈煊的二十万欠款后,便与暌一、卡米尔等人一道前往巴伐利亚,去游说东印度公司的总督马斯特,阻止他向大明开战。

    …..

    光阴过得飞快,朱慈煊在台湾已经呆了半年之久。

    这半年时间里,他不分昼夜的学习荷兰语,日常与驻守在城堡内的荷兰将官也用荷兰语交流,因此荷兰语进展神速,已经能与荷兰将官快速交流,还能够用荷兰语简单书写文件。

    而丽璐与暌一也没有辜负朱慈煊所托,果真与东印度公司的马斯特总督签了为期一年的不战约定。

    永历十五年十月份,郑成功的劫难接踵而来。

    最先传到郑成功耳中的是海禁的消息,满清政府辅政大臣鳌拜力排众议,采纳了澄海公黄梧的建议,下令在潮州实行海禁,将沿海居民迁入内地五十里,不久又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禁止出海捕鱼和贸易。郑成功听到这消息大骂满清暴政,不顾百姓生死。然后亲自到城堡内向朱慈煊谢恩。

    不久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被杀噩耗传来,幸好有朱慈煊的提醒,郑成功心中已经知道结局,只是大哭一场。

    紧接着第三个噩耗传来,郑家的祖坟竟然被满清朝廷尽数挖毁,其祖先的遗骸被挫骨扬灰,而倡议的是郑成功的旧部,也是如今被满清封为海澄公的黄梧!

    这个噩耗朱慈煊之前并未提及,郑成功直气得挥剑砍掉了面前的数张桌子,不住大呼:“我郑成功有生之年不杀黄梧,誓不为人!”

    更发出狠话:“从今之后,我郑家子孙不得与黄姓子孙通婚!违者,逐出家谱!”

    …

    当日,郑成功拜见朱慈煊,再次向他道谢:“若非大师堪破天机,善意提醒,小王绝难渡过这‘亲人之劫’!”

    朱慈煊望着气得发疯的郑成功,心中暗叹,这最大的雷还没有炸呢!

    儿子和乳母乱伦,呵呵。

    郑经啊郑经,你是想要你老父亲的命吗?

    他不敢说出来,只能善意提醒道:“延平王,恕小僧多言,这最大的劫难还未到来。”

    郑成功质疑道:“大师,这世上还有比父仇和祖坟被毁更大的事情吗?”

    “小僧也不清楚,但太子殿下说,劫难时间有一年之久,而且越到后面劫难越大。“朱慈煊煞有其事说道。

    郑成功苦笑道:“罢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小王这辈子什么风雨没见过,也不怕这劫难。”

    “此次前来,除了向大师道谢,还有一事相求,“

    “延平王有何吩咐?”

    “数月前大师与小王提及的复式记账法,小王深以为然,想在军中推行;还请大师能屈尊,暂时担任军中财务官---”

    郑成功像让自己主持郑氏集团的财务改革,全面推行复式记账法。

    郑氏集团的财务大主管一直是郑成功的兄长,建平候郑泰;整个郑氏集团的资金全部由郑泰安排周转,这也是郑泰在郑氏的威望仅仅逊于郑成功的原因,也是他敢公开反对郑成功出兵台湾的依仗。

    老实说,这种家族利益之争,朱慈煊可没有兴致掺和进来。

    但朱慈煊此次想要拯救郑成功,就必须要正面硬抗郑泰。

    因为历史上对于郑成功的死亡原因,流传最广的一个就与郑泰有关。

    之所以后世史学家许多人支持‘可能是郑泰用毒谋杀了郑成功’,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郑成功被毒杀身死’的理由非常充分:郑成功死前症状特殊,有非常显著的毒发身亡特征;

    其次,郑泰非常有理由谋杀郑成功:

    其一:在郑成功攻打台湾前,郑泰就因为强烈反对其攻台而矛盾重重;攻台期间,没有朱慈煊这个穿越者的相助,很快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当时,郑泰主管粮草调度,郑成功认为这是他的失职,言辞极为不满,在众将面前写下了五个字:“户失先定罪!”意思是,要是出了乱子,首先处罚郑泰。郑成功治军用法严峻,对待长辈亲族等要求也很严苛,被处以极刑的也大有人在,常使一些完不成任务的部将害怕被罚,而发生叛逃事件。为了保住自己脑袋,郑泰很有可能效法黄梧投降满清,并趁机毒杀郑成功;

    其二:自江宁兵败后,郑泰对复明大业心灰意冷,私自挪用了四十万两白银存在了日本的长崎唐通事办事处;在郑成功遇害前夕,郑成功已经派人调查军中资金流水,此事若是泄露,郑泰的脑袋肯定保不住。

    这个当口,郑成功委托朱慈煊担任郑氏集团的财务官,这不就是调查军中资金流水吗?

    以前郑泰一人兼任会计和出纳,徇私舞弊是易如反掌。但现在派朱慈煊介入,他私自在日本长崎存款之事定会东窗事发。

    倘若他真是因此而谋害郑成功,那就让自己提前把这颗炸弹引爆吧!

    这个郑泰已经对复明大业失去信心,有投降满清的念头,还结党营私,这种人尽早除去为好。

    “即是延平王的吩咐,小僧乐意效劳。”朱慈煊欣然接受,又很快提出自己的忧虑:“军中财务官权柄甚大,若是贸然让小僧担任,只怕军中将官不服。”

    “大师乃是钦差大臣,如今屈身担任小王财务官实在是大材小用,军中谁敢不服?”郑成功大笑道:“大师不用担忧,尽管放手去做便是。”

    “小僧慈木领命!”

    *****

    朱慈煊被郑成功的委任为‘财务官’的命令一传出去,军中就像平地一声雷般炸开了锅。在一天之内,军中几十名将军跑到郑成功府邸,反对此项任命。

    郑成功大为恼火,直接放出话去:“若有人再来劝阻,一律军法处置。”

    借着郑成功的强大威望,朱慈煊开始在军中推广复式记账法;要推广新的记账法,自然需对以往三年的资金流水账务进行复核,也就是后世的查账。

    开始,郑泰心里瞧不起朱慈煊,以为他只是一个和尚,怎么可能懂得财务这般复杂事务;

    岂料不过半日功夫,朱慈煊就借助复式记账法将数月的账务理得一清二楚,令他刮目相看,态度也变得恭敬起来,开始尝试与朱慈煊交好,并虚心得学习复式记账法知识。

    平心而论,郑泰不愧是财务专家,在财务方面的天赋远胜于自己,不过半日时间就掌握了复式记账法的精髓,并推而广之,将他昔日的账本转为复式记账的账本。

    若不是其人品性太差,在这个人才匮乏的时期,朱慈煊可真不舍得杀他。不过,没办法,不是同路之人,绝对万万留不得!

    第二日,朱慈煊继续整理余下两年账户信息,见所有科目都是账实相符,而且变化非常均匀;他用了后世的分析性复核方法,一切变化都是水到渠成,并未发现任何端倪,不由暗暗钦佩。

    这个郑泰果然是财务高手,将资金流水和物资变化作得平缓有规律,以至于自己的分析性复核方法都没有效果。

    这时候要找出舞弊的证据,除非大动干戈,一笔一笔对,否则只能干瞪眼。

    但如此一来,就显得大题小作,很容易遭到郑泰的反对而半途而废。

    看来,只能借助前世的历史知识了。

    当日,朱慈煊借着和郑泰一同拜见郑成功的机会,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

    军中业务与日本方面资金往来较多,为了防止账务先生记录差错,请郑成功以延平王的名义向日本诸多港口通事办事处(就是银行)发出函证,请他们提供郑氏在各办事处的存款。

    此言一出,郑泰脸色陡变,整个人不住摇晃起来。

    郑成功询问缘由,郑泰谎称自己身体不适便起身告退;在离开议政厅之际,侧首望了朱慈煊一眼,眼光中放出怨毒和仇恨。

    朱慈煊心道,看来,郑泰要忍不住动手了!

    第二日,朱慈煊刚起床,便接到马信的传话,说延平郡王有请。

    朱慈煊心中暗暗奇怪,平日里郑成功是不催他的,难道今日有什么异常之事发生?

    待他随着马信进了延平郡王府邸,见郑成功脸色肃然,心里不由嘀咕起来,这气氛有点不对;难不成郑泰的事情提前泄露了?但见郑泰神色平静,甚至有点得意之态,又觉不对。

    “小僧见过延平郡王,”朱慈煊如往常一般行礼。

    “慈木大师,”郑成功语气与往日略有不同,问道:“郑某待你如何?”

    奇怪,以前都是自称小王,现在改称郑某?情况不对劲呀!

    “礼敬有加,推心置腹。“朱慈煊说实话,郑成功对他的确不错,比对他的儿子郑经和心腹马信还好。

    ”那大师可有什么事情瞒着郑某?“朱慈煊神色一变,坚定摇头:”不曾有事情?”

    “好,好,好!”郑成功神色有点伤心,也带着愤怒,朝郑泰道:“建平候,烦请你将那位壮士请上来。”

    一会儿,一位身材彪悍、脸上带着两道刀疤的壮汉走了上来,朝郑成功和郑泰拜道:“小人郑七拜见国姓爷,拜见郑大人。”

    “七兄弟请起,”郑成功上前笑着扶起壮汉,拍拍他肩膀,退后一步,朝他拱手拜道:“壮士与众兄弟为小王舍身刺杀黄梧那狗贼,义薄云天,请受小王一拜!”

    “国姓爷莫折煞小人!”郑七又噗通一声跪拜下去,连连磕头。